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强国等新时代背景对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在广泛调研我国长江上游和西南沿海地区港航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发展新定位、课程体系新构架和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期实现专业特色化和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党的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重庆市也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发展思路。尤其是随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继获批,亚洲内河吞吐能力第一的重庆果园港的全面建成,以及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常态化开通运行,重庆市港航物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交通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因此,研究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原航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极为迫切。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交通管理(航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2]、实践教学体系[3-5]、知识结构与课程模块设置[6-8]、培养质量评估[9]等方面,少有针对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的深入分析,以及基于市场需求的交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新体系、实践教学新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二、新时代背景下交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调研概况
为精准掌握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新需求,更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系于2019年下半年组织调研组分批到重庆市内和西南沿海地区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港航企事业单位、政府主管机关、行业协会、兄弟高校及在校生、毕业生等。具体调研信息见表1所示。
2.调研结果
(1)数量需求根据调研,2019年重庆市港航物流业直接从业人员约14.2万人,船舶总运力760万载重吨,港口货物吞吐能力2.1亿t,集装箱吞吐能力480万标箱,航运业直接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港航管理人才需求,涉及现代综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铁公水多式联运、航运金融保险、海商海事法律服务、港航信息化等。据重庆航交所预测,2020年重庆市港航物流人才需求总量约为5万人。未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江上游和西南沿海地区港航物流业必将迎来更大发展,将催生更多港航物流相关人才需求。保守估计,2020年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广西等省市)港航物流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2万以上。(2)岗位需求根据调研,目前交通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港口与航运企业、船舶与货运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商贸与运输企业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生产组织、指挥决策、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港口企业的市场营销、计划、调度、装卸指挥、仓储、物流等;航运企业的业务拓展、单证操作、计划调度、集装箱租赁等;公司的船务与货运;物流公司的仓储管理、车辆调度、物流配送等。此外,随着现代综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铁公水多式联运、“互联网+”航运、航运金融与法律服务等新兴业态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港航生产技能型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未来将更多需要复合型港航物流管理人才。(3)能力需求根据调研,能力需求归纳如下: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法治社会建设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高校应加强学生海商海事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经贸金融知识、英语运用水平和信息技术知识等的培养,以适应企业不断提升的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发展战略需求。②随着铁公水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的发展,高校应加强综合物流人才的培养。③高校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专业是国内少有、西部地区唯一的港航物流类本科专业,特色优势明显。然而,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从人才培养供需、高教发展趋势、办学特色水平等方面,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满足度不高、契合度不够和匹配度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定位较模糊,课程体系较凌乱,教学内容较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学生竞争力不强,行业影响力较小等。尤其在课程设置中,传统港航领域陈旧的业务知识学的过多,体现创新创业、节能减排、互联网+港航、综合交通、铁公水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外语运用、涉外法律法规、港航金融等前沿知识偏少。因此,迫切需要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新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
四、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
1.专业发展新定位
为了破解专业办学特色不强,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陈旧,创新性不足,融合度不够等问题,同时适应交通强国等新时展需求,本文提出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定位为凸显内河特色,拓展综合物流和强化跨界融合。凸显内河特色是为了避免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国际航运管理专业恶性竞争,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应以内河港航物流为特色,兼顾海洋运输,面向长江内河和西南沿海,重点服务于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办学定位。拓展综合物流是为了适应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向铁公水多式联运和全程物流发展趋势,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应立足水运,面向综合物流,以培养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管理人才为己任。强化跨界融合是为了契合现代综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铁公水多式联运、“互联网+”航运、航运金融与法律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交通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的融合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智慧交通、海商海事法律等内容。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应立足内河港航管理,面向综合物流;以港航业务管理为基础,积极融合物流、信息、法律、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以交通运输工程和管理学为背景,培养以港航生产经营、现代综合物流等为主要特色的现代综合交通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新构架
