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析(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析(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析(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教育界高度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专业、完善的课程体系,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校方还应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本文就高职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性问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与制造(简称CAM)专业,是培养掌握CAD和CAM技术专业人才的一门高职专业。CAD和CAM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工业发达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CAD和CAM技术人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我国对CAD和CAM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1.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该国工业、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的进步。我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唐、长江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省份主要包括浙江、广东等大省。以广东为例,近几年,广东省的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装备行业不断崛起。就拿2010年来说,广东省的汽车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突破三千亿,在全国占据着第二的重要位置,份额占比更是达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十。三一重工是全国著名的重型设备制造企业,并在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该企业在广东省已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随着近年来油气田的大力开发,重型机械设备的市场空间不言而喻。另外,智能机器人、核电站的开发、航空等大型制造工厂在广东省也有不错的发展。

2.CAD与CAM技术对制造业的重要作用。CAD与CAM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使其设计周期变短,生产周期也开始缩短。这两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机电产品的精准程度,并且实现了机械高速化的目标。由于机械产品大多比较大型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对机械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改造的核心技术。目前,社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社会要求的提高,社会对CAD与CAM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懂设备操作,又懂设备维护,同时还具备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能力,这样的综合型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3.CAD与CAM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随着制造行业的大规模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以广东省人才需求为例,2015年,广东省制造业人才需求增量就已经达到了87.7万人。而在2010年,制造业的需求人才已经占据广东省所有岗位人才需求的44%,而这其中有42%的岗位对技能等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CAD与CAM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重任就落到了高职院校的身上。

二、CAD与CAM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在培养CAD与CAM技术人才中应该掌握其关键性问题。

1.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体系进行CAD与CAM人才的培养,才能够达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首先,我们应该掌握CAD与CAM技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如绘图员、程序员、机械设备销售员等。根据每个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够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不同的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软件操作能力。比如,绘图员要求会使用AUTOCAD、MASTERCAM等软件,程序员会经常用到SOLID-WORKS等软件。这些软件都是功能完备的商业化软件,需要学生们花心思去学习。

2.重视职业资格证书。CAD与CAM专业常用的典型软件具有等级考证的区别,如AUTOCAD、SOLID-WORKS等在全世界具有通用的原厂证书考证。而这些软件的考证等级,通常会被企业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对软件运用熟练程度的标准。如果学校与这些软件公司能够开展校企合作,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软件教学,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软件知识,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CAD与CAM技术。

3.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CAD与CAM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制造企业赢得了大力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各大院校的开设,如何使自己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使专业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特色,便成为了校方面临的新挑战。例如,在学校建立实际的培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又如,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制造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大。而制造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综合型CAD与CAM技术人才。在CAD与CAM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抓住课程体系化、正视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办学特色等关键问题,以此来提高CAD与CAM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浅谈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J].价值工程,2015,14:219-220.

作者:石晨迪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女性计算机专业人才。文章基于女子院校单一的性别特点,从本科教育、计算机学科、女性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出发,对当前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比如优化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案等。实践证明,女子院校可以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键词】女性教育;本科教育;计算机专业

女子院校性别单一,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性别特色[1]。教学过程中,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这一特殊性别限定的约束。搞好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女性特点,确定好女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或教学中存在的共性、特性问题,也要关注女生特点在学习该专业中所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女子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具有特色的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做好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研究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1)学生基础问题女子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生源可能来自两大类:职业高中毕业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相对来说,普高毕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职高毕业学生要薄弱。此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学生所在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2)培养模式问题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的时候,存在着注重理论研究还是注重工程实践的争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师资、教学条件制约以及分配机制等原因,可能仍然沿袭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身份更多的还是扮演一个灌输者,而非一个引导者[2]。这种模式不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实践教学问题计算机专业教学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程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两部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作用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重要程度认识上存在偏差、实践方案不完善、课时分配不够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过程不合理、实践教学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欠缺、实验内容缺少创造性、综合性和层次性等。

2.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共性问题

(1)理论掌握与实践训练权衡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就业可在企业从事生产和应用性工作的技术人才。没有学校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但是很多本科院校还是采用了类似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忽视应用案例设计和工程训练。许多课程讲授内容研究性太强,理论难度突出。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学建模》等课程;有些学校鼓励和奖励学生考研,甚至以研究生升学率作为评估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强度不够,同时缺乏可量化考核与评价体系,导致实践训练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导致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产生偏差,不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专业设计系统性问题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硬件、网络、数据库、软件、安全、人机优化等。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有所侧重和舍弃。在学生知识体系架构和实践能力培养中,也必须考虑具有一贯性和系统性。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理论知识培养体系设计没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师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模拟项目进行,从而达不到实际生活、企业生产中的效果[3]。此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没有主线,前后知识缺乏关联,整个知识体系缺乏综合性的情况。

