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产教融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产教融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产教融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其现状,最后提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1]。中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1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大力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双元制”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在德国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把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2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中职学校对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师资队伍技能水平。一是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教师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生产活动相结合、将教学活动与生产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学校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二是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积累实战经验,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理论较强技能较弱的现状。三是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从计算机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技能水平。

2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

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是与当地区域经济精准对接,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及相关文件要求,没有深入调研并根据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特色等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精准、比较宽泛的问题。

2.2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计算机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岗位需求大部分为计算机企业。不少计算机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或担心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会影响企业自身正常运转等原因,存在不愿意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的情况,或者即使接收学生实习也不一定会提供重要技术岗位供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存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的情况。

2.3专业教师中“双师型”人才不足

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转向“内涵型”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指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近几年来,虽然中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不断提升,但从中职教育发展需求来看,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2.4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体现新技术的发展,所学的知识落后于实际,不能实现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不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紧贴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标准,没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岗位实际业务实践工作要求的内容较少,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真实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2.5对产教融合内涵的认识深度不够

所谓产教融合是希望达到企业能够融入教育的深层次,融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等[3]。目前校企合作大多属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自愿行为,在政策层面大多数地方尚无保障细则或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因此,大多数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比如大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主要是招聘实习生或毕业生,校企深度合作的较少,存在对产教融合内涵认识深度不够的问题。

3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3.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是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深入相关计算机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建议,把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作为重点,使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需求对接,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出适合学校与地方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坚持产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寻找合适的计算机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一是校企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按照企业生产模式、生产实境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文化和布置管理,营造真实工作氛围,结合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在不同岗位进行仿真实习实训操作学习,并聘请校外计算机企业技术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二是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主动联系计算机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零距离接触企业工作岗位,参与企业的业务运营、项目研发等,同时在实践中熟悉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3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和合作的计算机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分工协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计算机企业一线岗位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培训、产品创新研发、生产技术攻关等实践工作,接受企业安排的技术专家的指导,体验真实的企业项目,提高学校教师专业技术素质与实践操作技能。计算机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学校安排教师指导来校任教的企业技术专家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升企业技术专家的传授知识能力。校企合作形成共培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能力水平。

3.4校企共同成立联合教研组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校企联合教研室,成员由学校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企业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学校计算机专业日常教育教学等工作。通过学校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企业技术专家联合传授知识,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成为能从事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5校企共享资源

学校与计算机企业统筹利用双方资源,共享优秀专业人才和设备设施。学校主要提供人才和设备等资源,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帮助企业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企业主要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等,把学生或学校专业教师带入企业项目,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操作技能。学校聘请计算机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3.6校企共同选取教学内容

学校与合作企业以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一是要依据行业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现实需要,注重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与岗位要求相对接,重点体现实践性,使学生所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相吻合,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要联系学科前沿,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计算机专业前沿领域方面的知识,同时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3.7校企共同推进教学改革

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推进教学改革。一是学校将合作的计算机企业实际项目及配套资源引入课堂,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按照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企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流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等,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成为能从事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8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与计算机企业合作,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方法,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考,把企业工作过程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3.9校企共同构建评价体系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计算机企业等。评价标准体现培养目标、企业岗位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等相对接,采用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开展评价。基于产教融合方式构建计算机专业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国家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不断出台鼓励和支持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从过去以供给导向为主转向需求导向为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福强.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9):4-5.

[2]张坤哲.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科技风,2019(31):247.

[3]刘秀丽,郑沛.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中国商论,2020(6):251-252.

作者:蔡世水 单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