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教学在各专业中的定位不够清晰、准确,甚至模糊众所周知,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计算机教学很自然的进入了全国大中小学的课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学府,自然也要求所有专业必须开设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为代表的课程。但因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学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在专业培养中发挥作用的研究,导致计算机教学都是千篇一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和现代办公室软件的使用,没有清楚、明确的指出计算机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千差万别,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大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千差万别[2]。从生源结构上讲,既有中职生、普高生,还有三校生;从录取方式上讲,既有单招生、统招生,还有特长生。他们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不同,有的学校可能已经开设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有的学校可能还没有开设过类似的课程。同时,不同录取方式录取的学生学习基础又参差不齐,导致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而有的同学则还没有入门。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用记忆的方式来掌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还是比较简单,虽然能够运用简单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但是大多的多媒体课件任然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任然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能灵活的创新。
(四)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的考核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设置计算机这门课程时,因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导致其考核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考核模式单一,基本都采用看似是理论知识加实践操作,实际意义不大的考核方式。因为他们理论知识的考核往往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来,大多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实践考核也仅仅是围绕日常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与专业所需的实践能力没有联系。这样的要求使学生觉得学习计算机对于自己今后的专业技能培养失去了作用,甚至没有联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五)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自我约束力不强,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兴趣不浓现在的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总体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一般,学习兴趣不浓,加之社会及环境因素的诱惑,往往不能有效的低档和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却因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等,对他们的要求严格,他们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少,大多时间还是被迫呆在学校。进大学后,开放式、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为他们接触外界新鲜事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们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结交朋友、接触新事物等,同时因自身约束力不强,往往使他们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大学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
(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加强高职院校担任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老师基本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各专业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需要进行。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除了需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教学能更好的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一)认真分析,明确计算机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高职院校是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编写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应该明确人才培养总目标,并开设为之支撑的相关课程。计算机作为现代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新型工具,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各专业的差别,对计算机的应用和知识的需要程度略有不同。这就需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认真分析,明确计算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该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指出该专业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和相关工具使用的需求程度及范围,要求计算机课程教学教严格执行。
(二)分层教学,充分调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学生生源层次、生源结构和录取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大。如果把他们都放在一起,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计算机教学,势必为造成基础较好的同学觉得要求过于简单,学习没有意义,甚至没有兴趣学习,不愿意学[3],他们上课就讲话、玩手机、开小差等。相反也让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感到学习困难,听不懂,跟不上等,导致他们最终不愿意学或放弃学等。利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刚进校就进行一次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他们分入不同的班级进行计算机教学。让他们在学时数、学习内容和侧重点的安排上各有不同,从而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需求,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计算机教学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服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计算机教学中还应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以及如何为该生学习后续课程和系统的掌握所需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后续课程、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多使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听案例和完成各类任务中很自认的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避免了靠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法。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考核和操作过程考核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的考核理应不同。不能再把所有专业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的考试和考核。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共性,但也因各专业的差异导致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区别,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可采用1+X的模式。1既计算机常用知识,这是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所必须掌握的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X则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而设计的不同考核标准和方法。同时在考核过程中,还应该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相反应该更加突出实践部分的考核和平时操作过程的考核,这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保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阵地,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4]。然而学生因生源结构等因素,大多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风气欠佳,尤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环节重视不够,大多喜欢利用实训时间聊QQ,打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等,缺乏学习兴趣。只有不断改善实训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观念、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教学效果
(六)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各专业相对稳定的计算机教学团队计算机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不同,要求担任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必须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好的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因各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计算机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还需对任教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相关知识熟悉和了解。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再教育和再培训的要求。任课教师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和教育,才能在教学中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分组,让他们相对稳定的担任部分专业大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又可以节约教师再教育和培训的成本,还能让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去研究该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使之能更好的为该专业人的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
三、小结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已经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各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如何使计算机教学更好的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已经成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作者:李治鹏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