3.女子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特性问题

(1)适应教学受众转换的问题我国女子院校都是文科为主的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间不长,面临师资、人才、科研条件、教学条件、实践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尤其在师资方面,一方面“双师型”优秀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原有教师教学模式是基于文科生教学,基于专科生教学。面对专业升格,教学上需要做出较大的模式转换,需要转变观念,适应工科教学在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的要求。(2)单一性别问题女子院校的单一性别对学习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男性的缺乏,同一性别,学生差距缩小,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没有男生的同时,让女生没有了依靠机会,给了女性一个自主自强的环境,有利于个人发展;但另一方面,缺乏男生带来的“鲶鱼效应”,让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可能减弱。同时周围缺乏冒险精神,探索意识不强。从女性群体生理特点分析,女大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表现都异常明显。

二、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女子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的共性、特性、优势、弱势等,结合自身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提出几点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1.设计符合女性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给专业教学和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关系到学生专业成才率的高低,所以设计独具女性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在女子院校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应该考虑学校自身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情况,建议专业方向可以考虑偏软件,而不考虑硬件和网络方向;基于女性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条件,建议多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UI设计等方向发展,而适当降低硬件知识、信息安全、算法研究等目标要求。

2.制定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和保障。针对女性对新技术兴趣不强烈、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进入角色慢等特点[4],专业课程开设可以采取逐步加强,前慢后快的模式进行。比如第一、二学期可以开设一些培养专业兴趣的课程,比如: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程序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可以采用不同于普通本科学校的方式进行。比如分为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程序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课程设计与课时安排一定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有一条主线串起全部课程,专业课程重要程度也应该有所区分,比如:可分重要、必要、了解等。这一点在课时设计上也应有所体现。

3.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女子院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担心女生接受能力,细化内容,采用细致的“喂养式”教学模式,讲课过程形成“老师为中心,学生为附体”的模式。个人认为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授课方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培养计算机思维习惯;而在高年级教学中则需要考虑采用“放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根据学生学习情绪,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方法。注重教学方法改进,做到多管齐下,如使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为女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脸皮较薄,教师应保持耐心一一解答,同时给她们多点安慰与鼓励,少点批评与指责,千万不要打击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培养榜样,让有学习较好、就业较好的学姐或同学介绍经验,帮助提升。同学中间也应提倡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考核。(1)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计算机专业能力最终都应该体现在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理论知识的讲授均应能最终体现在实践的验证和应用上。要提高实践课时比例,可以考虑提高到30%-40%;要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标准;完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实践项目的设计、参与、完成、答辩等全过程进行考核。(2)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搞成两张皮,应该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课表安排上,理论课安排与实践课安排隔时不应太长,顺序不应倒置;其次是在学期教学上,应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要安排集中性实践,梳理本学期的所有专业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5]。根据作者教学经验,集中性实践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可以把每门课程理解为单颗珍珠,只有通过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把单门课程的知识串起来,变成一串美丽的项链,从而让学生找到自我的成就感。(3)分层次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安排大多是验证上节理论课所授理论知识的,限制了学生个体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6]。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课程前后知识的连贯运用,加大课程之间知识的交叉应用。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方向和格局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多布置大作业和综合作业。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增强学校之间的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程性实践项目,培养工程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意识。

三、结论

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是对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可以帮助改变当前信息技术产业中“男多女少”局面。女子院校单一性别对女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两方面的,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湖南女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8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女子院校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女性计算机软件人才,女生也可以做好计算机相关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单一性别特色与优势,克服其不足与弱势,大家还可以不断的调研、探讨与改革,在实际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步摸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女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分析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7.

[2]周建松.高职教育规范与创新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万励.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因性施教"浅议[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0).

[4]郑新蓉.性别与教育/社会性别与女性学系列[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蒋宗礼,赵一夫.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5,(8).

