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因此,在就业导向下开展了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文章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在吸引教育机构与高校签订合作合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辅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切实感受工作氛围,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化工业的兴起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对于人才培养的实施起步较晚,社会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培养改革,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尽管在实际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市场人才急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相互矛盾,如何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部门的重点调研方向。在上述趋势下,要求学生在满足高校毕业要求的同时,切实贴近市场,掌握市场的实时变化趋势,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完善的就业目标与规划,进而推动经济市场的进步[1]。计算机专业作为各大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的闪光点,因此,高校应调整教学的侧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避免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具体改革措施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不仅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人才培养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计算机在市场中的应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通过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围绕高校育人文化,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增设计算机专业订单班基于高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提升,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借鉴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成功案例,设计一种计算机专业订单培训班,融合高校与教育机构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络相关企业,为企业培养定向型人才,不但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校应在校园官网上自身的办学定位,调整育人方向,吸引多类教育机构与高校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合同,要求教育机构教师与校内计算机专业教师一同参与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中,共同分析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向,结合岗位需求,增加与该岗位匹配的定向培养班级,通常情况下,采用此种方式培养的学生,与岗位的适配性较高,适应能力较强,能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中,在解决企业急需人才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起到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率的作用,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提出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尊重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设计小组讨论环节,改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少的缺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可通过分享学习经验与实践经验,了解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在就业中与人交往的能力[2]。同时,聘请教育机构专家与计算机专业教授,帮助学生明确与计算机岗位的适配能力,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学生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岗前培训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便能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向,将企业员工培训内容与计算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筛选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内容,避免学生因重复的专业技能知识,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营造较为活跃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兴趣,总结薄弱点,尝试“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改革专业人才实训方案引入BTEC教学理念,基于就业导向,制定多级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全面推行“模块式教学”,课堂上以真实计算机程序设计案例为导向,基于任务驱动法,推动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开设网络课程,以案例为教学主线,提升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采用模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学习能力,模拟项目开发流程,学生可依照自身的优势进行程序设计,由多个学生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完善整体项目规划。教师在上述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答疑解惑与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从单一的基础项目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完成高校布置的育人目标,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训中,学生在实训中按照教师的指导路线,边学边做,切实做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3]。此外采用上述教育模式可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有助于教师更加直接地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向,及时地调整教学任务与目标,在满足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的同时,提高育人资源的时效性。结合多种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法,制定一种简单易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训方案。一级实训方案为教师在机房中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程序或网页设计的指导。借助上机操作,使学生充分地理解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在该环节中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与简单的网页设计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为关键[4]。二级实训方案为计算机技能综合训练,由教师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在专业课程每个章节结束时安排学生参与实训,将上机能力与专业模块需求相结合,进而使学生满足行业对于人才提出的要求。三级实训方案为岗位技能实训,引进早期计算机行业已完成的项目,要求学生开展调研分析,熟练使用相关技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上述多级人才培养实训方案可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向企业宣传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优势,向企业相关人员介绍学生的技能水平,邀请市场内的行业领导者参观校园,使其了解学校的实际学习氛围,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并向其展示自身的办学成果,主动向企业发出邀约,提出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点,建立多样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5]。其一,利用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周边企业建立合作,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生产设计,与学生一同学习企业文化,感受工作氛围,采用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方式共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通过企业的优势弥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其二,在校内建立企业生产区域,使用校内先进的生产设备,邀请企业共同完成指定项目的设计,提升校内生产设备利用率的同时,使学生充分掌握生产流程,进而起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作用。其三,搭建校内学生实践基地,建立创客平台,吸引外资单位向计算机专业信息人才投资,诚邀企业在校内成立定向式专业,开展多元化形式的定向课程,提高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适配程度,双方共同完成教育部门指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提高行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若在实质上实现多方资源的共享,高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一个极高的飞跃点。
二、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基于就业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掌握专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应紧随市场前进的脚步,及时掌握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进而推动教育市场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桂华,李贤阳,黎永壹,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以“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9(01):50-53.
[2]黎永壹,杨忠强,胡俐蕊,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J].钦州学院学报,2019(03):72-79.
[3]谢元澄,徐焕良,严家兴,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管控机制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019(02):93-95.
[4]何慧荣,周海玲.以学分制改革推进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学分制改革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05):46-50.
[5]易雯静,张振,刘丽.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为例[J].现代交际,2019(12):156-157.
作者:杨丽 丁彦波 单位: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