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研究

摘要:旨在探讨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县级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成果,建立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并对该数据库建设流程进行了介绍。建立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实现河南省对全省农村集体所有权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

关键词: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

0引言

根据《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河南省现已全面展开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目前全省县级所有权调查的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按照工作安排,河南省将对全省成果进行汇总,同时建设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下面我们就以河南省为例探讨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的流程。

1技术路线

1.1主要技术指标

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比例尺为1∶10000,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标准分幅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采用标准分幅[1],其编号、名称与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保持一致。

1.2技术路线

县级集体土地数据库管理系统输出的县级成果,通过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质量核查软件(简称“质检软件”)的检查和市级核查之后再经过数据整合流程得到满足省级入库标准的数据成果。将处理后的县级数据成果利用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管理系统再次进行数据检查,无误后即可通过单个或批量入库,最终形成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数据库建设准备工作

2.1接收数据源

数据源是接收到的上级统一下发的县级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成果,主要包括表格成果、地籍档案资料、数据库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影像数据、其他资料等。

2.2整合数据

数据整合是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建库的工作重点,主要从矢量数据、元数据和其他数据三个方面对县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成果进行整合处理。

2.2.1矢量数据整合

1)获取县级成果数据从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获取各县级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成果。2)数据检查河南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的原始资料是全省159个县区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调查成果,以县区为单位,县级数据成果的准确、完整是数据整合工作的重点,关系到整个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建设,影响到数据库的逐级汇总,因此,在数据整合前,需要对县级数据成果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表格成果、地籍档案资料、数据库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影像数据、其他资料等,检查方式是利用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县级数据库成果进行整体检查。主要检查内容为:数学基础是否正确、图层及各种扩展属性表是否完整、空间数据拓扑关系是否正确、空间数据的属性结构是否符合《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标准》[2]、数据库中各图层要素中的面积、长度等计算是否准确等。在质检软件中提供了对数据拓扑容限设置的功能,由于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拓扑容差下检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了使同一数据各级检查的检查结果统一,规定检查的拓扑容限为(Tolerance)为0.001m,设定数据集的精度(Resolution)为容差的1/2(0.0005m)。对提交的县级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经过对全省159个县区数据库的质量检查,发现数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拓扑一致性检查中存在界址线要素相互重叠、图层缺失(主要是地籍档案、权利人、权属来源证明、权属审批、权属调查、申请登记、栅格数据、注册登记等)、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基本情况表(Excel)属性内容与数据库中宗地属性不一致等。3)数据接边在接边过程中保证接边后同一数据图形分层及属性结构、属性值保持一致;保证接边后相邻辖区无缝隙、无重叠;接边后数据要素分层应严格按照《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标准》要求。同时保证接边后数据的无拓扑错误;接边后实体的图上点位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从数据接边的检查结果来看,接边中的压盖漏缝现象比较多,对全省数据的逐级汇总影响比较严重,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划定工作界的形式来进行,划定的工作界只作为面积统计使用,不作为权属处理的依据,工作界划定的规则如下:①对于相邻县区接边中存在的压盖漏缝范围大于数据库容差范围的,要求在数据库中新增图层ZD_GZJ(宗地_工作界),ZD_GZJ的属性结构可以参考《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标准》中的ZD属性结构设置,选取ZD层的部分字段作为ZD_GZJ的字段,并赋予相应的属性和注解。选择合适位置划定工作界,将去除重叠,填补空洞后的宗地_工作界层作为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汇总中面积统计的依据,对于此次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面积汇总中县区面积之和与县级数据库提交的成果中面积不一致的情况,编写××县(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汇总差异说明,内容主要包括差异情况,差异原因等。②对于空洞面积大于该县区最小地籍子区面积的地块,作为缺少数据,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请各县区数据提交完整后重新上交。③对于县区接边处存在的空洞,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行政界线在相应的县区新增宗地,并在宗地_工作界层对新增宗地进行详细的描述。④对于县级数据接边中存在的重叠地块,在划定工作界的工程中,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行政界线,将重叠地块的面积计入其中的一个县区,在另一个县区统计面积时则不再计入。4)数据格式转换(PGDB)原始数据提交的形式主要有VCT、shp、mdb三种形式,在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中入库采用的mdb格式,因此,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①数据格式转换通过ArCatalog新建一个空的MDB数据库,数据坐标系统与原始数据坐标系统相一致,然后通过ArcCatalog中的“import”将各县区原格式数据中各图层导入到MDB数据库中。②扩展属性导入:通过MicrosoftAcess中的“外部数据”中的“dBASE”数据导入方式导入数据库标准中的8张扩展属性表,分别为:SGSJ、ZD_DJDA、ZD_QLR、ZD_QSDC、ZD_QSSP、ZD_SQDJ、ZD_ZCDJ、ZD_QSLYZM。其中,扩展属性表ZD_QSLYZM由于名字太长,导致无法通过MicrosoftAcess导入到数据库中,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在ArcCatalog中新建Table导入数据。5)投影转换由于河南省范围内的159个县区横跨37、38、39度带,在入库过程中,平面坐标的数据存在投影跨带的问题,因此,将质量检查的MDB格式数据投影转换为经纬度坐标数据可以避免此问题,可以利用ArcGIS平台中的投影转换工具Project命令进行投影转换。