首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知识侧重于操作能力,对高职来说尤为重要。对于入学新生来说,每个人的计算机能力要先有一个测试,并且对于每个人的应用能力要有一个分层次的标准,为今后的分层教学创造条件。但规范的制定目前各个院校各自为战,自己制定自己的规范,后果是学生毕业时应用能力差异很大,对于高职某些专业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虑到生源因素,应该以分层次教学为设计目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来说,还要考虑今后专业发展影响所开来的知识能力不同,例如艺术类的学生应开设动画制作和网页设计等相关的课程,并在分层次教学中对基础好的考生加以引导。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中有示范作用,侧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兴趣。要解决基础差异,应在分专业侧重的基础上再分层次教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置计算机基础达标的不同级别。对于入学可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测试,达到某个层次,再进入下个层次的相应的学习阶段,如果水平低可从最初的这个级别开始学习,达到了这个层次的合格标准,可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要达到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对于教学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也就是要采取完全开放的自选模式的教学管理,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机构的经验。
计算机的基础还有着引导各专业对计算机下一步能力需求的作用。目前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基本在每个行业,都需要计算机或多或少的完成本专业某方面的工作,非计算机专业,如会计,国际贸易,营销,旅游等专业更是如此。计算机基础要影响到高职学生对以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使之成为计算基金应用技能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对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设置中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指定标准方面使目标落到实处。
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更新,并且教师应努力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并没有太多的高职各专业的知识,因此对结合各专业发展方面理解不深,对计算机的教育要求不清楚,往往无法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内容上面的区别。无法再内容中对理论与内容加以区分。只把计算机专业中的专业课内容一部分的基础内容稍加整理转授给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这样只能造成在短时间内的学习中学生理论基础不深,实践能力更无法完成专业要求的结果。因此,要改变高职专业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并提高教师各专业的知识,尽快把专业中实际应用内容结合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来,对于高职院校也要聘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参与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分层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肯定影响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答卷或论文式的考试必然被计算机组卷,上机考试,计算机生成分数的方式所取代。考核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考试时事后检查考试,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简单理解,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无法真实反应,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目前的应用能力,学生状态无法向教师及时反馈信息。首先为适应分层教学需要,应该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结合模块教学的方法,对于应用的一个层次进行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跟踪,这样对于大量学生的管理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种方法是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内容统一布置作业,对学生反馈内容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地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交互及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第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考核系统,利用计算机组卷进行考核,并且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快速给学生反馈考核结果信息。这样要求系统整体性能要强。第三是可以使学生在互联网中及时的参与考核,通过互联网的特点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参与考核,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要结合着专业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并兼顾着高职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特点。在分层次,分专业特点不同的情况下,还要有适应学生不同特点的几种方案,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在岗位中真正具备他应该有的那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技能发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刘昕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单一
高职学校学制一般是三年,近年来,由于就业的压力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大多数学校按照2(理论课)+0.5(综合实践或者毕业设计)+0.5(顶岗实习)的模式设定培养方案。面对理论课时的减少,各个学校的做法是砍掉或者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其后果是强调了技术能力而削弱了素质与人格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可塑性变弱。
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因为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过细过窄,造成了课程设置过专,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变差。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抑制了其志趣的发现、潜力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最终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各学校中,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或者很少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而且实验也大多数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缺少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办法。学校没有明确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专长自己的专业技术,缺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知识,对学生的职业引导能力不够。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其计算机技术非常强,但他要是承担“多媒体”之类的课程的话,由于对美术中的色彩、构图知识缺乏,肯定会造成学生作品在美感上打折扣。
5.校企合作亟待加强
企业招聘时,总是要求有“工作经验的”。那么,刚毕业的学生的工作经验从哪里来呢?这就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锻炼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经验,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合适的合作企业来进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战、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
二、高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服务地区经济需要,培养目标准确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毗邻西安高新区,为了真正做到服务地区经济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学院组织调研团队,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进行了调研。调研除了IT企业外,还有财政经济类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务员岗位、仪器仪表、文教卫生单位、艺术类单位等。受访单位普遍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有需求,但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结构有不同侧重。这些社会需求形成了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相适应的岗位群。我们依据调研结果调校专业的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知名学者熊丙奇认为,从高职院校来说,有效化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课程建设应该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因为课程设置的调整更加容易、灵活,而专业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优势大多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实践教学。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不同专业、打破专业壁垒,强强联手做好课程体系的设置工作。
3.制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专业实践能力
在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综合实训,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一些企业真实项目,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后续进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加强“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职专业教师都是工科学校毕业,专业技术能力强,但人文综合素质欠缺。因此,对教师的培训重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某专业融合交叉学科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5.加强校企合作
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应仅仅局限在人才供需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课程研发、课程设置、实训基地等方面入手,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6.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办法
全国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招生量不多,如果从入校就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在2到2.5年的时间里培养复合型人才成本很高,操作起来有一些难度。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个是在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采用2(理论课)+0.5(专业强化)+0.5(顶岗实习)的模式,在第一个0.5即第五学期,打破专业界限,按照计算机大类进行分类指导,确定学生各自专业方向,按照小班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在正常学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将其它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体系中。
三、结语
从市场出发探索计算机专业和其它专业相结合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保障高职学校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是时候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校,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张爱玲 陈向平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