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摘要: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对规范操作和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同时也要求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既有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优点,也突出了学校知识教育,将现代学徒制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所需。

关键词:工业机器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工作站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必要推行在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具优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建立运行机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制定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企业师傅遴选办法、企业师傅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和配套文件,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让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在学徒培训过程中的权责,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企业师傅人才库和团队,保证“现代学徒制”长期有效的进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委员会,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共同制定专业技能培养实施细则,共同组织开发课程标准,建立师傅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相关考核制度,从制度层面规范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行为,形成立体化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办学的组织机构,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实践操作,保证人才质量。

二、建设师资队伍

建立校企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聘请行业技能大师、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合作企业要选派工业机器人方向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专业教育和兼职授课,选派企业师傅负责学生的在校期间实训工作,企业聘请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为企业提供工作站装调、工作站系统集成等技术服务。实行5年一周期的专业教师轮训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行业规范、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相关行业标准,提升教师岗位实践技能,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有效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的技能标准和职业素养要求,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内容,通过师带徒方式开展学习和实践,将师傅技艺、行业标准和规范传承给学生,结合我校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联合企业制定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年级重基础、融文化,二年级学专业、强实践,三年级上岗位、提能力的工学结合递进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一)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学校和分院的核心能力指标要求,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和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现代学徒制学生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确定和整合专业课程,建立课程地图,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四模块(素质通知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一模组(专业应用模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素质通识模块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体育等通识课程,突出德智体的培养,强调人文素质、学习方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分担在四个学期进行;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等基础课程,强调基础理论、基础操作的学习,主要开课学习为第一学期;专业核心模块包含校内的实践课程和企业的实践课程,该模块课程通过师带徒形式学习,强化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第二学期开始进行,递进式由浅入深的学习;专业选修模块实现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需要及师傅的技术技能选择对应方向的课程,如维修工、操作调整工等方向性课程,为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课程,既满足了企业对高端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使得培养的学徒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应用模组,是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顶岗实习方式进行。其中通识课程课时占比为20%,专业基础课程占比10%,专业核心课程占比40%,专业选修课程占10%,专业应用模组占20%,实践教学占比73%,达到重德育、强实践、面岗位、练技能。

(二)工学结合模式安排实行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指导,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承担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校企联动,实现一体化育人。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通识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安排企业专家入校讲座,了解专业情况,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熟悉工作环境,开展工业机器人操纵操作调整工、装配工等工作岗位的认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通识素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导师授课,开展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实践训练,企业师傅进学校对学生进行2-4次的专业讲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第三学期开展工学交替学习,前半学期校内学习基础理论和通识课程,后半学期进企业,由企业师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带徒学习工业机器人仿真、实践操作编程等课程,实现“学生到学徒”的转变;第四学期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联合授课,校内学习一个月理论知识,而后在企业开展师带徒的实践训练,学习工业机器人装调、现场编程等专业技能;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仍然有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岗位工作的指导,实现“学徒到准职业人”的转变;第六学期企业开展招工综合测试,符合接受标准的学生即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实现“准职业人到职业人”转变。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理实一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校内学习培养学生德智体及专业基础知识,校外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学习,让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更好的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增强实际技能的锻炼,学生提前在企业参与实际岗位的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从而能够缩短人才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斌,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代学徒制的研究———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6(29):220-222.

[2]郑彦云,等.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内涵与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2):24-27.

作者:乔阳 敖冰峰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