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类专业型团队培养模式浅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类专业型团队培养模式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类专业型团队培养模式浅探

摘要:分析当前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依托科研团队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阐述其实施过程,通过分析培养过程中的调研结果,说明下一步的培养方向。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团队培养;研究生培养;工程实践

0引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期待,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储备,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1-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3]。国务院和教育部还指出,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持续支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专业学位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培养模式仍须创新,培养质量仍须提升,管理机制仍须完善等问题[4]。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创新领域的投入,同时不断落实各种人才引进政策,部分高校因此诞生了许多科研团队,团队中的许多老师均具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资格,使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方式逐渐与导师个人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区分开来,团队培养研究生的优势日趋明显。

1导师个人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1.1导师个人研究领域有限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相当庞大[5],每个硕士生导师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名额也在增加,但一名硕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是极为有限的,招收较多的硕士研究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1)工程项目类型不够丰富。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个导师的项目资源就更为有限。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需要面向实际应用部门,不断学习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5],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离不开在工程项目中的研发与实践经验。一名导师的项目是较为有限的,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导师难免会面临“僧多粥少”的问题。2)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结构调整较慢。一名硕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有限,就会进一步引发此问题。很多高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和项目实践时,缺少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跨学科研究问题的经验,研究生的扩招使单一导师的培养方式难以满足当今跨学科科学研究的需要[6]。3)理论基础有限。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大量接触项目研发的内容,其课题来源也往往来自工程项目,计算机类的工程性学术论文的撰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部分学生被跨学科招生,部分导师被跨学科引进,使导师可能无法进行适当的理论指导,学生也可能无法充分进行理论学习,进而难以在培养过程中形成学术论文成果。

2团队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中引进了多领域人才,能够充分发挥科研导师团队在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项目共享和理论探究共享的优势,可以对前述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2.1科研导师团队机制丰富了团队的研究方向

科研团队引入了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人才,不仅能建立招生宣传的优势,吸引更好的生源,也能够在后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适当调整研究方向。这为科研导师团队机制提供了基础。科研团队导师机制就是以科研团队为主体,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导师共享指导资源,形成科研导师团队。在研究生需要导师进行指导时,不仅依托于研究生的直接指导教师,还可依据研究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需求,从科研导师团队中抽调一名或多名导师进行指导。科研团队机制可以更方便地引入第二导师,让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的范围更宽,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因材施教,保持培养对象的科研兴趣和实践兴趣,提升其在科研和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积极性,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良性循环。科研团队中亦会存在尚无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人才,他们一般是刚结束研究生教育的高等人才,能更顺畅地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沟通,也能为科研团队带来新的前沿方向,进一步促进培养过程和团队的创新发展。在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导师团队机制实践过程中,实验室对所有导师的主持项目信息、研究方向信息进行公开,鼓励研究生在科研与项目研发过程中主动寻求导师团队帮助。实验室科研负责人根据研究生的具体需求,按科研导师团队导师实际工作任务的情况,抽调与研究生需求符合的导师与研究生直接导师进行共同指导。因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引进了诸多不同研究方向的人才,故研究生的实际需求一般均能与某个或某几个科研导师团队的导师相符。

2.2团队导师共享课题和项目,形成实践资源池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等多个环节[7]。科研导师团队机制的引入为形成实践资源池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资源池是由科研导师团队中的诸多导师共享的课题与项目形成,这些课题与项目能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通道。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和研究方向,去实践资源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与项目,并深度参与。研究生也可以根据指导自己的科研导师团队中导师的情况,选择实践资源池中对应的课题或项目,提升动手能力。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课题和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相结合,使课题和项目获得新动力的同时,解决部分导师课题和项目少的问题,让专业硕士研究生得到充分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更有利于其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2.3团队导师学科交流和研究方向交流,促进学科与研究方向的结构调整

