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青少年内化问题下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少年内化问题下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青少年内化问题下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中重要热点之一,强调个体早期对外在关系的体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文章从这一理论视角阐述了家庭教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并指出在儿童早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减少个体在青少年期的内化问题。

关键词:客体关系理论;家庭教养;青少年内化问题

1.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最早脱胎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中,随后由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等主要精神分析学者对其进行发展,客体关系理论至今只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方法学说,是对多个学者思想的总称,学者强调在个体生命早期对重要人物的经验是如何对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进行表征的,这些表征又如何影响目前个体发展。从狭义角度而言,客体关系是指过往人际关系在影响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中的残痕。在客体关系理论框系中,客体又可称为“对象”,不同于我们常说的非人化的物,是指本能、情感、愿望能被满足的人物、东西、想象或地方[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层面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而性本能驱力着个体人格一生的发展。而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性本能在人生发展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重视抚养环境因素,认为人们具有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社会本能倾向,个体早期与父母的关系才是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全过程的重要因素。客体关系理论学者都认为个体经验都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可以在与早期教养人相处关系中找到根源。前语言期婴儿与抚养着的关系,对其的经验感知是保留在潜意识中,不能被意识所直接感知的,影响着个体青少年期、成人期的发展。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处于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位置。个体早期对外在关系的认知体验会内化形成内部客体,这些内部客体会在发展过程中潜在影响个体对其它外在关系的体验。也就是说,个体早期经验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样板指引着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因此,真实的客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对个体而言,从“自我”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客体才是最重要的,客体对个体的影响最终都必须落脚于主体对其的认知。

2.从客体关系理论看家庭教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

青少年内化问题是指个体心理内部不易被人察觉的内部问题,往往会损害自我心理健康程度,表现为焦虑和抑郁[2]。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对青少年知识和技能的培育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话总是在潜移默化的促使着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规划着参与各个知识技能培训班,但却忽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进而造成个体早期内化问题形成,进入青少年期、成年期内化问题持续发酵引发学业失败自杀、抑郁症等不良状况。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表明,父母持冷漠、拒绝的态度,对青少年内心较低的关注等消极教养与青少年的内化问题正相关。同时,母亲作为主要抚养者,与父亲相比更多地参与了青少年生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联系更加紧密。从客体关系角度看,个体在母亲腹中就已经建立了最初的客体关系。并在随后的家庭教育中,客体关系不断加强、内化,成为人格和自我基础,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感知。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父母对个体的关注与教养中所形成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形成个体精神世界中稳定的心理结构,是个体与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儿童成长早期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亲子关系对减少青少年内化问题有重要影响。费尔贝恩认为由于最初抚养者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别,个体在初生阶段就将母亲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关注、爱护他的;一类是冷漠、拒绝他的。同时个体会无意识形成对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温妮克特强调在个体生命最初的精神世界母亲对个体照顾的敏感性。母亲对个体需要的及时满足,照料上的积极关注实际上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信赖、稳定的世界,进而影响其对外在关系的一种安全感知。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教育环境的缺陷是造成个体青少年期内化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温妮克特假设个体如果拥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并相对正常,人格就能得到充分完善,并能防御焦虑、抑郁等心理冲突[4]。在个体早期如果“剥夺”了这种良好家庭教育,个体就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安与失落感,进而对外部世界和父母产生绝望感。为了应付外在危险世界,个体会封闭真正自我,构建一个假我,来隐藏内心的不安,进而不能真正从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中建立起生活的延续,也不能与他人进行长久交往。当个体的内在不安感逐渐随着年龄上升而加强,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就会浮现出来,并进而为了获得世界的积极关注而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因此,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在个体生命早期就提供一种安全信任的环境,为婴儿塑造一种主观持续存在感和全能感,让婴儿感知自己零散本能需要浮出时,就能得到父母的及时满足。足够好的家庭教育在这阶段几乎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自主活动时间增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这时期还需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及时满足,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明白在其不被需要的时候需要适时退场。这种从给个体完全依赖到逐渐减少给个体独立自我的做法,正是这种既给予了个体足够温暖安全,同时又给予足够的自我探索空间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发展良好的人格和自我,防卫青少年期内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胡远超.“人之初”的精神图谱———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研究[D].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

[2]徐夫真,张玲玲,魏星,张文新,陈亮,纪林芹,陈欣银.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张雅维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