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但说到底,人的素养的竞争是核心内容,因此新一代才是竞争力的体现与主力军。本文主要以美国家庭教育为例,从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入手,根据对美国家庭教育成功经验的探讨,对苏州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可借鉴的建议与思想。

关键词:教育;差异;借鉴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国外的家庭教育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教育类话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的熏陶下,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深层次地影响着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古人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本国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之处要发扬光大,对于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之处可以进行本土化地借鉴。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主平等vs权威思想

美国家庭的教育崇尚民主平等,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家庭各方面权益的规范。在制定家规时,孩子具有和父母均等的权利,并且要履行同等的义务,这也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了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父母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从不勉强孩子去做事情,而是会尊重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爱好等因素对他们要做的事情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成长道路上是一个陪伴者和引路人的角色。美国家庭教育中最为人知晓的思想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倾听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中国教育中比较缺乏的部分。在我们周围,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诸如此类。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纲常思想的影响下,封建时代中大家长的威严似乎还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遏制了他们原本活泼爱思考的个性发展。

二、自由vs服从

美国家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会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学习上给他们创造多方面发展的机会,以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息与交友的自由,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内或校外的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注重孩子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对比国内的家长,大多信奉经验理论,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当孩子提出一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时,中国多数家长并不是耐心倾听或悉心指导,而是粗鲁打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件事情就要听我的,准没错!”在发展个性的问题上,中国家长一般不放心孩子自由进行活动,要求孩子在尽可能长的一段时间内专一地做好某件事情,以培养孩子们的恒心、耐心。对于平时的外出与交友问题上,家长干预较多且不信任孩子,这也是孩子会出现叛逆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个性被压制,需求得不到满足,行为得不到理解。

三、鼓励vs批评

批评和鼓励曾经是中美家庭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但现在我国的许多家庭也在慢慢地接受鼓励的教育理念。不管是美国电视剧还是课堂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对于孩子的鼓励。在孩子做事情失败或是犯错误时,美国家长大多会真诚地看着孩子,拥抱或亲吻她们的脸颊,并强调:“你已经做的好了,你真棒,我们以你为荣!”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孩子身上的话,恐怕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了。也许有家长会安慰,但更多的是言语上的失落:“你真是太让我们失望了!”甚至是更激烈的批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指望你干什么大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心中本就脆弱的心灵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变得内向敏感或是暴躁易怒。

四、父母合力教育vs母系教育和祖辈教育

在美国,人们提倡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合力。很多父亲从妻子开始怀孕时就开始参与胎教,陪伴孩子的一点一点成长,这样,父亲就增加了教育子女的时间。而在中国,最广泛的一个现象就是,家庭教育倾向于母亲单方面教育或是祖辈单方面教育。在父系社会的延续影响下,父亲被冠以“顶梁柱”的头衔,赚钱养家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因此他们大多要求或是暗示妻子在家打理家务、相夫教子,这样就使母亲成了单方面的教育者。而女性又是感性动物,在处理许多事情或是教育孩子时,不会启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去衡量利弊,如此一来,受母亲为人处世最大影响的就是孩子了。因此有的孩子情绪反复,处事优柔寡断,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也是由于缺乏父亲理性思维的教育。除此之外,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或是长时间出差,有的孩子就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带大,被捧在手心里照顾着,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存在。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大发脾气,撒娇撒泼,养成了骄纵、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五、注重独立vs“啃老”

美国家长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在孩子未满一周岁时就开始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奶,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独自一人在家照顾弟弟妹妹,甚至是完成一天的自主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孩子自主独立性人格的培养意识是非常强的。曾经风靡一时的《小鬼当家》系列电影在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孩子的独立。从深层次的挖掘上看,他们的独立性离不开父母平时的有意培养。成年之后,美国孩子几乎都会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靠自己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的兼职等活动赚足自己的生活费甚至是学费,这对于我国孩子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也很难做到的。因为在我国,父母赚钱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是在成年找到工作之后,有些孩子还是无法离开父母的照顾。近几年流行的“啃老族”就是这一现象的表现。追本溯源,出现这一结果并不意外,从很小时候开始,我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许多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还不会自己吃饭,要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追着喂,可想而知,其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意识也还处于较薄弱的阶段。

六、注重创造力与动手能力vs循规蹈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动手能力是衡量其创新精神的一大考量标准。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强国之首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来自于创新型人才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里,美国教育向来注重对于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双方,尤其是父亲在平时的手工劳动中,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的父母还会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们和他们一起制作汽车模型、风筝或是一起打扫屋子、一起清理花园,从动手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创造力。在我国,如果孩子突发奇想想要制作模型或是工具时,得到的是全家人的反对和质疑:“别动,会受伤的!”或是“买现成的就行,不必自己费心思做,反正都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本身的创新能力受到了遏制,创造力的火花也一点一点熄灭。七、注重培养理财能力vs忽视金钱观的教育近年来,中国校园内的霸凌事件层出不穷,敲诈、勒索行为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这些学生的意识中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在这一点上,美国家庭教育理念就较为合理。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美国家长就让他们接触到理财这一方面,并且在给零花钱这一问题上有着突出的原则,让孩子明白一分一厘来之不易,想要花钱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在假期,有的孩子会去做兼职,并把通过打工赚来的钱进行合理理财。正因为对金钱有着明确的观念,他们学会精打细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支出,而不是拿着父母给的钱肆意妄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包括历史背景、经济形态、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等。然而美国家庭教育并不是完美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理性导致亲情关系冷漠、过于强调轻松学习导致美国孩子的学习水平较低……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应学会理性思考,取其长而避其短,对于苏州的家庭教育也有许多本土化的借鉴。比如,在强调平等对待孩子的同时不可忽视礼仪教育;重视自由的同时不能过分放任或是不管不问;注重创新动手能力,也要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强调独立性和理性的同时不可忽视了对于家庭和长辈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金钱观非“财迷”;多鼓励,但在关键时刻还是要用严肃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指引。中美经济文化各方面仍在迅速发展着,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着,以后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地方会越来越多。笔者认为,没有哪一种教育模式是趋近完美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而与时俱进、取长补短是不变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才能保护每一代的祖国花朵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杨谨.蹲下来和孩子说话[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家庭[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9):51-52.

[3]雪侠.中美学生表现差异比较[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3,4.

[4]章一.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J].少年儿童研究,2003,(11).

[5]高伟.美国家庭教育习惯[J].科学大观园,2002(12).

[6]章娟娟.美国家庭教育兴盛之本质原因初探[J].大众文艺,2008(9).

[7]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7).

[8]李国建.关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下旬刊),2011(12).

[9]张仰媚.关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对比研究[J].民营科技,2011(9).

[10]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下半月),2010(4):5.

作者:周莹洁 单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