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曾国藩家书》对家庭教育的方法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历来基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人们总能达成较一致的看法,而教育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方法。文中从以身垂范、时时督促和明示读书法等三个方面充分挖掘《曾国藩家书》中蕴含的宝贵家庭教育方法,以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亦求在如今各种托管班盛行的风气中,能使为人父母者意识到最好的托管就是家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家书;家庭教育;方法论
一、以身垂范,不用诲言之谆谆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止风范,营造出围绕孩子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命令他、训斥他的时候,才是教育”。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你怎么处理事情、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工作、怎样吃穿用度、怎么说话甚至怎样笑,对他的影响都比命令他、训斥他有力得多。曾国藩正是以身垂范,春风化雨,使子侄浸润其中,自然而成贤子弟。那么,他是如何做好自己、影响子侄的呢?
(一)虑事以细,孝在其中
曾国藩于道光十九年离家至咸丰二年八月母丧归家,在这政务繁忙的13年共写了将近100封家信,每一封信都言辞恳切、恭敬谨慎。其最令人敬佩的是每封信都会将京城家事细细讲述,如个人身体状况、生病与否、病情怎样;家中经济情况如何、开支是否有度、对同乡所施援手;孙儿辈读书是否用功、纪泽《郑风》《古诗十九首》已读毕等琐碎之事,哪怕是“曾孙最好写字,散学后在其母房间,多写至更初犹不肯睡,骂亦不止”等细节也不放过,皆一一道来,不嫌繁琐,为的是以此宽慰万里之外的双亲对自己及家人的牵挂和担忧。对白杨坪老屋家中诸事也是万事询问、万般嘱托。譬如“家中材料可以做衣,若再久收,恐被虫打”。“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大有效验”。“叔父病势似不轻,男犹挂心,务求病症开示。”等等,不一而足。其拳拳孝子之心,“祷切望切”之情,“至嘱至嘱”之意,令人感怀。他在琐碎日常中体现出的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和牵挂,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吗?子女耳濡目染,自然有春风化雨之效,想要出不孝之子都难啊!为人父母,首先做好为人子女的责任。如曾国藩所言:“绝大部分学问都在生活日常之中。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于细微处尽孝心,如此便可合格地为人父母了。
(二)亲派用度,俭在其中
“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俭朴是曾国藩一生恪守的生活原则,也是其家教的主要内容。他不仅是在家书中时时告诫子弟要节俭,最重要的是他亲自分派家中的一切用度,使每一分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根本没有给子弟奢侈浪费的机会。《曾国藩家书》中提到家庭用度开支的地方很多,特别是在京城为官期间。在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寄回五十两银子,其中四十两的用法是:“六弟、九弟在省城读书用二十六两,四弟、季弟学俸六两,买漆四两,欧阳太岳母奠金四两”。剩余的十两则嘱托其叔父于无意中送给亲族中最穷困者;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信中,详细写明寄给母亲、岳母、婶母、四位弟妇的零用钱各多少;上半年、下半年各是多少,并特别注明“母亲今年已有银五两,不必再送”。若还是不够用,则“望家中设法张罗”。作为一家之主,曾国藩极富责任感,合理分派家中用度,不使有浪费奢侈的机会。即便有些余钱,也用来救济穷亲戚或者救助乡里。咸丰九年的家信中,带回银两700,其中“二百用于温弟祭田之助”,五百则捐献给湘乡的忠义祠。曾国藩恪守俭朴,为官清廉。道光二十九年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发誓除了领取该有的薪水,其余决不再取一钱。家书中频繁出现“枯窘”、“借账不少”、“窘迫”字眼,咸丰二年其母病逝,他在南归途中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到家眷回南的路费都分毫无出,要纪泽去请寄云年伯为其张罗。可见十年七迁的曾国藩确实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不贪不腐,两袖清风。曾国藩清正的为官风格,细派家中用度的俭朴作风,以及力有所及乐于助人的仁爱胸怀,其子弟想要奢侈也没有机会啊!
(三)夙兴夜寐,勤在其中
勤亦是曾国藩家训中的重要一点。咸丰十年写给四弟的信中谈论治家的道理,应该以其祖父曾玉屏(星冈公)的“八字诀”为家训:早扫考宝书疏鱼猪,不仅要读书,也要从事生产劳动,不要以为这是丢面子的事情。书信中亦多次提到子侄宜守“勤敬”,“宜令勤慎,无作欠身懒漫样子”。认为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曾国藩修身中有一条便是早起,醒来即起,绝不贪恋。在他宦海生涯中,哪怕案牍劳形、军务繁重、癣疾困扰,也必定坚持写字作文,勤写家信。咸丰六年在写给纪泽的信中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从未间断”。并以此告诫纪泽一刻千金,绝不可虚掷浪费。咸丰九年信中说“吾近写有收卷一大卷”,并且寄回,嘱咐纪泽按要求补充画像。如此之信不一而足。这种教育是形象生动的,勤在曾国藩的实际行动中,无形中对子侄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可见,曾国藩对父母对家人虑事以细的关爱、对家中开支亲派用度的做法以及夙兴夜寐的勤奋,给诸弟子侄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身教重于言教,正如曾国藩所言:“以身垂范,不用诲言之谆谆矣!”
