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韧性视角后疫情时代交通发展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韧性视角后疫情时代交通发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韧性视角后疫情时代交通发展思考

【摘要】疫情期间,两轮交通作为一种低风险又高效的个人出行手段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后疫情时代,人类和传染慢性病将长期共存,增加城市韧性异常关键。文章通过国内外不同地区城市交通管制措施和出行模式导向的对比,探讨后疫情时代两轮交通在我国的交通系统中可能的角色和发展,为我国的交通出行模式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轮交通;后疫情时代韧性;发展

2020年席卷全球,因其以飞沫转播和接触传播为主,密闭环境下人与人近距离接触风险极高,两轮交通作为一种低风险又高效的个人出行手段,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潜伏期长、病理病因难以确定,疫情难以彻底控制。此役以后,人类社会将进入后疫情时代,是区别于常态(疫前)和非常态(疫情爆发期)的新时期,具有表面低风险、有爆发可能性、不安定因素长期存在的特点。此次疫情再次警示我们,世界将面临各种未知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以增强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至关重要。仇保兴部长在2017年就指出[1],交通的韧性是整个城市韧性的关键,而两轮交通是提高交通韧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通过世界各国疫情期间交通管制措施和出行模式导向的比较,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探讨后疫情时代两轮交通在中国城市中的角色定位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1疫情冲击后全球城市交通模式变化

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运转逻辑,迫使人们选择更加安全的出行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针对飞沫和接触传播、潜伏期长的特点,为减少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绝大部分城市政府都采取了多种临时交通管理措施。总体上,利好私家车出行的措施最少;欧美城市利好步行和两轮交通的措施最多,而亚洲城市利好公共交通的措施居多。从地域范围来看,欧美地区城市采取了大量支持步行和两轮出行的措施,包括暂停或者限制机动车、实施临时骑行道、部署新的骑行道路、大幅扩展骑行网络、拓宽骑行道、禁止汽车占用自行车道停靠、要求汽车和骑行车保持安全距离、减免共享单车费用(特别针对医护人员等抗疫一线工作者)等。武汉、北京、成都、马尼拉等亚洲城市则由共享单车企业推出了减免费用、无差别消毒等措施,并无政府层面的举措。疫情时期的临时交通措施对城市交通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出行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一些国家关于自行车交通复兴的呼声方兴未艾,而某些国家则面临私家车暴涨带来的危机。疫情前许多欧美城市已经意识到小汽车出行在环境、健康、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开始积极实施推广各种政策鼓励步行和两轮交通出行,试图扭转城市机动化局面。疫情影响下,无车出行的爆发式增长促使这些城市探索借此机会彻底转变汽车主导的交通模式。以柏林为代表的德国城市就将疫前仅仅作为政策建议的两轮交通利好措施彻底实现,一些拥有独立的步行、骑行支持者社团的大城市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美国学者呼吁应该将疫情期间的临时措施永久实施,比如对城市中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工人提供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麦迪逊、旧金山等城市已经有了电动自行车共享计划。可以说,后疫情时代欧美城市依托政策大力支持步行和两轮出行,加速汽车主导交通模式向无车出行模式的转变。在亚洲城市,两轮交通在疫情期间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报道称日本自行车销量一路攀升,供不应求,特别是一种前后可设座位载小孩的很受欢迎,用于复学后接送孩子。在中国,疫情初、中期随着武汉等城市相继封城到全国实施小区封闭管理,各地公共交通供给不同程度地减少甚至停摆,两轮交通持续发力、功不可没。武汉封城期间美团单车的交通分担率达到了56.2%。在中国的其它大中城市,生活物资终端的快速集散与分发由大量快递工作人员骑着电动车完成,大大减小了疫情防控管制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冲击。随着疫情逐渐控制开始有序复工复学,两轮交通依然在出行中扮演重要角色。据共享单车企业数据显示,北京复工后美团单车骑行量涨超187%,哈罗单车超137%,青桔单车涨超120%;全国范围3km以上长距离骑行订单占比较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番。然而,比起欧美等国家明确地给予两轮交通最大支持,疫情期间亚洲各国政府并未采取利好两轮交通的具体措施。以中国为例,减免共享单车费用和无差别消毒都是共享单车企业的内部行为;而在复工复学初期,为鼓励人们采用相对疏散的方式出行,政府出台“临时取消限行”、“增加占道停车”、“预约通勤挑战”等多项措施均针对机动车而非两轮交通出行者。

2韧性视角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两轮交通发展建议

欧美国家对疫情打击公共交通出行保持警惕的态度,国内专家也认为需尽量规避疫情后小汽车井喷式增长带来的拥堵压力。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无法选择公共交通的这部分出行需求,是否积极引导到两轮交通,是值得谨慎思考的价值取向。对比各种出行方式(表1),参考文献[2-3]及现实情况进行判断,得出各类出行方式相应的指标,表格颜色越浅对应指标越好。可以明显看出,两轮交通是一种疫情低风险、适宜出行距离覆盖面广、社会和个人成本低廉、舒适度高、环境友好、利于个人健康的出行方式,值得在中国后疫情时代大力推广,下面给出三个具体建议。

