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成果导向的优越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成果导向的优越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成果导向的优越性

摘要:计算机语言类教学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课程,语言类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层次感清楚,能熟练用一种语言代码编写程序。但学生一般不愿意学习语言课程,感觉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兴趣,成果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成果为导向,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更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适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本论文主要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果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的应用阐述成果导向教学在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的优越性,希望为研究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成果导向;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优越性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软件开发的基本工具,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学习好语言课程,能进行软件的开发设计,是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语言课程的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编程的能力。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的情况,培养了学生岗位职责能力,符合现代教育体制,为企业培养了实践型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软件人才的需求。

1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无积极性,学习兴趣低下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都涉及代码,学生对代码学习感觉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提高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利用成果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成果为目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让其知道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2教学设计不合理

语言类教学设计整体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完成结合,教师在上理论课,学生不知道学习的语法最后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哪部分是重点,没有掌握具体的应用能力。在实验课上,教师讲过的简单案例不愿意做,难的案例不会做,不知道所学案例最后与工作有哪些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有效方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重点突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为目标。

2基于成果导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改革优越性

2.1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提升学生程序设计成就感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学成果为目的,先给同学展示成果,也就是学习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因此基于成果导向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改革是成功的,比较适合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项目化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成就感。

2.2精心设计课程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验课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实验课很重要。学生上好实验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实验并不能只让他们去验证上课所学的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把实验分成两部分,一是基础实验,实验课上相应的习题让同学们练习,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算法编写出程序,让学生在复习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验课的练习,是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的基础,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3建立计算机应用课程群,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设置的每门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与课程之间有一定联系,构建一个科学的专业群。建立计算机应用课程群,通过课程群使得计算机各个研究方向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群中的课程理清了各个编程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了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与《数据结构》等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石倩.对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

[2]刘鹏.浅谈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应用[J].科技资讯,2015(03).

[3]张宏.基于学生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5).

[4]李贤凤.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学习研究[J].亚太教育,2015(19).

[5]成卓韦,於建明,王家德,陈建孟.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探析———以大气污染控制课程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作者:付强 单位: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