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的实践资源池中,积累了国家重大专项、省级重大专项、省级科研课题、市级重大专项和校级横向课题等诸多课题与项目,方向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工程、高性能计算、医学计算和遥感数字影像处理等诸多学科方向和交叉方向,基本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电子信息学科的培养大纲,保证了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均能与实践资源池良好契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其在进入企业工作后,需要针对企业业务的开展范围,结合业务领域的前沿技术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计算机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仍在不断拓展和加深,使得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快速适应企业业务领域的需要,培养方向也需要不断适应企业最新的业务发展需求,使培养对象能够充分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科研团队导师共享课题和项目形成的实践资源池,为团队导师的学科交流及研究方向交流提供了条件。多名团队导师在指导同一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时,能够在各导师不同方向之间产生重合碰撞的可能,进而优化科研导师团队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结构。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鼓励各个小组不定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或头脑风暴,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在研讨会过程中,科研导师团队的导师协助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进行汇报,其他导师参与到研讨过程中,促进导师间不同想法和科研方向的融合,不仅对研究生的下一步工作产生启发,也能使小组各导师的方向取长补短,促进学科交叉和方向交叉。实验室学科与研究方向的结构因此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并诞生了数个实验室在之前未涉及的交叉方向。

2.4团队导师专业理论互补,形成共享知识库

跨学科招生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基础教育,部分高校生源的理论基础也可能参差不齐。科研团队融合了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导师和创新人才,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有限的统一开展理论课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参与科研团队开展的多学科理论课程的学习,夯实培养期间的理论基础。另外,专业硕士研究生也能够方便地请教科研团队中不同学科的导师,较为充分地弥补部分理论基础的不足。科研团队导师之间共享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形成科研团队的共享知识库,使多学科理论学习融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在鼓励各个小组不定期开展研讨会的基础上,定期开展面向全实验室的报告会,内容包括团队导师个人的科研工作进展、课题进展和项目研发进展,充分共享导师个人的进展与成果。设立知识共享展示板,实时在展示板公布科研导师团队的最新成果、课题状况,促进知识共享。充分发挥计算机类实验室的自身优势,搭建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知识资源共享平台,研究生可以在线获取科研导师团队导师方向密切相关的历史实验数据、源数据、项目数据、各类文档等,实现线上线下知识库共享。

3培养方案试点调查

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研发训练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统计有效样本158个,其中希望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研发训练的样本数量为135个,占比85.4%,不希望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研发训练的样本数量为23个,占比14.6%。可以发现,让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和项目的实践,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是培养对象本身对培养过程中参与工程实践的期望。科研团队有利于进行课题和项目的共享,迎合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培养对象对自身的期望,更有利于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动力。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期望发展去向进行了调研,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统计有效样本158个,其中希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样本数量为127个,占比80.4%,希望读博深造的样本数量为31个,占比19.6%;对于希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127个样本,主要考查是否会选择当前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口的工作。统计有效样本127个,其中会选择当前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口工作的样本数量为101个,占比79.5%,不会选择当前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口工作的样本数量为26个,占比20.5%。可以发现,大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未来是想投身于专业/研究方向对口的工作中的,而与计算机相关的企业或科研单位在业务和研究领域的转变速度是在加快的,科研团队机制使导师之间的研究方向、学科交流频率增加,在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过程中,也便于引入第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的机制,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接触到多个研究方向和学科,有利于其在课题和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拓宽思维,更快地契合企业的业务领域,同时也能促进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结构调整,丰富的研究方向和学科交叉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科研团队能满足我国目前对应用型高等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该培养方案依托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遥感大数据科研团队进行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按本文所述方案对团队内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为期1~2年的培养,并在团队内展开调研,主题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依托科研团队的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收集有效样本数据89个,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依托科研团队模式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培养过程中4个主要项目的满意度较高,4—5分占比平均超过50%。

4结语

通过分析当前导师个人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以科研团队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模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通过建立科研导师团队机制丰富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在利用探索的培养方式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满足不同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的需求,还为实验室吸纳更多领域的优秀生源提供了可能;通过共享导师的课题与项目形成实践资源池,在探索的实践过程中赋予研究生自由选择发挥自身实践能力的权利,不仅充分契合不同细分专业的培养方案,还让研究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充满兴趣,促使其充分展开实践;通过鼓励团队导师学科交流和研究方向交流,提供了孕育实验室新的交叉方向的土壤,为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选择,还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吸收多领域优秀生源的能力;通过团队导师专业理论互补形成共享知识库,充分发挥科研导师团队的优势,整合整个实验室团队的历史知识资源和最新知识资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提供扎实的知识积累。笔者针对探索的培养方式的实践效果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依托科研团队的培养模式整体满意度较高,尤其在项目实践训练方面,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有些专业硕士研究生亦有很强的参与学术研究的愿望,对自己的科研满意度(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偏低。总之,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有效参与团队工程项目实践,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

作者:左宪禹 苏岳瀚 乔保军 单位:河南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省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