[6]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作者:杨亦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信息技术系

第三篇: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在贸易模式中,服务外包构成了新型模式的一种。从本质上看,服务外包采用外包的模式来减少企业投入的管理精力以及管理成本,企业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对于高师院校而言,计算机专业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培育全面的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专业传统的培养方式不再能够适应现今剧烈的市场竞争,因而亟待改进和更新。针对计算机专业而言,有必要引入服务外包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从服务外包的角度入手来改造常用的人才培育方式,从而解决高师院校很多学生面对的就业难题。对于此,有必要探析新型服务外包模式的特性以及优势。结合高师院校培育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真实状况,探求改进培育模式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一、“服务外包”的新模式

从贸易角度来讲,“服务外包”构成了新型的模式。服务外包的基本内容为:通过商业的形式,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可以外包某些服务流程,把这些服务外包给其他的提供者。实际上,外包服务的做法也可以在根本上缩减服务费用,同时也消除了额外的企业服务管理成本。企业借助外包的形式,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聚集于核心性的优势领域,在这种基础上显示自身的独特服务优势。由此可见,服务外包可以帮助服务性的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突显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企业服务外包的做法源自归核化的根本理念。针对跨国公司而言,在归核化战略思路的引导下,公司就可以追逐自身具备的最大利润。受到利润驱使,服务外包模式也相应诞生。例如统计数据表明: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超出30%的软件服务都纳入了外包市场,累积已经超出了680亿美元的外包服务规模。因此可以得知,外包服务能够在根本上推进软件市场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也加快了行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借助外包服务,我国也迎来了软件行业宝贵的竞争机遇。例如在上海和北京等大规模的城市,近些年来都陆续建成了服务外包相关的业务中心,与之相应的软件园区也逐步扩大了范围。建成这些园区后,离岸软件服务的有关业务也将快速发展。经过预测可以得知,到了2018年,我国将会达到50亿美元的软件外包市场总额。在这种趋势下,信息产业就包括了软件领域的服务外包,这种经济增长态势也获得了更广的关注。然而与之相比,高师院校并没能从根本上突破现有的就业瓶颈,很多即将毕业的高师院校学生仍会感觉到迷茫,很难找到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高师院校如果要突破现存的就业瓶颈,那么有必要逐步引入新型的人才培育方法。只有全面加以改进,才能符合计算机领域的服务外包趋势,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现有的模式缺陷

在全球范围内,IT人才缺口的现状都表现得尤其明显。从现状来看,某些发达国家通常超出了20%的IT人才缺口,欧洲某些国家甚至超过了150万人的IT人才缺口。从我国来看,各行业同样也缺乏高层次的新式IT人才。新课改的推进下,高师院校的根本宗旨就是培育新式的计算机人才。然而从现状来看,高师毕业的很多学员都面对艰难的就业状态,短时间内无法找出最适合自身专业的就业岗位。IT企业内部的很多管理者也感觉到高师毕业的学员欠缺专门的实践技能;同学们虽然熟识基本原理,但却不会用在现实操作中。面对现今剧烈的IT市场竞争,企业通常就不愿意吸纳高师院校培育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究其根源,高师院校现有的培育模式仍暴露了如下的弊病:首先,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趋势下,高师院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及学科培养方式不再能够适应现状,因而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性特征。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与此相应的学科教学也逐步扩展了核心知识的覆盖面,并且日益呈现出更多的专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分支方向,都要求同学们具备专门的基本理论以及操作技能。受到应试思路的局限,高师院校内的师生通常很重视根本原理的掌握,但同时却忽视了日常的运用。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专业欠缺了系统性特征,专业实践也受到了忽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院校,高师院校内的学生必须预留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师范类的专业课,这种状态下很多学员就无暇顾及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践。其次,在市场竞争中,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单位都更加重视了实践能力,然而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很多学生却并不擅长实践,企业的要求与学生们具备的真实能力仍是有差异的。某些学生在就业后,面对日常工作中的真实问题也缺乏必备的抽象思考能力,难以承受较大的日常业务压力。针对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工具等,学生们常常不会妥善加以运用,同时也缺乏这个领域所需的操作经验。经过实习期后,欠缺实践能力的学生很容易被企业淘汰,因而重新陷入了寻找岗位的困境中。第三,高师院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实力,缺乏竞争中的专业优势。师生应当明确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都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学生只有掌握了与之相关的实践操作方式,才能够妥善应对未来剧烈的就业竞争。然而,高师院校拥有的计算机专业很难显示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专业建设也缺乏足够的亮点。在行业领域内,传统的培育方式无法显示人才培育的优势。

三、“服务外包”形势下的专业培养模式

从现状看,IT行业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服务外包趋势,高师院校若要适应这种现状,就只有转变不适当的人才培育方式,不断探求新颖的模式。改进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为:在市场导向下,高师院校应当秉持能力本位的实践思路,密切衔接日常教学以及学生就业。为了输送计算机专业的优质性人才,在服务外包的新时期内高师院校就需要引入如下的人才培育模式:

1、共享校企的资源

在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下,高师院校应当与本地的计算机行业共同分享现有的教学资源。只有做到了共享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新时期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获得双赢的成效,高师院校需要在现存的培养模式中引入服务外包和工学结合的新思路。发挥院校优势,构建校企协作的新式平台。在具体定位上,高师院校也需要面向新形势的IT产业,构建服务外包的计算机教学框架。这样做,就在更大程度上克服了教学滞后的弊病,同时也为后期的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方便。

