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探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当前的教学模式,实施导师制后的成效作对比,对其结果展开讨论,共同探究实施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3大教育模式。它利用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通过指导实际操作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计算机专业融入导师制中,师生之间通过密切的沟通、交流,通过实践锻炼操作能力,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实践能力,这就是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1]。近年来,本专业都在深入学习实践导师制,大力发展本专业导师制的培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更好地把素质教育与导师制融合在一起,结合两者实施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导师制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师生密切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领导学生进行思想创造,扬长补短。
1分析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国外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5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每个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被学院分配至少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在我国导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业、行为、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2]。导师制关注的不仅是工作上的问题还包括个人问题,它在传授教学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大多数导师都是根据学校授课内容的要求,按照流程式方式传授知识,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但是在面对计算机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传统的教授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在操作方面的需求,这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容易受到研究深度的影响,一成不变的教学只会导致思想上的落后,正是师生在思想上的相互冲突,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变质,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走向极端,这就是我国教育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就要求着专业导师必须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强化专业教学的实践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电子游戏中,这就需要推行导师制,导师通过空闲时间,带领学生通过到课外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在此专业上进行正能量的指导,所以导师制培养模式应在创新中发展。
2分析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导师的弊端
导师制多半流于形式,专业导师并非真正的专业,很大一部分导师都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在教学中不过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旧示版本,根据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进程,教学知识[3]。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我们会发现在教育中,导师往往是通过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内容以完完全全复述形式教授给学生,追加一些常规练习和深入设计等进行授课,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类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很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导师并非上司,近日接连发生的导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矛盾纠纷,导师与学生已沦为市场化的地主阶级关系,学生对于导师的要求必须绝对服从,对于有自己观点看法的学生只能选择放弃,一切服从导师安排,这可能关系到自己学业的发展,只能无奈选择沉默,提出意见的学生也未能解决问题,反之得到冷眼相待。其次,身为导师,除了教导学生最重要的是终生学习,不断地在学习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可是如今的导师却对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单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反复使用多年的教案内容,口头表述教学内容仅此而已,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等问题。
2.2导师师资的匮乏
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及计算机在我国地位的不断攀升使得本专业成为较热门专业,得到很大的重视,它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同时又是一项很灵活的课程,在一个问题上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操作过程不唯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4]。而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学生增加的速度,师资较为匮乏,这种情况下推行导师制便很难贯彻实行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项对专业水平要求高,需要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门技术,需要一些有经验丰富、阅历成熟的专业导师,可是由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导师制难以成效。
3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探究
3.1导师制模式的创新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不同价值的个性差异,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导师队伍中推行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可以通过设立户外活动领域以及实践活动领域两方面开展。在条件允许下,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专业的学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观察工作人员如何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运行,如何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如何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等。本专业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是实践活动,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可见操作性的作用占大比例,这就要求导师在课堂中应避免过多的讲学内容,留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不同的学习角度出发,获得不同的学习方法,改善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3.2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发展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行都需要有专门的制度来维持,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习的质量。虽然计算机具有一项操作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没有绝对的路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导师就能放任学生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导师应该制定跟课程相关联的制度,安排课程的正常进程,课与课之间务必要有交点等,这样做有利于维护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所以,导师制的实施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教师辅导学生从随意性变成工作职责,从师生关系跨越到知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导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学业要求、激励等也需要制定规范的管理模式。
3.3计算机专业导师制的培养
导师是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友,是学生的教育者、指导者、引导者、支持者,导师的培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意味着导师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导师本身,导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熟悉符合计算机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跟学生一同讨论,并非直接将答案分享出来,对于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间接性地一步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4导师制资源的开发
在专业学术研究中,导师能力的发展在于资源配置是否能够满足其需求还是很有必要的,包括资料文献、机器设备、活动的场所等必要资源,向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给学生的学习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其他院校的资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计算机行业的崛起,使得本专业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这样就出现了导师师资短缺的局面,由于导师队伍的匮乏,使得导师制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应加强对导师的扩招,或者采用分期模式,所谓分期模式指在一个导师分不同时期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授课,每个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环境下被激发,合理分配资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要针对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要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导师制是一项改变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要求导师队伍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就。
参考文献:
[1]姜磊,唐兵.本科生导师制在计算机类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探索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6):48-52.
[2]章文.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29(11):52-54.
[3]覃开贤.基于“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2):148-151.
[4]杨嫘.基于导师制的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孵化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3):120-121.
作者:范凌云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