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本文针对以往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师资力量、长远发展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发挥本校的优势,促进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一、合作办学概况
皖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2000年3月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目前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皖西学院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格林威治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英国获得研究经费和咨询服务收入最高的大学之一,也是教育部推荐出国留学大学之一,学校现有400多个专业课程,在校生规模30000余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再者,它不仅具有英国资历较老大学的容颜和味道,同时又具备现代大学的格调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已被公认为在英国大学中应用性专业建设处于带头作用的高校,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格林威治大学已先后与安徽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开封大学等多所高校成功开展过合作办学。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主动探讨人才的培养问题,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同时,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然而,从过往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暴漏出一些问题:首先,合作制度不完备,合作办学的方式和内容单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派遣和引入,导致联合办学点外教和学生数量少,达不到合作办学开展目标等窘境。其次,合作办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合作办学学生在国外高校学习时,即要学习当地语言,又要学习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阻碍了学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中学习的能动性;再次,师资力量明显短缺,在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2+2”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高校从合作办学条件和培养需求等方面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师资源,导致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缩水。最后,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制度尚未建立,对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认识不足及缺少预防措施,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主要出于短期利益的需要,不能真正为合作培养的人才、高校以及办学模式的长期稳定发展完善制度体系。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中外合作培养“复合工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能力全过程培养。以该专业内涵为基础,综合皖西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英方格林威治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模式以及各种教学和实践内容与环节,以培养具有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复合工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宗旨,通过双双共同商讨确定教学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彰显特色,完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工程能力全过程培养。(2)鼓励教师参与中外合作培养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讨。借鉴格林威治大学课程建设的优势,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外合作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对教学管理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体系等方面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中外合作培养的教学资源进行研讨,以适应中外合作培养模式的新特性,并制定相应政策给予支持。
(二)建立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学生必须在大一年级完成学术英语达标教育、规范教育,破除语言障碍,为未来参加各级别的学术科研活动搭建沟通桥梁,教学活动中突出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学术标准和创新意识训练,同时规范学术行为、学术思维,还包括规范写作能力、学术交流等,启发学生产生创新求变的意识。中外教育单位相互配合拟定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中的各子教学任务必须采用菜单模式,各子菜单模式务必与最终达到的学术标准和获得的技能相呼应,学生只要遵照菜单模式进行学习,就可以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风格和学术能力要求,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并获取对应的基本技能。当学生步入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学习时,语言学习不再作为重点要求,学术思想则更为突出,其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批评性和创新意识。
(三)建立适合中外合作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教育教学名师
专业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高层次的教学名师为高质量的学生培养提供了保障。通过借助中外合作培养模式途径,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应以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师,提供更多教师赴国外合作高校进行访问和学习,努力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突出、规模结构合理的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国际眼界的国外及科研学术活动经历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促使教师队伍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来完成双语授课或全英文授课,扩大学校国际映射力和竞争力。[3]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合作高校的外籍教师,或尝试合作高校老师利用网络实施远端教学活动;其次,在确保教学水平的前提下,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达到合作培养专业的外籍教师比例。再者,还可以多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做交流和访问,定期为教师和学生们举办讲座或开展学术会议等。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另外,还应在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中倡导“传帮互带”,从合作项目内部持续培养和挖掘优秀教学人才,做到项目实实在在帮助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四)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管理体制
所有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必将造成教育的趋利化,也会严重影响教育本性。要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首先务必改变对中外合作培养办学的根深的思想认识,消除借助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嚼头的想法,真正实现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根本目标,以借助国际化发展作为机遇来提高自身高校的教学水平,为后续自身学校的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夯实基础。中外双方高校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定一系列符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等有关规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办法、教研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等,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4]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确立管理人员服务新理念。“以学生为本”是近现代大学制定管理制度的基础,因此,必须为学生学习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促使有关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在互助互爱、彼此包容的良性气氛中,创建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在确定学生参与原则和程度基准上,最大化赋予学生管理权限,促使学习态度等学风建设问题的逐渐改善。
四、结语
皖西学院机械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探索出一些符合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何高质量的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同时,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为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高校的建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报告(2010-2015)[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2]孙智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45-147.
[3]马媛,徐永赞.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4):108-112.
作者:丁林 王洪新 单位:皖西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