2.1审慎判断,积极引导两轮交通出行习惯

两轮交通特别是自行车交通在环境、社会、经济、个人健康等方面的优势早已被国内外多位学者肯定和无数实践证实,无需赘述,国内关于“复兴自行车交通”的呼声也一直持续。针对中国大城市的特点,早在2005年就有学者[4]倡导“R+B”(RapidPublicTransitSystem+Bicyclesystem)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整体优化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配置,2016年共享单车诞生后,更有学者[5]呼吁应借共享单车的东风大力发展此模式。然而,这几年政府对两轮交通实质性支持的政策较少,加之单车企业融资等内部问题,共享单车的发展遭遇了爆发期后某种程度的衰退,可谓错过了复兴两轮交通的一次重要契机。后疫情时代是一个人类与传染病与慢性病共生的时代,是中国复兴两轮交通的第二次契机。一方面,两轮交通作为应急出行措施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赋予两轮交通尤其是非助力两轮出行重要地位也是符合公共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的全球导向。各地应审慎地研判本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支持两轮交通的纲领性政策和实质性措施。纲领性政策应包括路权分配、身份认同等,实质性措施则根据各地地理要素、城市结构等要素制定,包括两轮出行网络、公交快运系统接驳网络、道路断面设计、骑行友好附属设施等内容。

2.2着眼细节,依托技术革新优化两轮交通出行

以技术革新和理念颠覆不断改善两轮交通出行环境,国际上有连续通过信号灯控制系统“绿波”、用于规划个性化路径的自行车出行规划系统、街道骑行数据电子记录仪等成熟的两轮交通新技术,也有疫情催生的自带清洁把手和制动杆的共享电动自行车技术,都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除此之外,积极探索根植中国本土的新技术方法,优化两轮交通的出行环境,如运用共享单车企业的海量骑行数据挖掘市民出行规律和骑行习惯,结合公交站点、用地功能等优化两轮交通出行网络;聚焦物流终端电动自行车的出行规律,用技术手段加强安全管控。细节上,骑行沿线遮阳避雨装置、交叉口踏栏等细节处理也是显著提升骑行品质的利器,均不可忽视。

2.3多元供给,探索两轮出行的中国经验

两轮交通包含了自行车、助力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现有框架过于笼统,不利于管理。如将两轮交通归为慢行交通,实际上在拥堵的大城市两轮或“两轮+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足以与小汽车抗衡;另外两轮交通内部划分也不够精细,聚焦自行车的探讨较多,而电动自行车等助力车的研究极少。后疫情时代,应正视居民出行的现实情况和广大需求,关注交通方式的多元供给。建议特别关注三类两轮交通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和作为物流终端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作为极具革命性的第四代公共自行车,优点已被各方肯定,现需要详细的制度或采取技术手段,尽可能消除停车不规范等不良外部性,在后疫情时代引领两轮交通复兴。如规范停车区域,用智能定位手段监控停车行为,纳入征信记录;共享单车企业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优化车辆调度,确保单车的有序运行。前几年共享电动车在中国被限制发展,然而在欧美国家却备受青睐,借此次疫情机会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共享电动车,国内某些城市共享电动车的悄然布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电动自行车作为中国蓬勃发展的线上消费的物流支撑,也是后疫情时代复苏经济的重要环节,亟需身份确认、规则完善、路权分配和出行安全提升。物流电动自行车流是否应该和通勤两轮流分隔,非高峰小时可否借用机动车道等,法律法规对最高时速、事故认定、违规处罚等条款如何细化和落实,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结束语

约翰•普切尔指出[2],两轮出行的发展并不必然地被自然历史条件(历史文化地形气候)决定,针对交通、土地利用、环境、税收、停车等管理政策同样重要。中国许多城市有骑行的良好传统,却在机动化浪潮下消隐。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两轮出行的优缺点,摸索适合中国的两轮交通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执行强有力的管理,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使身处未来人类和传染病慢性病长期共生时代的城市更具韧性、更加宜居。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构建韧性城市交通五准则[J].城市发展研究,2017(11):1-7.

[2]普切尔,比勒,孙苑鑫.难以抵挡的骑行诱惑:荷兰、丹麦和德国的自行车交通推广经验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5):26-42.

[3]姜洋,陈宇琳,张元龄,等.机动化背景下的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发展策略研究———以哥本哈根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27(9):6-16.

[4]魏中华,杜华兵,任福田.中国大城市交通R&B出行模式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4):1-4.

[5]韩龙玫.共享单车引领下的自行车交通提升策略探讨[J].山西建筑,2017,43(11):4-5.

作者:韩龙玫 张诚 卿粼波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