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技术专业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第一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思考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完成了从“教育精英”到“教育大众化”的转变。高职高专院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激发九零后高职学生的兴趣;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代高职教师研究的重点,本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软件类;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总理今年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工匠精神”,将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性高度,怎样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是职业院校的首要课题。但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待于加强,要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将从四个关键方面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
一、翻转式教学模式撬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从纯讲授形式转换成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分析和讨论的形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则处于课堂主导地位,通过特定的问题提问测试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通过对学生合理分组,开展以小组讨论,小组研究,组内自评和和组间互评为主的互动教学,为增强教学互动,可引入课堂奖惩机制,促进学生积极讨论和研究[1]。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不高,如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现场模拟、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如在“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模拟软件的教学过程,模拟出客户需求后,进行需求确认,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后,再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将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开发的项目,自己讲解思路,分析测试的过程,抛开了枯燥的理论学习,在分享中学到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一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CBE/DACUM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析
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对高职软件专业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构建了模块化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了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模块化的思想重新设计项目课程及相关课程标准,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2011年,无锡市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重点任务的第二条提出,要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结合《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无锡市地方产业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如何提升自己并且真正做到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紧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了《卡尔•泊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是德国保持经济竞争强国优势的前提条件,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技术实力的基础。“能力本位”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行于北美,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目前,国外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其中,又以CBE理论和DACUM方法开发的职业技能图和课程内容模块十分符合现状,CBE理论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对于发展某些工科类的特定技能尤其适用,如计算机应用等,同时,也特别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而DACUM方法是CBE模式的精华所在,其本质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确定和分析的方法。[2]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而来,目标的泛化直接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术学、物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十余个领域的数十门课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我们的课程只能是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表面。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架构不明确,这个问题从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大改观,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术专业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缺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这样宽泛,学生每天都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没有得到实践来检验,后果自然就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造成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后果。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一、教学改进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改进方法。
1.制定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切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当前,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成才路径。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学科性知识基础较差,不愿意听教师长篇大论地讲授理论性知识,而接受新鲜事物和动手操作能力均较强。因此,教学目标需要设定为使学生理解必要的电子学科知识,掌握必备的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和预期效果应当不再是掌握复杂的定律原理和繁琐的计算方法,而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电子专业技术的能力。
2.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需要大量删减电子元器件内部工作原理以及繁冗的计算公式等教学内容,仅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与最终结论,而精简定律演化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等内容。可以采用一种比拟或演示的方式形象而简明地进行讲授,即让学生只需知道是什么和怎么用,不必知道为什么,可以把重点授课内容放在怎样使用和如何操作上。例如,在模拟电路课程中,需要重点讲解二极管属于哪种类型及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会发生哪些严重后果等内容,而不必浪费过多时间来讲解二极管内部的电子、空穴扩散和漂移过程对PN结形成的影响等。又如,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调制”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使学生有效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通过比喻方式进行讲解,即“调制”就是高频周期信号和低频有用信号“嫁接”的过程,高频周期信号就像一个搬运工,把低频信号“背”在身上送到其他地方。这样,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的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形象,而不是一条枯燥乏味的定义。
3.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合在一个项目中得以呈现给学生,使其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而实现知识的掌握。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由于项目任务全部由学生全程跟进完成,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均由学生自行解决,学生全部或部分地独立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因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还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地理解各种电子现象背后的本质。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提前感知如何着手一个具体项目、了解项目进展全过程以及细节处理方法。
4.引进一些诸如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和EDA等的新技术,比如Multisim、Protel、KeilC和Proteus等软件,将仿真软件应用于电子专业课教学中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仿真软件的应用有助于一些实验现象的讲解与分析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而不必局限于实验室中,这对于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等弊端能够起到明显的改进作用。
5.在讲完所有专业课之后,需要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聘任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以便揭示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部分。经过综合性课程学习,学生会更易于清晰掌握各门课的知识脉络,深刻理解本专业的知识架构。该课程可以配合综合性实验而同步进行,除了在理论上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以外,还要将理论掌握落实在实践操作上。例如,学生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学习了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概念、特性和种类,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学习了三极管的类型以及各极引脚如何区分判别,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理解了调谐、调制和解调等概念,以及在电子实验课程中掌握了一种电子实验工具———面包板及其插用方法之后,教师需要开展一个综合性实验———收音机制作来将上述所学知识点统一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制作完成的收音机收不到电台节目或者调台时出现杂音,那么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旺盛的,教师可以趁机给学生讲解和展示如何排除收音机故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摘要:以学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作为切入点,以商洛学院为例,分析了优势学科导向下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的具体措施及效果,从重视教学观念更新、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开设实验质量和教学科研形成互动等方面分享取得的经验,希望能为同类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优势学科;生物技术;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