2、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

更新现有的人才培育方式,基本思路就是要构建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具体的措施为:高师院校可以选派优质的青年教师,来到指定的外包企业接受日常的培训和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青年教师增加必要的实践技能。在聘任教师时,院校也需要更加重视针对学科实践技能的审验,确保入职教师都具备全方位的资质。针对地方经济而言,高师院校培育出来的计算机人才应当能够起到必要的推进作用。

3、更加重视实践环节

在课程改革中,院校应当视情况引入更多的课堂实践以及课余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就可以培育学生们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例如:院校可以定期开设不同类型的仿真竞赛、建模竞赛或者计算机应用竞赛,以此来锻炼学生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的适应服务外包的行业形势。在“服务外包”新型人才培育方式的推动下,高师院校近些年来也逐步引入了更有成效的计算机人才培育思路。经过全面的优化后,高师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更加重视了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培育,从而也扭转了原有的培养理念。通过服务外包,高师院校就可以把培育人才的精力集中于最具优势的学科和领域,在这种基础上创造显著的人才优势。然而截至目前,高师院校在引进服务外包模式的过程中仍没能达到完善,对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待改进现存的人才培育方式。未来的实践中,高师院校内部的师生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探求最适合自身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服务于计算机专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作者:周彩根 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分析探讨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介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从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分析探讨课程设置情况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影响,分析总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需要改善的地方。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因特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正快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层出不穷、大批量涌现,各种各样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社会应用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相关的应用型人才也随之增加。尽管近几年具备一定技能的计算机人才供不应求,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有的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仍然出现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时除了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书本知识外,其他“什么也不会”,也就是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用人单位当然不会买账。因此,探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1计算机应用人才分类

1.1计算机类人才的定位

计算机学科已成为一级学科,包含的二级学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类人才即是从事以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

1.2计算机类人才分类

现在,没有计算机类人才的明确分类标准。我们姑且把计算机类人才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从社会需求定位看,研究型人才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工作,是基于“理论”的,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工作,如新的计算机体系统结构研究、新的计算方法研究等。应用型人才从事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将现有的计算技术应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的应用类型可以分为:软、硬件开发、软件测试与分析、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系统维护等。例如,单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应用型技术人才又可分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软件架构师等。

1.3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应用类的技能型人才当然属于应用型人才。我们把技能型人才从事的工作定位于于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但不管如何对人才分类,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社会所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以培养出具有“高级专业技能+本科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

2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设立

在有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应用类“从高职到本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行“3+2”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学制。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学生来自各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学习、实训3年期满后,进入我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2年。针对这些学生,我们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授予本科学历证书与工学学士学位。

2.2学生选拨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进入“从高职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学习,需参加省组织的统一考试,并被择优录取。考虑到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训计划并不一样,专业设置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不一定对口,同时也为了拓宽招生范围,更多地激励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把生源定位在与计算机相关的电类专业。由于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选拨考试课程除了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外,还有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考试包括理论课笔试与上机实操两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等相关内容。理论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技能课是《计算机网络技能上机操作》。

2.3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通过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发现当前珠三角的广大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考虑到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珠三角地区,据此,并根据来自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学生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既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也要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色,既要强化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对接,也要加强相关的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针对试验区的学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为: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电子支付与安全、企业网络设计与部署、网络数据库等。考虑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较多的特点,开设了一定课时的英语课程,以强化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

2.4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应用类“从高职到本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已近三年,已毕业一届学生。从目前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提供了新的途径,受到了高职院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欢迎。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社会需求,培养出了面向应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普遍就业良好,用人单位也较为满意。进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的学生来自高职院校,均已参与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自我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以往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其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我们也安排了较大比重的实训、实践课程,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技术层次进一步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试验区学生参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取得了省级赛区多个奖项。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有不少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从实施的情况看,对于进入计算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学习学生的选拨方法有进一步探讨与改进的空间,现在采用的专业课程选拨方式是:一门理论课考试和一门技能课考试,理论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技能课是《计算机网络技能上机操作》。其所涉专业知识相对较窄,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与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得选拨更加公平合理,更准确地选出适合于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偏向电子商务的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切合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技能人才。

3结语

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著重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平衡。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引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实训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形式、多途径引入社会资源,是为了培养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目前,社会对公平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计算机应用类“从高职到本科”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丰富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层次,也为地方高校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试验支撑。

参考文献:

[1]卢向华.从计算机专业就业难谈高校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8):34-36.

作者:崔如春 陈俊健 吴臣 丁伟雄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