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家庭教育中青春期子女性格发展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家庭教育中青春期子女性格发展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家庭教育中青春期子女性格发展的影响

摘要:青春期子女的性格发展深受家长沟通方式的影响,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较重视言语沟通,而对于非言语沟通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非言语沟通方式的概念及重要性入手,着重论述在家庭教育中不当使用非言语沟通可能会对青春期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家庭教育;子女性格

自古以来,家庭中的沟通都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相互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现有研究证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的性格有重要影响。近10年以来,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类家庭教育书籍大量出版,一些细分化的家庭教育课程在大中城市开设,大多数家长对言语沟通的关注较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几乎所有的家长对非言语沟通都缺乏认识,更谈不上重视。这不仅会影响言语沟通的效果,还可能对正处于关键发展期的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何推动家长了解非言语沟通,使他们足够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使用非言语沟通,这是摆在家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的非言语沟通:概念、类型及重要性

(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及类型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信息、交流思想、说明观点、表达需求、阐明意愿、增进理解、融合情感、达成共识的过程。①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而非言语沟通则是指人们利用语词以外的其他方式的沟通,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姿势、姿态及语调语速等是常见的非言语沟通方式。近10年来,结合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学者甚至提出应将沟通中双方散发的气味、出汗等都纳入非言语沟通的范畴②,因为这些生物信息往往也传递出人们的焦虑、紧张或喜悦等心理内容。(二)家庭教育中的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最为重视言语沟通,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最能表达个人意见和情感的方式。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脊椎动物的语言在沟通中只起到方向性或规定性的作用,交流中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非言语媒介传递,人们往往会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非语言沟通能真正地反映出说话者的准确思想和感情,在沟通中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的作用。③可见,非言语沟通对我们的影响力远大于语言。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一是他们喜欢夸张的身体语言,沟通时使用这种方法可加深他们的印象,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④;二是他们对于非言语沟通更加敏感,比童年期儿童更会分辨不同的非言语沟通中潜藏的信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应该注重非言语的使用,学会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方式,向青少年传达信息。

二、不当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对青春期孩子性格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不当的非言语沟通会导致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一般年龄在35-45岁之间,他们往往事业有一定基础,是单位或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力量,整天忙碌于发展事业;同时他们的父母也步入年老多病,需要照顾的时期。另外,一些家庭还面临二胎生养的问题。工作需要努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需要照顾,这些大部分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无法有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因此难免有时会产生急躁的情绪,不自觉地对孩子表露出不耐烦或厌烦。而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天生有一种孺慕之情,这种情感大部分时候都表现为依赖和亲近,很多时候孩子会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来与父母交谈。但是,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些话题的交谈并无价值,对他们想要达到的沟通目标没有帮助,因而在沟通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面部表情僵硬,眼神游离(面部表情),两手抱在胸前(姿势),语调懒洋洋(语音语调)等,传递出对孩子的话并不在意、更不感兴趣的信息。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最为敏感,长期被家长这样对待,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谈话内容无法使父母感兴趣,会把过错归咎于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或者是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不好,所以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再也不愿与家长交流,关上了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大门,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会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产生自卑心理。(二)不当的非言语沟通会导致青少年变得胆怯,沉默寡言中国家长大都采用严养政策,对于孩子犯错更是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理念。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家长有时为了给孩子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对孩子一顿打骂,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常年在棍棒下生长的孩子,大都做事优柔寡断,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害怕犯错而畏畏缩缩。有些家长虽然不采用体罚,但却对孩子语气严厉,表情凶恶,把教育孩子当成了批斗孩子。这种做法虽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但却会使孩子面对家长时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反对家长。青春期孩子处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在自我意识上会有快速的成长,而体罚和恶言相向都会使孩子畏惧表达自己,为了避免受家长打骂,他们往往会选择缄默。久而久之,他们在性格上也变得胆怯,沉默寡言。(三)不当的非言语沟通会导致青少年失去自信和做事的兴趣中国家长总是认为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自大,所以鲜少对孩子表达肯定和赞许,更鲜于用摸摸头、竖大拇指等动作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可。⑤殊不知,长期得不到肯定和认可,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丧失对挑战和优秀的兴趣。其实,只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对他/她竖起大拇指,或者鼓鼓掌,向他/她投去赞许的目光,家长并不需要说出“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接收到家长传递的信息,获得成就感。

三、家长如何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

由于以家长为对象的家庭教育培训长期缺位以及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对非言语沟通的认知不足,中国家长对于非言语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几乎一无所知。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非言语沟通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成为一个跨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必将推进全社会对非言语沟通的认识;而另一方面,80后家长群体感觉到了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视对家庭教育的学习,一些商业机构也开始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并在课程中设置了非言语沟通的内容……这两种情况必将推进中国家长对非言语沟通的认识、理解和实际应用。那么,具体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呢?首先,在孩子发言时,父母应及时调整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营造出真心倾听的氛围。孩子愿意主动倾诉,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而在孩子倾诉过程中,父母也要对孩子传达出自己在认真聆听的信号,例如,在孩子开始倾诉时将身体正面朝向孩子,头部正对孩子,表明自己愿意关注孩子的说话;在孩子停顿时用点头的动作或期待的眼神来表明自己正在认真聆听;在孩子结束倾诉时,用鼓掌的方式肯定他愿意倾诉,并用平实的声调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非言语沟通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感到被接纳和认可,这是树立他们自信的第一步。其次,善于用非言语沟通表达认可,有意识地避开使用非言语沟通的“雷区”。非言语沟通一般是自发的、下意识的,但并非不可以调控,只要家长多注意关注自己的非言语沟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通过学习和练习调节、控制非言语沟通,让它们与语言配合,表达对孩子的赞美,它们就可在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学会用鼓励性的微笑与赞许的语言相配合,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有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要记得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握握他/她的手臂来传达支持的信息。同时,家长要避开语气严厉、冷脸相对等非言语沟通的“雷区”,尽量不要使孩子感觉到被否定或不被认可。最后,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在感到疲惫、情绪激动或焦虑紧张的情况下,家长会很难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因此,家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随时监控自己使用非言语沟通的过程。如果感到疲惫,就诚实地告诉孩子:“我现在感到有点累,但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我们可否晚一点沟通?”同时,家长要不断提高对自身情绪的监控能力,避免在情绪激动或焦虑紧张的状况下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总之,非言语沟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不但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能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长为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平衡的情绪的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心理学必将对非言语沟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将能推动更多的家长认识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沟通形式。

注释:

①冯庚.沟通的概念及重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0(25):2814.

②孙庆民,傅绪荣.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6(4):372-377.

③孙庆民,傅绪荣.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6(4):372-377.

④蒋贵娥,马圆.沟通———通向子女内心的桥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1):88-90.

⑤周恩建.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J].教育艺术,2005(9):11.

作者:周珂羽 单位: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