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家庭教育选择制约因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家庭教育选择制约因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家庭教育选择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教育选择指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在众多影响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的因素当中,经济资本对其制约作用最显著。然而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农村家庭在优质教育选择中遭遇困境的更深层原因来自国家和学校层面的一些不合理制度设计和安排,诸如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倾向、学校高昂的择校费用等。因此,只有改善甚至消除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经济资本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3%,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占9.5%,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86.2%,高中以上学历人口仅占4.3%。”[1]由此数据可知,农村人口的素质亟待提升,且实践调查中发现,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时处于劣势。而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广阔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而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又是重中之重,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而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2]因此,研究农村家庭教育选择制约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教育选择是指作为选择主体的农村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教育的选择,包括对学校类型的选择和学校质量的选择,其中的学校类型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质量指的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也就是优质教育和一般教育之分。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农村家庭对学校质量的选择,即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因为学生能否成功选择优质教育是影响其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者自幼接受的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其当时发展水平,还会反过来影响其后期能否有更大的教育选择空间。影响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因素除国家、社会层面原因外,农村家庭资本也在其中。家庭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于文化、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本文将从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机制着手进行分析。

2经济资本的劣势导致农村家庭在优质教育选择中处于不利处境

教育选择包含不同形式的教育选择,表现为对优质学校教育的选择和对校外优质教育的选择。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农村家庭由于经济资本处于劣势地位在两种教育选择中都处于不利境况。

2.1农村家庭的弱势经济资本使其在校内教育选择中错失

“优质教育资源”笔者以重庆某市郊重点完中的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由统计结果来看,98人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比例为3:6.8。对“在上学期间,您有没有缴纳过赞助费进行择校”一项进行结果统计。就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而言,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的2.26倍(68:30),说明农村学生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以缴纳赞助费的学生占相应户籍总人数的比重而言,农村学生是城市学生的近2.1倍(40%:19.1%),说明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是选择缴纳赞助费的形式。最终可说明两点:其一,从68∶30的数据可知,相对劣势的农村义务教育导致农村学生难以进行重点高中教育选择;其二,从40%∶19.1%的数据可知,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的农村学生,其家庭很少能承担起高额择校费为其进行重点高中教育选择。对于一所处在市郊且更靠近农村的高中来说,农村生源不应低于城市生源,但为何出现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之多的现象呢?这与优质教育资源累积效应极大相关。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是指,一个学生前一阶段接受的优质教育会对他下一阶段接受优质教育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累积效应可以分别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首先,就城市学生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中存在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无论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基础教育向来是城市远优于农村。因此,在整个教育阶段便出现城乡教育水平巨大悬差,这样从整体上城市学生的优质教育累积效应便产生了,于是会出现上面所展示的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的现象。其次,就农村学生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证明这种累积效应。不仅是对高中教育的选择,就是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也处于劣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名,其中农村考生人数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3]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但是又有多少农村考生可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选择的机会?一项200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当时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均等,理论上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比例也应均等,现实情况却是1∶4.65。”[4]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时发现,“社会地位最高身份的学生独揽最高学府;对于社会出身低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则是以专业选择方面受限制为代价。”[5]可见,经济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家庭也难以进行优质高等教育选择。本文调查的学校作为一所完中,高中部在进行招生工作时一般倾向于接纳本学校初中部的优质生源。在所调查的30名农村高一学生中,有15名是从本校初中部直接升上来的学生,而剩下招收的15名农村学生则来自外校。这15人当中有10人都曾缴纳过赞助费,而且有8名是在初中阶段缴纳过,有2名是在初中和小学阶段都缴纳过,他们缴纳赞助费多是为了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由此可见,这10个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接受优质教育的经历对他们现在能够进入这所重点高中是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的,也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

2.2弱势经济资本难以支撑农村学生进行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在前进的时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动,那就是退步。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也懂这样的道理。他们每一位总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再接受一些额外的教育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于是便出现了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行为,譬如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寒暑假课外辅导等都是家庭进行校外教育选择的对象。笔者曾通过调查暑假培训机构了解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状况。在重庆市某县,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国家课程每科培训费根据班级人数不同价钱也不等,比如学生容量在5人到30人之间的大班,则每人每科培训费用是800元;而班级容量在5人之下的小班,则每人培训费用是1200元。而且每名学员至少选择两科学习,如此高额的学费下,竟吸收了不少学生,仅笔者所调查的一家培训机构便招收200多名学生,而整个县城拥有15所培训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在职教师举办的培训班,粗略计算,将近有50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而这仅是普通文化科目的学习,并不包括艺术类等培训机构的招生在内。对比上述城市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乡镇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调庆某镇时,该镇仅有两家课外辅导机构,却遭遇招生不足面临“倒闭”的尴尬局面。其中一家机构为吸引生源,将学费800元改为学费400元,学费降至一半,却仅有8名农村学生参与报名,而另外一家机构则直接将学费降至300元,才吸引43名农村学生就读。暂且不论各个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单单从学生培训人数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农村子女限于经济压力,很少有能力参与课外培训,即农村家庭限于家庭的经济资本难以为子女进行学校之外的教育选择,更不用说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上述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间接反映出家庭经济资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城市家庭经济上的宽裕使得他们会预留出专门的一部分资金作为孩子的课外教育支出,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一笔支出成为他们无法消受的一笔额外支出,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其孩子的校外教育成本,使其像城市学生一样接受校外教育辅导,而继续难以进行优质学校教育选择,最终导致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对于校外教育选择和学校教育选择,农村家庭由于弱势经济资本都处于劣势地位。

3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资本在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中起着非常大的制约作用。从表面看,是农村家庭弱势经济资本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失败,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是什么导致经济资本能够在一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中发挥如此重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使得城市学校的建设无论硬件或者软件整体上远远优于农村学校,这样便赋予了城市家庭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质教育的累积效应一开始就“眷顾”着他们,而远离农村学生。另外,地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城乡发展不均衡尤为突出,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上,面对城乡差距,农村家庭经济资本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家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一些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虽然表面上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有入学资格,但是高额的“赞助费”“择校费”的制度设计客观上将在经济资本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家庭学生拒之门外。也就是说,在起点不平等的前提之下,机会的平等只能是假的平等,失去其现实意义。总之,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倾向和优质学校高昂择校费这种门槛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的道路被彻底封死了。因此,消除学校高昂的赞助费、缓解和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改变教育中的“城市中心”倾向等诸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才是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正义和解决农村家庭在教育选择中不利处境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瞿茜.中国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2005(1):10-13.

[4]新华网.大学农村和城市生源比例为1:4.65[EB/OL](2009-05-25)[2014-06-20].news.sina.com.cn/c/2009-05-25/104917884435_2.shtml.

[5]P.布迪厄,J.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王盼盼 贺晓亮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