经过广泛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基于“岗位-能力-知识-课程-教材”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条,本文提出“港航+物流+金融+法律+信息+英语”的“1+5”跨界融合知识体系,并据此设置7大专业课程模块,分别为港航核心课程模块、现代物流课程模块、经济贸易课程模块、法律知识课程模块、信息知识课程模块、英语知识课程模块和前沿微型课程模块。港航核心课程模块是交通管理专业传统核心知识模块,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港口课程模块和航运课程模块。港口课程模块依据港口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来设置课程,航运课程模块依据船舶货物积载、航线开辟、班轮和租船运营、货源组织等来设置课程。现代物流课程模块是传统港航管理向现代综合物流拓展的课程模块,可依据物流基础知识、物流运作基础、物流核心功能、不同运输方式物流和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等来设置课程。经济贸易课程模块可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交通运输领域经济原理、港航工程领域经济原理、国际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海上货物和运输船舶保险等来设置课程。法律知识模块可根据一般法律知识、经济法律知识和海商海事法律知识等来设置课程。信息知识模块可根据信息基础知识、相关软件运用和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设置课程。英语知识模块可从一般英语知识到专业英语知识来设置课程。前沿微型课程模块主要邀请校外港航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面向校内学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主要聚焦港航物流领域节能减排、信息化、安全生产、航运金融、海商海事法律等最新发展趋势。具体各模块课程设置见表2所示。
3.实践教学新模式
(1)教学软件模拟实训为了巩固理论课知识,交通管理专业会设置许多课内上机操作实验。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专业为例,设置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贸易合同洽谈与履行和信用证流转操作实验、《仓储与配送管理》的物流软件操作实验、《国际货运与船务》的货运软件操作实验、《船舶货运技术》中货物配积载软件操作实验、《租船运输实务》的不定期租船操作实验、《船舶运输生产组织》的班轮运输操作实验和《内河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的集装箱业务操作实验等。上述这些课内上机操作实验需要建立专门的港航业务模拟实验室,购置和自行研发教学软件,配置专门的实验机房。
(2)虚拟现实模拟实训交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学生而言,仅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本专业一般设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但是,当前要开展定岗实习却面临着实习经费少,费用高,学生负担重;实习内容片面单一,实习效果不理想;实习人数多,安全隐患大,企业不愿接纳;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此,本文建议可利用现代虚拟现实信息技术来有效破解这一问题。①虚拟认识实习交通管理专业虚拟认识实习可通过自制教学软件来实现,软件设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认识实习设计成虚拟环境,并在实验室进行播放观看。使用虚拟认识实习软件,可将国内外港航企业、通航河流、船舶建造、货物装卸工艺、多式联运等情况以视频和Flash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加配背景音乐来完善视频、图片及Flash动画的视听效果。经过广泛调研和资料收集,本着“实用、可行、易扩展”等原则,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专业自制教学软件设计为7大主功能模块,近30个子模块。主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国内主要港口、国外主要港口、国内外主要航运公司、我国主要河流及航线、船舶建造、主要货物装卸流程、国际多式联运等,每一个主功能模块下又有若干个子模块,从而使各部分功能独立,也便于未来资料的更新。②虚拟生产实习虚拟生产实习可借助现代港口3D仿真实验系统来完成,该系统以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为核心,配合计算机及网络、3D显示系统,虚拟现实操作平台、物流设备,及实验实训教材、教学资源库、企业运营案例数据等内容,共同搭建出现代港口3D仿真实验系统总体架构。学生可分组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完成闸口进出、船舶靠离泊、堆场计划、集卡调度等业务流程。虚拟生产实习具有成本低、安全高、体验好等显著特点。
(3)角色扮演模拟实训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专业建有国内交通类高校少有的“海商海事模拟法庭实验室”,该实验室按照重庆海事法庭的真实场景布置,采用武汉海事法院的真实庭审软件,精选经典海商海事法律案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律师、证人、书记员和法官等不同角色,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案件模拟庭审。真实的法庭环境、真实的庭审流程,加上全程可以录音录像,学生兴趣高,实训效果好,可以极大的加强学生对船舶物权、货物运输合同、租船运输合同、船舶碰撞、共同海损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和西南沿海地区港航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调研,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在数量、岗位和素质等方面的新需求。梳理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供需、高教发展趋势、办学特色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满足度不高、契合度不够和匹配度不强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交通管理专业发展应凸显内河特色,拓展综合物流和强化跨界融合的新定位,构建了“港航+物流+金融+法律+信息+英语”的“1+5”跨界融合课程体系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敏等.内陆高校航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2,1:37-39.
[2]于敏等.新形势下内陆高校交通管理建设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6,3:9-12.
[3]蒋军等.航运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1,3(28):64-65.
[4]蒋军等.内陆地区航运管理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63):31-34.
[5]张培林等.交通运输专业虚拟实习平台的建设[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9):72-77.
[6]陈洋.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研究[J].科技咨询,2008,30:150-151.
[7]武德春.国际航运管理核心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3:69-70.
[8]袁炎清.应用型本科航运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1):36-38.
[9]殷明,王学锋,朱墨等.基于Internet的航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跟踪调查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5):85-87.
作者:蒋军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