二、时时督促,绝无半分之松懈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督促,譬如人每天都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为人处事要做到“慎独”等。曾国藩是理学家,自然极其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去达到“圣贤”的要求。他修身中有一条是“静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静坐一会,要“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在静坐中观察自己是否偏离了“仁心”,以便及时回到正轨上来。作为一家之长的曾国藩,不仅自己践行“慎独”的儒家规范,并且以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时时督促兄弟及子侄,应该如何为人、处事和读书。一是时时督促兄弟为人处事。以曾国荃为例,从咸丰四年开始到同治十年的18年间,曾国藩给其九弟曾国荃写了400多封信,这18年正是创建湘军、与太平军鏖战的艰苦卓绝的岁月。在信中,曾国藩时时提醒曾国荃带兵打仗一定要“爱民”,办事要“静心忍耐”、要“专而精”、要“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时时教导曾国荃带兵打仗的方法,在咸丰八年戍午正月初四日的信中作了一副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时时告诫曾国荃不要争名逐利,应当谦退:“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守成安乐,则当谦退”。若是在外面享有大名,在家里又贪图厚实,那么是断断不可长久的。并总在信的末尾附以“至要至要”、“切记切记”之语,可见其督促之紧,用心之苦。二是时时督促子侄读书课业。曾国藩坚守耕读传家的传统,既要子侄从事生产劳动,关心“猪、蔬、鱼”,更要用心读书,并且“书”是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时时读书、写字、作文。曾纪泽在其身边时自不待说,每日必读书写字,家书中曾国藩几乎每信必向父母告知纪泽的读书情况,先读《诗经》后读《尔雅》再读《告子》……并夸奖曾纪泽“孙男读书有恒”;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只身先回乡,暂时的离开也不忘对儿子学业的督促,期间写给其友牧云兄的三封信中,都切切叮嘱其友督促曾纪泽的学业,必须“每日字二百”,并请其勤勤讲解;咸丰四年在戎马军旅的繁忙军务中,写给在老家兄弟的信中亦封封叮嘱其弟,一定要督促子侄辈读书写字,并要把习作寄到军中,亲自过目。同时也殷殷教导子侄宜守“勤敬”,连续六封信中强调“勤敬”的重要性,认为家人个个都勤且敬,这个家就没有不兴旺的道理。俗话说,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孩子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时时督促和提醒。曾国藩给予兄弟子侄的,是俭朴的养,是严格的教,不论身在何处,不管事务繁忙,对他们的督促从未有过松懈。
三、高屋建瓴,明示读书之有法
曾家后代人才辈出,除了曾国藩树立良好家风、以身垂范和严格督促以外,在读书方法上给予他们高屋建瓴的指导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怎样读、读什么,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给他们合理的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并能事半功倍。细读《曾国藩家书》,你会看到曾国藩对读书有其独到的一套见解。一是读书最重要、首要的目的在于明理。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可见,他是把进德明理放在第一位的。道光二十二年写给诸弟的家信中提到《大学》,认为读书人首先必读《大学》,懂得读书是要“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书上讲的道理“体贴到身上去”,在生活中去践行,否则就只能算是一个会识字的看猪奴而已。所以《大学》八条目中,他推崇的就是格物和诚意。格物是获取知识,诚意则是身体力行。二是读书要专要有恒。他修身中有一条就是“读书不二”,一本书没有读完绝不看其他,否则就是见异思迁、没有恒心的人。对子侄的要求也是如此,曾纪泽看《汉书》,就必看完,可以速点速读,不必在精。读书要专的第二个层面是学的东西要专,如志在书法,则必有恒,志在古文,就专看一家文集。也不须废弃其他,只要在书法或古文上持之以恒、日益精进就好。三是读书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读书的方法亦因不同。曾纪泽记性不好悟性好,曾国藩便要求他常看生书,自读自思便可,不必一定要背诵,否则会越读越蠢。此外,还有如:读新书要讲速度,温习旧书则要背诵,做文章要善于思考,练习写字一定要有恒心等等。对于子侄正在看的书,曾国藩甚至还会在信中进行具体细致的指点,对他们所作的文章也会做出恰当的评价。曾家后辈的优秀,证明曾国藩教育兄弟子侄的这些读书方法是及其有效的,值得天下父母学习借鉴。综上所述,作为清代中兴之臣的曾国藩,在殚精竭虑治国平天下的同时,一样竭尽其心关心家族百事,关注兄弟子侄的成长,以自身为楷模、以不懈的督促为长鞭、以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指导,在家庭教育方面赢得了累累硕果,也给后世家庭教育方法上以非常有益的启示。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所服的应该不仅仅是其“收拾洪杨一役”吧!
【参考文献】
[1]王颖.地域文化与家族教育的互动[D].河北大学,2013.
[2]白晓明,郑玉波.曾国藩教子家书的现代价值[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周俊武.孝悌为上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根本取向[J].伦理学研究,2007,(11).132
作者:李玛丽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