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探索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关键词:尉犁县;土地流转;“三权”分置;就业培训
党的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制度[2]。2017年以来,我国针对制约尉犁农业产业发展“瓶颈”、农民致富“短板”、村集体经济增收“无门”,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大胆探索走出一条“村民齐动员、整村大流转、法制作保障、民企村皆获益”土地集中流转的路子,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坚实基础。
一、尉犁县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现状
(一)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的原因尉犁县是产棉大县,棉花种植已有40余年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耕地由10.86万亩扩张到现在120万亩,大户占到70%;基本农户仅占30%、户均不足30亩。长期以来,农民追逐短期利益思想严重,造成全县棉花品种杂、品质差、市场秩序混乱。同时,由于基本农户长期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上,致使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田间种植模式粗放、管理水平落后,播种靠经验、管理靠漫灌、采摘靠手工,土地质量逐年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浪费严重、环境连年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近年来,外来劳动力短缺,棉花采摘单价逐年剧增,农民陷入“辛苦种棉不得闲,年底兜里不见钱”的增产不增收困境。2017年,尉犁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123万亩,棉花“一业独大”,占91%,达112万亩。全县棉花籽棉平均亩产380公斤,其中亩产380公斤以上的占55%,380公斤以下的占45%。按照亩产380公斤,每公斤7.2元计算,毛收入2736元,去除生产资料成本1400元、采摘成本1026元(采摘费2.7元/公斤,占棉花单价37.5%),一亩地净利润仅310元,这还不包括农户自身劳动成本。以拥有50亩棉花的基本农户,2名劳动力为例,年净收益为1.55万元(且去除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等风险),人均年收入仅为7750元。而亩产310公斤左右的棉地,只能保本,去掉农户自身劳动成本还要赔钱。仅靠传统农业方式已无法承载农民生计,必须将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走上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二)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做法第一,大胆探索尝试。2017年初,尉犁与本地棉花种植合作社合作,通过“合作社十农户”准订单和机采棉种植模式流转土地6000亩,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标准的“五统一”,推进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古勒巴格乡红光村流转土地3300亩,亩均单产提高100~130公斤,达到450公斤,亩增收800元,节约水费、机耕费、人工费700元,一升一降,每亩增收1500元。第二,大力推进实施。2017年9月,尉犁成功引进国内棉花种植收购行业龙头企业新疆利华棉业,以基本农田为重点,按照每年700元/亩的价格,在依法、公平、自愿的前提下,由企业和农户签订合同,在全县6个乡镇全面推进土地集中流转,按照现代化、机械化种植标准,对流转土地破埂平整。2017年,全县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平整10万亩。第三,完善服务机制。针对流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纠纷,组建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纠纷调解委员会[1],建立农村土地供求信息数据库,畅通企业与农户对接沟通渠道,完善合同签订、鉴证、备案以及土地用途监管机制,规范承包费支付程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将农民利益最大化,种植风险最小化[1]。
二、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农户意识没有完全转变,思想上还有顾虑。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眷恋较深,有较深的恋土情结,觉得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造成他们对土地流转工作存在思想顾虑,以至于对土地流转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第二,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没有一计之长,盲目盲从,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大部分农民多年来只是耕种自己的土地,没有外出学习过技术,土地流转后这部分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信心不足,不清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家致富的道路和增加收入的门路。
三、做好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醒脑式”培训,解除思想顾虑尉犁县积极组织驻村干部宣传党的土地政策。党的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因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a。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三权”分置)为契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收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村民的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针对尉犁党员干部群众对棉花过分依恋“症结”,采取“干群同步学习+部门同步培训”的方式,推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同步“更新升级”。尉犁可围绕草畜一体化、陆地蔬菜、设施农业、特色林果、农产品营销等,从自治区农业厅、新疆农业大学、自治州农科院、饲草种植等龙头企业邀请15名教授、实操专家,通过“上午讲技术+下午练实操+晚上大讨论”的方式,用“大白话”“笨办法”手把手、面对面为农牧民、主管部门领导、技术人员讲解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管理关键环节等知识。如2017年冬季举办知识讲座57场次,参与群众1.6万人次,农牧民思想普遍转变,开始明白房前屋后种果蔬比种棉花好。目前,全县已经确定房前屋后经济林2278亩,贫困户的苗木由财政“兜底”。同时,邀请自治区种养专家为全县各级党政“一把手”上课,换思路、换方式,打破领导干部谈起棉花头头是道,谈起其他一知半解的“桎梏”。县农业局局长张晓冬感慨地说:“这些培训不光‘解渴’还‘醒脑’,只围着棉花转,是无法实现农村振兴的。”通过宣传教育,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了,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了,切身感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他们自身的内生动力,全县出现农民主动排队找村“两委”要求流转自己土地的现象。
(二)做好就业培训,解决农民就业第一,“订单式”培训。针对年轻想外出就业的农牧民,提前与尉犁县27家园区企业对接,摸排缝盘、手套、挡车工就业岗位3200余个,根据用工职业和岗位需求,结合农牧民自身意愿,采取“理论+实操”方式,围绕法律法规、纪律意识、岗位技能等,举办为期1个月的岗前订单培训班。培训期间,每名学员1500元的吃饭、住宿、学费均由政府“买单”,上岗第一个月每人每月保底工资1500元、第二个月起保底2000元,帮助农民向产业工人顺利“转身”。2018年1月,首批105名农牧民培训结业后,先期上岗就业学员64名,工作期间能遵规守纪、勤劳爱岗、技能娴熟,企业十分满意。同时,这64人尝到上班甜头后,主动发挥宣传员、示范员作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主动报名参训。根据群众意愿,3月底前再举办岗前订单培训班2期,培训农牧民400人。同时,针对不愿外出的棉农、妇女等群体,流转土地企业返聘解决1200人,在乡镇开办26家“卫星工厂”解决200余人,确保家门口就业增收。第二,“互动式”培训。针对想从事庭院经济但还存在观望、等待、犹豫的农牧民,可通过“典型引领+微信交流”互动式培训的方式,从“乡镇与乡镇”“村与村”“合作社与合作社”“户与户”4个层面引导,相互比、相互学的互动式培训开展了100余场次,参与人数1万余人次,激发了各个层面的内生动力和参与热情。组建“天下羊肉尉犁香”“尉犁养鸽”“尉犁馕产业”等13个产业微信平台,活跃人数5000余人,交流技术难题、共享供求信息。
(三)开源节流,严格承包费管理举办如何科学使用承包费专题培训班,对有养殖、庭院经济等发展项目和自主创业意向的,与企业协商,采取一次性支付全年甚至2—3年承包费的方式,给予创业扶持鼓励;对没有计划性、无意愿的,可通过季度或按月发放的形式支付,避免其随意性消费导致贫困、无所事事、脱离管控视线、被拉拢渗透。通过“龙头企业+农户”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发展庭院经济,进城务工,完成了基本农田流转,尉犁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大发展,实现了农民土地、就业、庭院经济“多增收多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吉曼.尉犁县实施“土地流转+精准扶贫”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3):66-68.
[2]李海涛,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与展望[J].浙江农业学报,2021(1):161-169.
作者:朱相正 单位:新疆尉犁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