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政策指引,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利用“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既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对象,也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人员”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以项目案例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工坊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信息化软件的使用与研发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在校企共育、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等方面都有尝试与实践。
关键词:教学工坊;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普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加深,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影响仍不足;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但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衔接不足,与每所学校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耦合不足;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在共育平台和沟通桥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等。为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号召,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专业与岗位、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学工坊”的名称源于学校2014年开展的“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课题,该课题研究旨在增强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前后衔接、加强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学工坊项目能激发学生学习软件的热情;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良好衔接;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平台支撑;充分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开发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既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对象,也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人员”,教学工坊项目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了教学模式,以项目案例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教学实验数据分析显示,教学工坊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技术学习能力,在校期间能积累较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在就业满意度调查中优势明显。随着教学工坊规模扩大、资源应用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二、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架构
(一)教学工坊的基本组成结构。教学工坊的建立依赖于“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下文简称理实教室)的专利设计,理实教室能满足文化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课程、实训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开展需求,让学生拥有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笔记本电脑为学生个人所有,移动便捷,方便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巩固扩展;理实教室提供网络接口至每台笔记本电脑,学生随时都能便捷地通过校园网接入因特网和珊瑚礁系统。学生在入学第二年进入理实教室,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教学工坊,每个教学工坊专有一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上留存有上届工坊开发的所有应用。初次加入教学工坊时学生可以先熟悉工坊的运作模式、珊瑚礁系统平台有哪些资源可供学习、教学工坊每学期的训练项目、上届工坊成员开发的应用软件。(二)教学工坊的资源使用配置方案。教学工坊的资源主要存储在珊瑚礁系统平台中,该系统含有FTP服务器、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云服务器(见图1)。FTP服务器中按资源类型主要分为视频教程类、PDF电子书类、源码分享类、随书资源类,每个资源类型再按技术种类进行细分。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上集成了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历届工坊的所有作品都在该服务器上存放且部署完成、提供源码下载,可以通过该作品的访问链接详细了解网页的展示和后台功能等。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是学生项目资源学习最主要的服务器。珊瑚礁系统中的云服务器包含8个必备应用软件和X个扩展应用软件。8个必备应用软件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学期教学内容分解出的每学期必修的教学项目(见表1)。X个扩展应用软件是指根据教学工坊运作的辅助教学需求,在珊瑚礁系统运行的、通过任务分配、竞争开发等方式开发的可扩展的多个子系统软件,一般由学生课外组建团队开发完成,如图书借阅子系统、学习评价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等。在珊瑚礁系统的云服务器中运行的是经过工坊内、工坊间、历届工坊中遴选出的最优秀的教学项目,它也运行服务于在校的各年级(三)教学工坊的个体建设结构。每个教学工坊都有一个专有云服务器,该服务器上的应用组成结构与珊瑚礁系统云服务器上的应用组成结构相同,即“8+X”应用系统。在学生初次入驻理实教室时,该云服务器上的应用至少拥有上届教学工坊留存的8个必备软件。当前,工坊成员正积极努力重构上届工坊成员留存的软件。当然,以鼓励为目的,一般都会让新系统上线,并鼓励学生向珊瑚礁系统云服务器上的应用发起挑战。X软件是该教学工坊根据自身需要单独开发的多个子系统软件。“8+X”软件可以使用珊瑚礁系统的对外数据接口或外部链接组织软件数据。
三、教学工坊的设计与应用
