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医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其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及“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医德修养。通过中医文化教育,在提升职业教育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中医文化教育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及医疗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朴素认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冶金等多学科知识的营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医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贴近百姓生活,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1],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1中医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现状

目前中医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比较小,甚至在与医学相关的职业院校中,能够做到认真诵读中医经典的人少之又少。谢裕竹等[2]通过对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对中医文化价值的重视不足,宣传教育不够,学生对中医药学知识概念模糊、理论体系不全面。张文韬等[3]在四川调查的问卷中发现,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播率低、传播途径不规范、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率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兴趣不浓,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中医文化缺乏了解,而就业前景差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中医文化学习的热情。目前受现代医学冲击,导致一部分学生荒废中医知识,对中医经典、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不足,甚至在中医院校及中医医院中都存在偏向西医、忽视中医的现象,加上中医文化课程的开设不足,同时教师授课质量不高,未做到正确引导,从而使目前中医药文化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严重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多次出台文件,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的中医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国家战略要求,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防止外来文化入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目标上来,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而目前医学教育,特别是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育中仅仅涉及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方面,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相关知识涉及较少。如何有效地将中医药文化教育融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当中,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中医文化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中医文化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思维和中医治疗技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在我国的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浅薄,特别是年轻人普遍存在着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误解。当今社会对于中医诊疗方法及其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质疑声从未停止,甚至有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在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新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其疗效和价值得到了肯定。中医药抗击疫情在彰显中医药优越疗效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得以流传至今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1],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并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概括。仁,强调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和,突出崇尚和谐;精,即医道精微;诚,指重视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5]。要进一步推广中医文化,除社会宣传之外,学校就是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行思想熏陶的主战场,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功夫。因此,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医文化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培养其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及“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医德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融入中医文化教育的措施

3.1创建中医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比如建设中医文化长廊[6],展示中医发展史,让学生对中医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介绍古代名医张仲景、华佗、扁鹊等的生平、学术成就及现实意义;介绍近现代著名医家如李可、邓铁涛等人的学术思想及获得诺奖的医药学家屠呦呦和中医药对她的启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建设中草药植物园、标本陈列室、中医药科技馆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编写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增加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形式,增强中医文化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利用青少年喜欢电子产品获取知识的习惯,多增加网络文化教育或在线课程,用直观的视觉模式来增强青少年的兴趣,增加多个学习途径,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3.2落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1“以学生为本”设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标准改革中,适当增加中医文化的课时量,丰富中医文化的学习内容,如增加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不强,选取简单易懂的内容,比如“菊井泉香”“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医学典故,增强中医药知识的趣味性;编写少而精的经典读本,让学生反复记诵,提高他们阅读并理解古籍的能力;在教授康复治疗技术的同时,弘扬“仁爱”精神,深刻领悟中医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中医文化教育始终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阴阳平衡”“救死扶伤”等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6]。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此时的学习内容对他们今后品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医文化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2.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借助MOOC及其他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搜集到很多关于中医文化、中医经典的视频资料来丰富教学。这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将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相结合,来促进学生对中医文化及相关技能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新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网络课程开设,直观地把中医药文化、健身理念、民族精神及伦理道德观直观呈现出来。3.2.3思维模式的改变。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就是中医发散思维的体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看待问题,不钻牛角尖,灵活处事。中医文化的整体观念,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大局意识,不从单一方面思考问题,而是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控制恰恰是我国人民良好文化素养的体现。3.2.4把中医文化知识融入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的西风东渐,西医已经占据了主流市场,中医弱化势不可挡。中医学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汤液、针灸、推拿、艾灸等都来源于生活,药食同源,很多中药就是日常的食品和调料,如大枣、绿豆、山楂、蒜、小茴香、葱、姜等,还有很多生活常见的藕节、冬瓜皮、莱菔子等也是中药。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自我治疗,如感受风寒,一碗姜汤、艾叶泡脚;肺寒咳嗽用姜糖,肺热咳嗽贝母炖梨;关节疼痛,热盐外敷等。中医很多理论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生活方式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大论详细讲述了四季与天地阴阳之道,人们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强调养德养生,“仁者寿”“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示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中医的理念也应深入学生的心中,并且变为他们不自觉的行动,成为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3.3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展现中医文化风采

组建校园文化团体,如太极拳协会、针推协会、百草园等,各种社会团体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有效延伸,吸引学生去研究、去探讨、去扩展。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逐步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由学校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加深对中医的认识。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中医文化的体验,如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耳穴疗法及太极拳、八段锦等活动,吸引社区中老年人群的参与,在高职院校提高中医文化的影响力。以社团的形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宣传,通过参与活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培养业务素质高的中医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在中医文化教育和传承中,教育师资对于学生中医文化的认知影响巨大。这就需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中医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也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转化为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中医文化课程,重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与康复治疗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使中医特色思想无声渗透,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实现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8-82.

[2]谢裕竹,肖奇志,陈庄元,等.卫生职业院校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调研[J].时珍国医国药,2013(8):2015-2017.

[3]张文韬,李炜弘.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调查量表设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6):139-142.

[4]屠志涛.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点[J].创新人才教育,2017(2):41-42.

[5]张其成,刘理想.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中国中医药报,2007(3):1-3.

[6]秦生发,罗艺徽,廖爱妮,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8(9):30-31.

作者:王惠 贾建昌 张欣 郭福运 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