2.2.2元数据整合

各县区成果中的元数据[3-4]不完整,部分县区的元数据命名不正确,内容为空,对于元数据内容完整的县区,首先确认相应元数据内容是否和矢量数据保持一致,描述是否正确。对于缺少元数据或者元数据不完整的县区,按照数据库标准[2]补充元数据文件。

3数据库建设

3.1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矢量)和地籍档案两部分的入库,包含检查、预处理、入库三个步骤,整个入库过程采用流程化管理。同时,为了掌握入库的情况还进行了有效的统计。1)入库检查由于数据经过整合,需要对整合后数据进行入库前的质量检查,重点检查数据的规范性以及是否满足入库要求。质检内容主要包括数据质量检查和整合内容检查。检查出的数据错误及处理办法为:①由于原始数据本身造成的数据错误,如属性值域范围不正确等,提交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协调处理。②在数据整合过程中,由于整合错误导致的数据错误,如空间参考错误等问题,需要退回数据整合单位,重新整合处理。数据入库前要通过管理软件中质检模块的检查,入库前的数据以县区为单位进行检查,检查通过的数据才能入库,检查不通过的数据返回重新整改。2)入库模式完成矢量数据预处理和质量检查后,即可进行矢量数据入库。河南省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入库方式采用“整合完一批入库一批”的方式。

3.2数据库建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

1)对于县级数据接边中存在的大片重叠地块,在划定工作界的工程中,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行政界线,将重叠地块的面积计入其中的一个县区,在另一个县区统计面积时则不再计入。2)对于相邻县区接边处面积的空洞,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行政界线在相应的县区新增宗地,并在宗地_工作界层的属性表中对该宗土地的来源进行详细描述。县区间数据接边完成后,对数据库中的宗地_工作界层进行椭球面积维护,并分析该县区划定工作界前后总面积的变化。3)县级提交的数据成果中,有些以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命名的数据库文件组织形式,其行政代码并不在河南省现有的159个县区范围内,在数据入库过程中依然按照原开发区所属的县区行政代码进行数据追加入库。

4结束语

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项目是一项数据量大、技术要求严格、工作量繁重的系统工程。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程起点高、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工作难度大。在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通过精心组织,认真施工,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获取了大量的技术成果。本文对省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今后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世元.在全国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11(18):16-17.

[2]张书波,高云.科学构建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动态管理土地登记信息[J].国土资源,2013(1):28-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16-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侯树兵,李伟.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藉调查探讨[J].测绘工程,2014,23(5):46-50.

作者:耿艳辉 黄礼霞 葛俊涛 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地理信息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