(一)“竞争互助”的教学工坊。按《职教二十条》的政策导向,职业教学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软件技术专业通过教学工坊的项目教学和实际线上运行的真实项目珊瑚礁系统进行对接。在教学工坊的培养体系中,每位工坊成员的项目作品都将部署到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成为企业用人的参考依据;在每个工坊的项目作品中,师生通过“学习评价”子系统共同评出最优秀作品,并和本教学工坊中的原有作品比较,考虑是否可以重构原作品;多个教学工坊之间评选出学期最优作品,经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决定是否可以重构珊瑚礁系统中的相应子系统。按教学工坊作品标准,每件项目作品都可以标注出开发人员的姓名、工坊名称等信息,每一轮的选拔都是对学生很大的鼓励,开发过程也在逐步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工坊中不能重构原作品的学生可以课外组建本工坊的开发团队,争取重构本工坊服务器上的子系统,也可跨工坊合作组建团队,挑战重构珊瑚礁系统中的对应子系统。(二)“服务教学”的资源平台。珊瑚礁系统含有FTP服务器、云服务器、作品展示服务器等各类资源服务器,教师可以在备课共享、课堂辅助、作业管理等多个教学环节得到丰富的信息化技术辅助,且系统拥有庞大的工坊开发团队,能不断扩充子系统应用,逐步增加系统覆盖面,并向精细、精致的目标健全专业教学资源软件库。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软件作品去感受软件技术,扩大专业认知视野;可以通过视频教程、电子书、源码资料等自学喜爱的技术课程,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学生通过学期教学项目、项目选拔、组建团队开发等活动积累自己的项目开发经验,提高项目开发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三)“校企共育”的对接窗口。按照中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指示精神,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珊瑚礁系统种类繁多的软件和学习资源,加强校企共育的参与主动性,积极引导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项目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评价和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岗位设定等方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企业参与形式来看,企业可以通过珊瑚礁系统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企业设立软件开发奖学金,在珊瑚礁系统中开展软件比赛;企业可以将小型软件开发项目至系统平台,招聘软件开发成员;企业从系统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岗位锻炼。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通过教学项目训练、组建团队挑战系统线上项目等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初步对接,再通过和企业在平台互动、承接企业项目、参加企业实习岗位训练等逐步向实际生产过程靠拢。基本实现了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四)珊瑚礁系统的应用场景。1.开展日常教学的应用场景。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珊瑚礁系统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管理监督、企业参与四个方面提供信息化辅助。教师通过系统借鉴其他教师的已有资源,编制授课计划、备课等,也可开放备课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使用。课堂在线教学辅助、作业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提供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信息化全覆盖。学生通过系统能巩固所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各子系统的运行情况,对各教学工坊的教学过程实施监督和管理功能。企业人员按教学工坊的“校企共育”协议参与教学过程。2.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按企业生产过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并开发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软件项目的选题。一些项目化教材上所谓的“项目”只是教材编纂者臆想的模拟项目,这会给学生软件开发学习造成误导。还有一些真实项目中,项目选择过于微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影响。究其原因,真实项目具有规范性、专业性、综合性、复杂性、集成性等特点,且因需求变更频繁,软件架构的不断变化、团队多成员参与等问题,更让真实项目分解到适应教学的规模、难度和教学内容相贴合更加困难。使用珊瑚礁系统开展项目选题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教学项目选题的难题——学生从进入理实教室开始,即可熟悉各子系统的业务需求;子系统的选题是按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教学过程“量体裁衣”式定制的;每个子系统均来自学生稍熟悉的教育教学领域,不存在行业专业知识需求理解障碍;多个子系统的模块对接又能让学生对整个系统拥有全局的认识和感受。当然,由于珊瑚礁系统能够不断扩充的特点,在项目教学实施和项目教学成果评价两个阶段也能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持。3.第二课堂的活动扩展场景。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给研发团队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学生软件开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专业技术学习具有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仅凭上课认真听讲是不可能学好软件技术的。教学工坊的构建、开发团队的组建、工仿间的开发竞争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教学工坊的集体荣誉感。企业在珊瑚礁系统平台的参与,如企业奖学金、企业赞助工坊间软件比赛、企业真实项目在系统招聘开发成员、企业实践岗位选拔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软件学习“推波助澜”,全能型、专长型、管理型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切实实现了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愿景。
四、总结
2015年,依托“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在软件技术专业试点实施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在软件技术专业全面推广实施,现共建成使用理实教室15个,积累教育教学资源500G以上,学生作品资源近80G。随着规模的扩大,教学工坊的作品资源产出量趋于稳定,珊瑚礁系统中的子系统规模日益丰富、功能日益强大,为信息化辅助人才培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应用。不过,由此也带来人才培养过程管理需求日益突显,安全、架构、并发访问、流量限制等技术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珊瑚礁系统逐步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的过程。
作者:庞天丙 张振球 靳丽丽 单位: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