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摘要】“隐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虽然生活在家长身边,但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本文从“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入手,对“隐性”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缺失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提出了几点思考,“隐性”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亲子教育观念,要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后还要多多的进行亲子间的积极互动。

【关键词】“隐性”留守;教育缺失;家庭教育

“隐性”是一个形容词,一般理解为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隐性”留守儿童,相对留守儿童而言是,虽然和家长住在同一城市或同一屋檐下,但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儿童由他人代管或是自我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低头族妈妈”“周末父母”等新鲜网络词汇的不断产生,也是暗示“隐性”留守儿童的存在越来越多。

一、“隐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缺失表现

一个家庭现象的产生,原因必然是多元化,但是折射到每一个儿童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主导者却是有相似的地方。这样的家庭教育主导者,一般多数分为隔代长辈、亲朋好友和儿童自我三种。

(一)隔代长辈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

隔代长辈教养儿童,是指家长忙于工作,将儿童交由家中的祖辈来教养的情况。祖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养经验,但是也存在诸多避免不了的教育问题,如祖辈的溺爱、祖孙间的代沟等。首先,祖辈间避免不了的代沟,祖辈不能准确理解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儿童也并不能完全理解祖辈的角色期望。其次,祖辈避免不了的溺爱儿童。祖辈会因为是小辈而过分疼爱儿童,放纵儿童的一些小错误,从而错过合适的教育时机。

(二)亲戚好友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

亲友好友教养儿童,是在家长忙于工作时,祖辈又无法参与教养儿童的情况下,家长请自己的亲戚好友来代为教管儿童。亲戚好友虽然有时间陪伴儿童,能够了解儿童的想法,但无法代替儿童对家长的那份依恋。同时,在实施教育时,亲戚好友会顾及关系,多数情况会如蜻蜓点水般教育而不会深度教育。

(三)儿童的自我教导

儿童的自我管理,一般是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或是离不开的手机等事情,忽略了儿童的陪伴和教育问题,幼儿在自我约束中等待家长,渴望家长的关注和陪伴。这样的家庭情况,虽然儿童由双亲自养育,却忽略了儿童的满心等待和本该有的教育陪伴,久而久之,也会使得儿童不愿与双亲交流,更愿意自由成长。

二、“隐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分析

没有一个环境可以替代家庭,没有一个角色可以替代家长,没有一种教育可以替代亲子教育。每一个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享受来自家长的教育,而作为“隐性”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缺失,是相对于正常在家长的陪伴呵护和启蒙教育下成长的儿童而言。

(一)儿童受教育层面

1.缺少倾听与表达的机会,影响语言发展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发展离不开模仿,也离不开表达的机会。对于“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可能儿童想要表达时,家长却在忙碌,可能家长想回应时,儿童却已经长大。家庭作为语言表达的最为温馨和谐畅所欲言的环境,正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需求。而缺乏言语间的沟通,一则是缺失了言语发音练习的机会,二则是缺失了通过语言的想法表达。往往会导致“隐性”留守儿童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2.亲子互动少,妨碍社会性的发展没有任何一种相互作用可以代替亲子间的交往。对于由于缺乏亲子间交往的“隐性”留守儿童,儿童依恋的情感得不到回应,容易产生寂寞孤独、胆小和不自信心等心理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隐性”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如,对于有着低头族家长的儿童儿童在情感上的鼓励需求,关注需求,只能换回家长的冷淡。久而久之,会导致儿童产生不自信的表现,不敢在外人的面前展示自我,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部分家长认为先挣钱后教育,认为先有物质生活才能给儿童更好的教育生活。尤其是“隐性”留守儿童的家长,更是忙于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求,对儿童的物质生活一应具备。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都隐性的影响着儿童对于价值观的建立,会误导儿童对物质和精神的认识。

