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生源差别、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对后续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高职;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机械加工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设备质量管理与维护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1]。然而,由于该课程知识体系繁杂、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同时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进行探讨,供各位同仁参考。
1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可以说是本科院校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将本科科目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等内容进行删减压缩组合而成。这样的组合就导致了该门课程的内容繁杂抽象而连贯性不强,同时使学生不易掌握本门课程的重难点,学习时难度增大。
1.2课程覆盖面广,单个教师很难胜任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等内容,覆盖面广,即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材料专业方面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焊接、铸造、机床夹具、切削加工等相关知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特别高,任课教师很难各方面都精通。目前任课教师在任教本门课的过程中,往往重点讲解自己所精通的那一部分内容,而淡化自己所不擅长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1.3理论—实训相分开的模式教学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依然采用理论—实训相分开的教学模式,并且理论课和实训课由不同的教师任教,这将严重导致理论实践不能结合的现象。一方面理论课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涉及实训环节的时候不能及时带学生进行实训,另一方面实训课老师进行实训教学时无法使学生及时获得相关理论知识。这不仅使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大,也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1.4“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门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大多数老师依然采用传统、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得大量知识,但长期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会使学生很快对本门课程失去兴趣。据统计,学习本门课程的后期会有1/4~1/3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甚至导致不想、不愿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现象,进而导致本门课的教学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5未考虑生源的差别
为响应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等招生模式应运而生。统考、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不同招生模式生源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素质素养亦差别很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并未考虑到这一点。以机械制造基础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针对不同的生源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而是采用“一视同仁”的做法,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由于能力、基础差而无法完成本门课的正常学习。
1.6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多数高校一般采用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不同学校比例稍有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由于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等特点,很多学生会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所以40%的平时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处罚的“法宝”,然而过度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处罚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极度反感,进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期末成绩,往往会在期末考试前期狂学狂背知识点,这种狂学狂背又会导致“高分低能”现象。所以,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2.1针对高职生特点,开发新的教材
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立足于企业岗位需求,结合不同生源的特点,开发适合高职生特点的教材是上好本门课程的首要任务。课程内容设置必须立足于企业岗位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针对不同生源学生开发相应教材,内容设置要充分结合学生特点,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2.2建立模块化教学团队
建立《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化教学团队,不再采用单个任课教师完成一门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根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将本门课程分为工程材料及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焊接、铸造、机床夹具等多个模块。结合企业实践,针对每个模块可以浓缩成一个项目[2],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分别安排擅长该领域的专业教师任教,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长,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3理—虚—实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一体化课堂,采用理—虚—实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上好本门课程的重要途径。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将理论—虚拟仿真—实践结合在一起,同一模块由同一任课老师任教,理论与虚拟仿真结合,再融合在实践当中,用实践来验证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夹具设计、刀具等内容的时候,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乏味,不易理解,这时可以结合PRO-E、SolidWorks、UG等三维建模软件[3],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若有实物再进行实践验证,整个过程理—虚—实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比如,(1)重难点可以用微课的方式进行详细讲解;(2)设备、夹具等可采用实物教学法;(3)零件加工过程可采用现场加工或者仿真软件模拟的方法等等。另外可借助智慧职教、MOOC等资源平台,一方面可以将已有资源放入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运用平台上的资源展开教学,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APP进行实时沟通,互动答疑[5]。常言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得法”是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考验任课教师的关键时刻,任课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采用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学情调研,摸清不同生源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素质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而不是采用“一视同仁”的做法。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多在基础教学方面下功夫;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扩展相关内容。避免基础差的同学出现跟不上、听天书的现象。
2.6改革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机制是上好本门课程的重要保障。考核不应作为惩罚学生的“法宝”,而应成为鞭策学生努力学习的“教鞭”。结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个人认为可采用过程考核(60%)+期末综合设计(40%)的方式的进行。其中过程考核可分章节或者分阶段设置考核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配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小组及个人进行评价;期末综合设计可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旨在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合理运用能力。
3改革难点分析
3.1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很多高职院校重视学历而轻视实践经验,很多硕士、博士没有实践经验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大讲理论,而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而不能很好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在引进相关人才时一定要注重实践经验,对于已引进而没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增加相关老师的培训或企业实践经验。
3.2实训实践条件不足
很多学校实训实践条件不足,往往造成学生实训时间过短或者小组人数过多,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和理论教学环节相匹配,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所以,政府、学校一定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实训实践条件建设,为更好完成该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4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意识,更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指出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关改革策略,同时对改革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本门课程后续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屈科科,解军艳.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9):56.
[2]钟志贤,张烈平,任亚明.项目驱动教学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83-284.
[3]巩亚东,朱立达,史家顺,杨志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4-5.
[4]牛全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农机,2017,44(09):241.
[5]侯玉洁,杨炎川,刘森.高职院校职教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11(15):4-6.
作者:刘折 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