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调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调查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调查研究

摘要:针对省内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并发放结构化封闭问卷,综合考察当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得出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侧现状的一般结论。在新工科时代,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是学生在校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业界人才需求的客观维度出发,进一步对高校计算机有关课程中计算思维的教育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期从主客观、供需双端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从思维而非表层的知识技能层面上引导学生接受并自我塑造新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问卷;计算思维

1引言

2020年是极为复杂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行业都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对于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研究而言,最为直观的影响有两点:一是经济形势恶化衍生的“就业难”问题;二是国际形势恶化衍生的“出国难”导致高端人才回流。在两点影响的交织下,人才市场原有平衡会向公司为代表的需求侧倾斜,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与待遇水平的两极化趋势加剧。在严峻的现实考验下,伴随新工科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调研与探索,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2计算机专业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针对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并发放结构化封闭问卷,首先了解学生的“输入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志愿选择、专业热爱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认知等基础情况;其次了解学生的“过程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教学方式期望、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知识技能期望等过程情况;再次了解学生的“输出特征”,调查学生的单位类型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归因方式等结果情况;最终结合择业效能感、专业特质焦虑和社会支持三项测试调查结果,综合考察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得出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侧现状的一般结论。经过对问卷收集、整理与分析,初步对问卷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通过对调查问卷基础项目的回答情况分析后,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2.1人才输入特征方面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科性质,受访者大多数为男生,受访者男女生比例约为1.86:1;从受访者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回答数量位列第一、第二位,能够较好地符合研究需要。通过对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进行调查,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并不完全是受访者最希望进入的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并入学就读的学生仅占全部受访者的57%左右。在进行专业热爱程度问项调查时,表现出非常热爱的学生仅有约21%,约40%的受访者比较热爱,最为重要的是有约35%的学生认为一般。总体来看,这种供给端的专业态度与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青睐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线索性结果,下一步可以探索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与专业热爱度相类似的是,受访者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也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茫然与模糊,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楚的受访者仅占全部受访者约13%,认为自己比较清楚的约占41%,认为一般的约占35%,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够对自身做出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一方面可能源自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源于在培育过程中高校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方面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借助后面的量表测试开展深入分析。

2.2人才过程特征方面

研究发现:在预设的五种教学方式中,有58%左右受访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模拟方式,其次是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对翻转课堂和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说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把握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与课后、课外实践机会;在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方面,61%的受访者没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25%的受访者认为机会较少,仅有13%的学生得到了充足的科研机会;在知识技能期望方面,约50%受访者认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单位比较相符,约14%受访者认为很相符,但仍有约30%的受访者认为相符程度一般,说明在实质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方面仍然需要高校紧密贴合业界实践,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努力提高课程供给与业界需求的匹配程度。

2.3人才输出特征方面

通过对受访者最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有约3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就业单位类型的首选,其次是约38%的学生希望进入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相关工作,重要的是仅有约7%的学生主观上希望去私营企业从事工作,研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可能受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等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过程特征中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的调查数据比较,可以清楚发现仍有约25%的受访者难以接触到其主观希望得到的科研机会,未来应结合这一情况进一步探索解决对策;在就业地区期望方面,约71%的受访者希望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约20%的受访者希望在中小型城市或县城工作,约7%的受访者希望在特大城市工作,说明学校应在就业资源对接上主要侧重于大中型城市用人单位开展沟通;在归因方式上,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行业市场、学历提升、实习工作经验三项条件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调查结果研讨后,进一步对择业效能感量表、专业特质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Cronbach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择业效能感量表α系数为0.990,专业特质焦虑量表α系数为0.955,社会支持量表α系数为0.994,三种量表的全部测度项已删除α系数均未超过量表总体α系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种量表均达到了良好的信度,可以进行后续的模型分析。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3.1教学中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在新工科时代,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是学生在校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计算思维本身就蕴含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维方式之中,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特质之一。计算思维较强的学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视为是“专业”“学习勤奋”“能力强”的体现,会更受到人才需求侧的青睐。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逐渐拥有计算思维的思维习惯。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问卷结果,并根据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和研习兴趣,才能从思维而非表层的知识技能层面上引导学生接受并自我塑造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以及实地观察发现,可以尝试在经典案例中理解计算思维,如在算法学习中对冒泡排序的形象化理解;在疫情期间培育出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中,探索符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的“MOOC+SPOC+翻转课堂”的协同教学模式;还可以尝试与实际的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等。目前,“MOOC+SPOC+翻转课堂”课程改革有望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有效促进计算思维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融合程度;程序设计思维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探索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混合教学模式效果有助于强化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因此,对计算思维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阶段,应让学生实际感受到现代化科学的丰富魅力,在学生自主的实践实证活动中不断探索、体会计算思维的真正含义。

3.2理论教学改革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对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传统的考核测试并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达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准确衡量,需要进一步探索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从大一开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不只着眼于“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通过MOOC平台和SPOC工程案例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实施教学;同时摒弃“唯期末考试”论,实现过程性考核,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校计算思维培养和运用的典型代表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从2018级开始尝试根据实践案例的教学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多轮渐进式教学方法和任务翻转式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应用“找问题,想方法,去解决”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并采取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期末反馈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价体会,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

3.3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大二开始,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进入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模拟仿真工作中;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科技活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高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比赛中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提高了本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学生就业择业的稳步增长;同时持续扩建、新建专业实验室,如硬件综合创新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积极拓展省内外的实习基地。力争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深化校企合作,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学分置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4结语

本研究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紧贴计算机专业培养体系探索人才供给侧改革,符合用人单位、学校、师生三方实际需要,注重面向新工科背景的应用和实践展开调查。通过整合跨学科分析方法优势,从工程、统计、心理、文化等多角度出发,综合供给侧人才主观特征与需求端人才客观要求开展研究,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其亮,陈永生.多元思维引导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1):204-207,263.

[2]闫海英,龚声蓉,等.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186-188,200.

[3]胡贺军,胡少锋,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9(11):44-46.

[4]郭川军,蒋巍,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5):98-100.

[5]战德臣.大学计算机——理解和运用计算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14-15.

作者:韩光信 戚龙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