(二)家长教育层面

亲子间的陪伴时间少,不仅仅影响家庭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同样影响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因为“隐性”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家长与儿童的交流互动总会出现时间、方式等问题的阻碍。家长不能真正的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不能清楚的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由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活动也会因此受到阻碍。1.家庭角色淡化,家长教育地位低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动上的,“隐性”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间教育互动都会较正常家庭偏少。陪伴的时间少,儿童对家长的角色意识会变淡,往往容易形成亲子间的冷漠。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决定了儿童并不能完全理解家长角色作用。随之,家长不能及时陪伴儿童的每一步成长,不能清楚的熟知儿童的每一个生活瞬间,不能第一时间回应儿童的每一个想法,这些都将成为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阻碍。相比之下,儿童的祖辈或是其他的教育引导者陪伴儿童的时间更长,倾听儿童的妙想更多,对于儿童而言,更像是家长的角色,儿童也会更愿意倾听自己熟悉的祖辈或是亲戚好友的教育引导。2.深入交流少,缺乏深度教育因为家庭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家庭教育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同样也是家长针对儿童的个性进行的不同于其他家庭的教育。但是,对于“隐性”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不能够时刻关注儿童的成长变化,不能够准确把握儿童的内心想法,而且没有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儿童,没有充沛的精力与儿童进行互动。对儿童的教育,不能清楚的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深度的教育引导。

三、弥补“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几点教育思考

(一)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观念

1.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想为行动作引子,理论为实践作指导。首先,“隐性”留守儿童的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认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并且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打下了基础,而且认为基础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难以建立。所以教育不等待,更不能托付他人。2.明晰家庭教育的内容优质的家庭教育不代表给儿童优质的家庭生活。现今,很多的年轻家长,自己还不够成熟,更不清楚应该给儿童一个怎样的成长。家长需要树立以儿童为本位,家长为启蒙引导的教育观念。即家长应该知道儿童内心真正需要什么,儿童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是衣食无忧的童话王国,还是家长的耐心陪伴与引导。同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只是智育中的读书识字,而是家庭生活的全部,如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饮食等等。3.注意“隐性”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对于“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更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生活的方式,工作的性质,教育的形式等,都是源于家长心中的一份选择。心中有,自然就会流露出来;放下手机,自然就会看见儿童的笑。同时,针对“隐性”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家长更应该慎重选择代替家长的教育引导者,可以通过沟通,积极了解儿童的成长,以及教育引导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如,在将儿童托付给祖辈之前,告诉祖辈要多一份耐心,做到赏罚分明,不溺爱。

(二)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

当家长拥有一颗想要走近儿童的心时,家长还需要一条走近儿童的路。拥有了思想,不可以没有方法。1.参与儿童的成长,以身作则家长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成长发展的特点或是规律。只有知道儿童的发展水平,才会清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也才会有教育的方向。如,儿童的学习发展的方式以模仿为主。这就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从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针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不仅需要家长的时刻作则,还需要教育代管者的时刻作则。可以和儿童说明,家长外出的工作,是因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家长认真的工作,是因为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等,以此鼓励儿童发展其自身的学习品质。2.多方咨询适合的教育方式家长可以积极参加高校名师或幼儿园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或答疑活动以需求教育方式。家庭、幼儿园应该进行家园联合,共同承担教育祖国的花朵的责任。其中,尤其是“隐性”留守儿童的家长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可以寻求儿童发展的教育契机。比如,作为“隐性”留守儿童的家长,可以选择通过语音的形式,视频的形式主动寻求亲子间的交流,并经常向儿童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渴望儿童用言语的形式回应他们的爱;可以在睡前抽出十分钟,专门作为亲子沟通的专题时间,家长和儿童,一人一句的讲述,既是对儿童成长的陪伴,也是帮助儿童总结一天成长的重要时机。

(三)积极参加亲子活动,增加亲子有效互动

当“隐性”留守儿童的家长,树立一份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时,可以快速的走进儿童的内心,但是想要留在儿童的内心,想要保持这份教育性,还需要“隐性”留守儿童的家长多一份的陪伴,多一份和儿童共同的时间或事情。不仅仅是参与幼儿园或是社区举办的亲子活动,还可以利用家庭的特殊性,多元化的增加对儿童的关注和教育。针对“隐性”留守儿童家庭大部分时间无法陪伴儿童的情况而言,可以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分次数与儿童讨论如何进行角色扮演。既是一份陪伴,也是在了解儿童的认知、社会性、语言等领域的发展。儿童对于家长这个角色的期待,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家长们所忽视。儿童期待家长能够多一份的陪伴、多一份了解和多一份的关爱,期待家长承担起家长的责任。而这一份期待不亚于家长对于儿童成长的期望。所以,需要“隐性”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通过多种教育途径走近儿童,进而走进儿童。

【参考文献】

[1]彭小霞.缺损与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3]梅纳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4]孙云晓.隐性留守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J].中国教育报,2016(12).

作者:季宁宁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