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创建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主要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统一开设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以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目标。其他计算机课程是各专业自行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如电子商务课程、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课程、办公自动化课程等,也有不少专业不再开设任何计算机类课程。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领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求的差异。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工商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的文件管理功能管理资料或数据报表处理等;而工科类的毕业生需要运用计算机编程来模拟工作过程,而且不同专业毕业生所要求达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深度也有所差异。由于学生入校之前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爱好存在差异,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般情况下,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要比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要好一些。有些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Word文档处理和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极少数学生甚至还会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统一采取“零起点”模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对课程中的各部分内容逐一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步骤都逐条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而不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
二、构建基于任务引领的“1+X”计算机课程体系
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需求为依据,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要求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情境组织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来设置课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少高职院校实行了“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第三年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即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少了近半年,因此,在课时缩减又要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势必要加大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学学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本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不同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的“1+X”计算机课程体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各专业将来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分为必修和选修,形成一个动态灵活的“1+X”计算机课程体系。“1”即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都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担任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目标,满足用人单位招聘中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敲门砖”的需求。“X”根据专业类别和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如财经类专业必修办公自动化课程,还开设若干门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选择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如网页设计、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动画制作等,使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
三、任务引领的课程建设的思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一般是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一刀切”、统一“零起点”的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及自愿原则,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通过计算机课程分层次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
(二)设置专业化的计算机课程。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不是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未来的职业。在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专业往往使用不同的专业应用软件,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专业化。计算机教学应和本专业特色、就业需求相结合,开设和专业需求、学生兴趣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计算机课程。“1+X”中的“X”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大量使用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须具备的工具。因此,应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的要求、就业的导向等因素进行选择,有效满足学生需求。高职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课程。由于课时有限,内容基本上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尤其是以Word文档处理为主要学习的内容,虽然也采取了案例教学法等方式,但缺乏对现代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的实际运用。为了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是本课程的关键。因此,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平台,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及办公自动化外围设备的基本操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实现“零距离”,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多个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相融合,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传授,采用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的教学方法,基于学习情景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如设置一个求职简历的制作及投放的工作任务:用办公软件制作简历,运用数码相机将照片插入个人简历;利用扫描仪将获奖证书扫描,通过打印机输出,通过复印机复印多份,通过传真机传真简历,为保存电子版,可拷贝入U盘、移动硬盘或刻录光盘;通过电子邮件传送。
(三)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设置。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数值运算发展到信息技术处理和管理。尽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包含了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内容,但由于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取得等级证书为指挥棒,多数学生熟悉的只是IE﹑OUT-LOOK等初步知识。很多学生非常希望进一步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和信息安全知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由于各自专业不同,毕业后在工作时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有差异。对部分学生而言,实际工作中对网站服务器建设方面的知识或许作用不大,但网络管理与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何进行网上搜索及浏览网上信息;用工具软件下载网上资源;利用网上即时通工具聊天与娱乐;如何写日志、建好自己的博客,等等,都应是现代网民应具备的网络课的基本内容。因此,可以采用开设计算机网络公选课程,按工作任务不同分模块以便于学生选择。同时考虑建立综合的虚拟网络试验平台,包括虚拟的硬件和软件,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知识和信息素养。
(四)注重过程考核,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考核多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评价方式一般是一份试卷或是一幅电子作品,这种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习效果,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准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工作任务的考核,强调的是工作过程的考核,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形成性课程评价体系。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工作任务→教学任务→学习情境”的步骤,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入到工作任务中,通过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为了有效地实施形成性评价,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后给学生一个评定,工作过程考核由日常的“工作”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和团体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来评定。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内的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小组间的学生互评,甚至计算机评价等。考核贯穿于学习任务中,形成在“学中考”,在“考中学”,建立评价学习结果与评价学习过程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