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为培养竞争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应结合专业特色与“双师型”目标,开发学生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以“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概述为切入点,指出了“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展现个体差异。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现状,以“双师型”为目标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转变教学理念、结合行业需求、营造文化氛围等方式,提高“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实践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职院校纷纷调整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教育工作,拥有教师资格证及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负责学生实训技能操作指导、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师。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学生新知的执行者,不仅需拥有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经验,推动高校教育健康发展。教师作为重要资源,是支撑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必须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落实现代化教育要求[1]。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也应当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改革。
1“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概述
1)符合时代发展。高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以“双师型”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注重教师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学校教学质量。2)满足政策需求。我国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教育改革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对学校教师也提出新要求,“双师型”教师概念应运而生,“双师型”教师能够满足政策要求,根据教育体系改革优化自身,发挥教育职能作用[2]。3)展现个体差异。发展“双师型”教师,将教师发展重点从传统教育工作转移至自身,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严格,希望教师能具备发展性与参与性,迅速成为“双师型”教师,满足教育要求,将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摆正自身位置,展现差异化个性特征,服务于高校教学[3]。
2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必要性
计算机类专业具有专业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必须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变化,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方能适应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特别是“云物大智”时代来临,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等技术均是计算机类专业衍生技术,广泛用于生活生产各行业中,对于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从高精尖算法工程师、研发人员至普通技术工人、程序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能够填补此类技能人才需求。因此,为满足社会要求,培养更多优秀学生,需建设标准化、高技能教师人才队伍,推动计算机类专业发展[4]。《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了相应目标,截至2023年,“双师型”教师应占据总专业教师50%以上。但是,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却存在“三不”问题:一是“不足”,专职教师较少,师资来源渠道不畅,缺少兼职教师和高级职称人员;二是“不高”,教学效率及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三是“不熟”,教师不了解学校教学规律与特点,未能积累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部分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特别是职业学校教师,通常未能接受完整的计算机类教育,多是在学校专业开办初期,缺少专业转型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缺少专业自信、技能、意识,易出现“专业迷茫”情况;二是部分专业教师即便经过系统性计算机类专业学习,走上教师岗位,却发现教育工作对人才培养提出实操要求,自身接受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对于技能教学力不从心,加上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需要短时间内补充新技能,易出现“技能荒”。而“双师型”教师却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面对计算机专业技术始终推陈出新,企业需求变化对教师技能要求更高,高校应根据专业市场导向,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明确以“双师型”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切忌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个人努力和高校的长期培养,使其成为技能传授者和理论传播者,推动教师转型升级,解决计算机类专业“疲软”问题,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符合市场需求[5]。
3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3.1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互联网时代来临,引领了社会变革,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实现深层次变革。各个行业、公共服务也进行优化完善,以此整合资源,能够推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以计算机为主的社会时代变革,注重各行业有关产业协调发展理念,需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融合各行业,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为计算机及各行业发展提供有序、健康的环境。以现有高校教育而言,各高校基本均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但招生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浪费资源、开设专业过杂的情况,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需对学校专业开设优劣势进行合理评估,保证学生有书可念的情况下,做到同区域专业互补,整合部分难以招收学生的专业,与显著优势学校联合办学,集中资源与资金,优化专业结构,建设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更新教学理念,制定符合专业发展、学校特点的目标,实现专业间融合与互补,借助校内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扩充专业内涵,为教师专业转型树立信心。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优化专业结构,也能整合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等,系统性优化专业,实现政府、教师、学校通力合作,为培育“双师型”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6]。
3.2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职业素质
学校办学中,育人理念是重要教育目标,推动学生成长。学校如果缺少正确育人理念,则难以达成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面对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针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特点,制定“法制思维、德信兼立、以公成事、创新发展”的育人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1)加强爱国教育。以校史教育、思政理论课及人才党建工作,将学校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党忠诚的感情和思想,加强人才爱校、爱国情怀与敬业、团结的精神,为复兴中华民族作出贡献。通过党团活动、志愿行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人才走入社会,明确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人才培养需求等,加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奋发向上、创新创业精神风貌[7]。2)加强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需加强教师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信息技术传播者和教育者,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需加强法制教育,采取班集体学习、思政课程、法制实践等活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通过开展网络宣传活动,增强人才的法治精神、法治素质及法治思维,形成守法用法习惯。3)加强专业精神。“双师型”人才培养中,结合职业道德、爱国主义等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互联网时代》等视频,开展“工匠精神”“互联网时代使命”等专题讨论,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不仅停留于学习技术层面,还要培养学生敬业、严谨的品格,将对技术的热爱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8]。4)加强教育精神。教育工作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秉持关照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的思想,要求教师成为“四有”好教师,做到言传身教。要不断强化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应努力做到专业技术和思想素质统一、改造现实世界与认识虚拟世界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3结合行业需求,完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操作指南,“双师型”人才培养中,需坚持社会发展和教育相结合原则,做到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社会调研,完善培养方案。因此,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培养应以“双师型”培养为主,需要为计算机行业输送大量拥有实操能力和理论知识的IT从业者,需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保证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落实教育教学课程,使教师既能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操能力,成为综合型、高技能“双师型”人才[9]。1)创新培养模式,为适应计算机类专业师资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人才变化,传统专业人才通常学习四年,其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年半,实习半年。事实上,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落伍。笔者认为,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素养、生源,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理论和传统专业课、基础课相同,安排课程学期适当前移,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基础课能够在前三年有序实施,最后一年进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毕业答辩,采取“3+1”培养人才模式。2)结合专业特点,保证所学知识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行业发展动态,确保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不改变的前提下,调整教学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统筹,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微调整。实践教学灵活安排课程,开展Ⅰ综合实训、Ⅱ综合实训等,保证课程内容紧贴IT行业发展,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保证培养人才方案满足动态人才需求[10]。
3.4营造文化氛围,加强人文关怀
在“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外部因素对发展人才专业具有深远影响,营造优质校园文化,能够提高人才积极性,保持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热情,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完善自身修养,实现专业转型。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当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根据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及专业机构部门进行解读、接收,定期宣传,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技能竞赛、展板宣传、集体学习等方式,为人才宣传、渗透职业教育政策、理想道德及职业文化等,使得“双师型”高技能人才身处学校,能够提醒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当然,在“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方面问题,学校应关注人才由于课业的繁重压力,导致难以实现“双师型”目标转型,需制定实施建议,对课程合理调整,确保高技能人才有充足时间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完成转型任务。同时,学校还要注意高技能人才的心理、身体等问题,加强人文关怀,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精神抚慰,增强人才对学校归属感与信心[11-15]。
4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也向技能型、应用型发展,对于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计算机类专业,以“双师型”为目标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转变教学理念、结合行业需求、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提高人才实践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作者:王一军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