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倾向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倾向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倾向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投入在我国教育投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投入比重也日益增大。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出现的投入过剩和投入结构异化的问题,不仅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家长要反思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并且合理规划、利用教育资源;教育部门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以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投入比重也日益增大。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出现了投入结构失衡和扩展性投入结构异化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受教育的程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家庭教育投入、投入结构的内涵及结构分类

(一)家庭教育投入及投入结构

家庭教育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成本投入,包括资金成本投入和时间成本投入。家庭教育中的资金成本投入,是指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时,家庭对其在校学习的基本投入和在校外报辅导培训班的资金投入。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是指家庭对孩子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的分配比例,投入结构的维度和投入的类别。

(二)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类

目前,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总体呈快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投入结构上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这表明家庭可选择的教育投入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家庭教育投入结构进行分类。魏新和邱黎强将家庭教育支出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三类。[1]陈辉根据消费的必要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为必需投入、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中把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分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非选择性教育支出。[2]楚红丽把家庭教育支出分为教育类消费支出、生活类支出和机会成本类支出。[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根据经费投入领域的不同,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校内支出和校外支出。本文主要从消费的必要性这个维度来探讨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根据家庭消费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为必需投入、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首先,必需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为其支付的最低成本,主要包含孩子上学期间所必须投入的经费,如学费、书本资料费、伙食费、住宿费、校服费以及交通费等。其次,扩展性投入是指家庭除了支付必须投入的经费以外,为了能够让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额外支付的费用,主要包含课外辅导费、课外书本费。最后,选择性投入则指家庭为使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的择校费,以及临校租住陪读或者购买学区房等产生的间接投入经费。

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的倾向

(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扩展性投入出现异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学校内的教育,还追求校外教育。除了家庭必需投入外,更多的家庭选择增加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来投资人力资本,导致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总消费性投入比例增大,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家庭在教育投入结构上的分配比例失衡,主要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扩展性投入上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必需投入的比重,其中用于教育培训的投入比重最大,其投入经费也呈逐年攀升的态势。中国教育在线于2015年的《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对家长每年对孩子教育培训的投入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调查显示,每年对孩子教育培训的投入超过5000元的家庭占50%,其中超过1万元以上的家庭占25%。[4]家长对家庭教育投入观念认识不同,其对孩子教育投入结构也不同。在很多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中,扩展性投入是其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并且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1.课外辅导费是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的主体

新浪教育的《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显示:第一,中国家庭非常愿意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第二,K12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39%;第三,81.26%的中小学生上过辅导班,占三成的中小学生每年在辅导班上花费5001~10000元。这说明,辅导班是教育支出的重头戏,43.06%的受访家庭中,辅导班在教育消费的占比最大。[5]

2.艺术兴趣类培训费是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过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花在兴趣班上的教育经费远远超过了家庭教育的必需投入。《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89.92%的学龄前孩子上过艺术培训辅导班。

3.家长混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过分追求“重点”学校

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交高昂的择校费,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不惜花重金购买学区房。《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K12阶段,55%的孩子交过择校费,大部分在5001~10000元。这些现象都表明家庭教育投入结构严重失衡,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必需投入的比重,导致家庭教育扩展投入出现异化的问题。

(二)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之间,家庭教育投入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第一,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家庭教育投入差异明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几十万元的教育资金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西藏、云南等地区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家庭连供孩子完成基础教育都有困难,即便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也会面临辍学的危险。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政策已经普惠到我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旧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每个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差异。2015年,家长帮联合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艾瑞咨询,面向全国家长进行调查的《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正式对外公布。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60后”“70后”“80后”的家长中,近五成家长每年教育支出超过6000元,29.1%的家长教育投入过万元;第二,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近五成每月支出教育费用不超过300元;第三,月收入15000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每月家庭教育支出超过1000元,教育支出显著增长;第四,月收入超过30000元的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38%的家庭每月投入超过2000元。[6]综上,高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重远远超过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重。家庭教育投入在地区和家庭之间的这种分布,必然会造成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平衡、地区再生或后续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会拉大国民家庭在收入、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也会加剧两极分化和教育不公的现象。

三、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对策

(一)通过促进制度创新和优化选拔机制来抑制家庭教育投入的异化

在传统教育的选拔机制下,家长过分看重孩子文化课成绩。对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这种做法,很多家长趋之若鹜,这增加了家庭教育的扩展性投入。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明确人才推广渠道,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抑制教育本身的异化,更好地引导家庭合理分配在教育上的投入。

1.促进制度创新的重点是抑制教育自身的异化

“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是异化的教育,它将会片面性地发展经济性和政治性等某一方面的才能,从而导致他丧失全面性和健全性的发展机会。这恰好符合教育异化的本质特征———对教育培养完整、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本质的偏离和背弃。”[7]家庭教育投入的异化倾向与教育自身的异化是相互影响的,教育异化会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异化,家庭教育投入异化也会导致教育异化。因此,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抑制教育异化的先决条件。

2.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优化选拔机制的重要途径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育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标准。这对于教育结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教育过程也有指引作用,使教师不再仅仅为考而教、学生不再仅仅为考而学,而且家长不再为分而投。[8]家庭教育投入,特别是扩展性投入也要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真正为孩子幸福生活而投资,而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因此,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至关重要,只有改革评价制度,才能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政府要引导有关教育部门贯彻落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鼓励学校采用“创新学分”和“学分银行”来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抑制教育自身的异化。

(二)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组织

教育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的方向和对资源的选择,也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和教育有效发展的支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不均衡。这些问题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差异的增大。同一地区内,家庭收入差距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收入家庭在家庭教育的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上都远远超出低收入家庭,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政府应当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教育机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倡导社会“帮扶机制”

鼓励高收入家庭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倡导社会各界人士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助教育基金,以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负担。

2.鼓励社区开展公益性辅导班

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公益辅导班,聘请专业教师辅导孩子的课后功课,并且成立各种兴趣活动班,比如棋类班、球类班、艺术班等,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社区开展辅导班所需的经费可以由社区和家庭共同承担,这样既可规范管理孩子,又可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成本。

3.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

虽然民办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投入的负担,如收费高攀不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因此,规范管理民间教育机构的行动迫在眉睫。教育部应通过税收杠杆、再分配资源来管理民办教育机构,通过增加民办教育机构的税收来统一规范收费标准,从而抑制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异化的现象。

(三)增强家庭教育投入意识,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

1.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性

在教育投入的形式上,家庭教育投入不仅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更包括时间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投入和情感上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入的一种外显形式,而时间投入、精神投入和情感上的投入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内隐形式。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多花时间、精力和孩子进行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家长要想培养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就要更加注重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投入方面,家长应把教育性作为第一原则。在选择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决策方面,家长首先要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

2.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选择合理的教育投入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使得大多数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教育投入上存在攀比与盲从的心理,并且缺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对自身教育情况的理性思考。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资结构,营造“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继而达到使孩子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家庭教育投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增加,教育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基础教育阶段家庭的教育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异以及其在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结构的异化、对优质教育资源过度投资等问题,这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家长要增强家庭教育投入意识,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轨制创新和优化选拔机制,从源头上抑制教育异化的发生。此外,政府还要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组织,从而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向良性轨道发展,以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新,邱黎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8(4):1-10.

[2]蒋珍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成本收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楚红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内容与结构的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2007(2):1-4.

[4]中国教育在线.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问卷[EB/OL].[2018-03-02].

[5]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EB/OL].[2018-03-02].

[6]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EB/OL].[2018-03-02].

[7]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5-121.

[8]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3-11.

作者:宋艳丽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