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发展分析

个体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儿童是终究要长大并将独立生存的人。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不能把儿童看成是缩小的大人。每一个儿童存在于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儿童的独特不仅体现在身高、长相与别人的不同,最重要的是他的需要、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等的不同,说直白一点,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你。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不得不考虑每个年龄阶段儿童所展现出来的规律和特征。

一、婴儿期(0-3岁)

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一)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离开母体来到陌生的地球,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的新生儿面对外界声音、光等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是超负荷的。此时,新生儿主要通过睡眠来达到自我保护,父母应为孩子创设优良而舒适的坏境,保证孩子的睡眠,帮助新生儿顺利适应人世生活。

(二)乳儿期(1-12个月)

在出生的第一年个体的身高会增长20-25厘米,达到出生时的50%;体重会增加6-7公斤,达到出生时的200%。可见个体出生的第一年身高、体重增长是人生中最快的一年,即使是青春期身高体重增长也没如此迅速。所以,在第一年内,父母要给个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外环境保证个体身体的发育。个体出生1个月后目光可随发光的物体移动,家里尽量不要把颜色鲜艳的物体长期悬挂于同一地点,这不利于孩子视力的发展。2个月后个体开始有听觉,父母应在孩子醒来的时候常常对婴儿将一些话,不但能促使婴儿感到愉快,而且能促进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3个月后能注意新异刺激物,母亲应尽量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相依性。4个月会区分酸、甜、苦等不同味道,孩子喜欢喝糖水,可在此阶段添加诸如米粉之类的辅食。5个月会笑出声来,6个月已经能认人,情绪反映会因人而异,当自己熟悉的人离开时会产生不安感,见到自己熟悉的人会表现出微笑。7个月能独立自坐,8个月会爬行,爬行不仅对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而且能锻炼颈部肌肉,提高视觉的稳定性和深度知觉能力,有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未经充分爬行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表现出肌肉张力不均,动作笨拙,口齿不清,以及阅读错行、书写倾倒等学习障碍,需要经过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才能改善。[1]所以,父母应帮助孩子学会爬行。12个月一般能独立行走,父母应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不要怕孩子摔倒,鼓励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三)前幼儿期(1-3岁)

前幼儿期语言和动作迅速发展,家长应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孩子语言和动作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与孩子一开始接触,就规范其言行,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饮食卫生、日常生活卫生、按时睡眠、热爱学习、专注做事等好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2-3岁个体出现人生的“第一次心里断乳”,即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此阶段,孩子能够独立行走和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自主性行为增多,什么都想由自己来做。但往往出错的可能性很大,成人过于担心孩子诸如摔倒、做不好等行为,往往包办代替,结果导致孩子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变得非常任性、固执,出现逆反心理。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自立性是很可贵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孩子主导自己的行为,多对孩子进行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父母必须严格把关,对孩子错误行为要坚决纠正,千万不能任凭孩子的性子行事。第三,父母要用多种处理方法对待矛盾,提高教育的策略和艺术性。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不能一味纵然,可采用“冷处理”和“不理睬”的方法,当孩子冷静之后再进行说理教育。[2]

二、幼儿期(3-6、7岁)

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幼儿期个体以无意注意为主,当孩子专注于某一玩具或其它活动时,家长尽量不要随意干扰或打断孩子,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家长不能以自己的思维观念来度量孩子,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等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来展开的。

(一)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

轻松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体验,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研究表明,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性格形成产生影响。支配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征;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状态;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独立、协作、亲切、社交、机灵、安全、快乐、坚持、大胆、有毅力和创造精神的性格特征。因此,给孩子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的同时,家长应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培养个性和共性相结合

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培养孩子的个性,家长切不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周末多抽时间以开展游戏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家长之间多交流和沟通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问题;理智地对待孩子,爱要理智,爱和严要相辅相成。

(三)给幼儿正确的性别向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会儿童识别男女在发式、语言、着装、性格、气质、风度等的不同,以第三性征来识别个体的性别。同时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第三性征的引导和教育,特别注意异性装扮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害的,容易造成孩子成人后性别角色的错乱形成“异装癖”、“恋物癖、“同性恋”等变态心理,难以适应社会的生活。

三、学龄初期(6、7-12、13岁)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学龄初期儿童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以无意注意为主,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从二年级开始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一)转变家长观念,学会尊重孩子

学龄初期儿童虽小,但对人对事对物已经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此时家长应把孩子看成是独立人格的个体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对事、对物的看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学习的心理准备

家长为孩子做好书包、笔、纸等物质准备的同时,应创设良好、固定的学习场所,让孩子意识到一到固定的场所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孩子入小学之前家长不仅要告知而且要培养孩子对学校、小学教师及小学学习的热爱,用正确的态度鼓励儿童学习。

(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

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心情,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和以夸奖的语言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家长要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问题。

四、青少年期(12、13-15、16岁)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青少年期个体出现人生的“第二次心里断乳”,此阶段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非常迅速,生理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心理的发展,个体进入人生的第二次反抗期。

(一)确立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思想意识也趋于稳定,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基本形成,此阶段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找对人生的前进目标。

(二)以身作则,为孩子成长树立榜样模范作用

父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形教科书“的角色,青少年正处青春叛逆期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做到正人先正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模范作用。父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为青少年做好榜样示范,以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孩子。

(三)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个体进入青春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物质上依赖于父母,精神上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形成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长产生了一定距离,不愿让人干预自己又希望被周围的人理解,从而构成了青春期个体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心理。家长应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改善教养方式。在与孩子相处时学会换位思考,从心理和情感上接纳孩子及孩子的一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父母应保持意见一致,站在统一战线上。即使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父母意见不一致也应在孩子不在场时再交换意见,统一教育方法,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四)做好青少年期个体的性教育

青春期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并逐步发育成熟,男性出现遗精,女性月经来潮。父亲对男孩应给予关心,告知生理及相关性知识。母亲对女孩给予关心和指导的同时使其正确对待,消除恐惧心理。不少青春期的个体开始出现性的萌动,此时父母要有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不要给性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或灌输某种肮脏的观念,应帮孩子把性视为一种生理现象,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培养孩子性的责任感和严肃性。对孩子进行性道德的教育,向孩子讲明性生理现象要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制约,不到法定年龄和经济未独立前不能过多考虑,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家长对性持回避封锁或不过问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性犯罪,一般来说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儿童身心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需要学习和掌握儿童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根据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家庭教育。

作者:唐菲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