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青年医学教师温病学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年医学教师温病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青年医学教师温病学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的进步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改善青年医学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技能有待磨练的现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医、教、研相结合,使青年医学教师更加专业化并得到全面发展,可采用反思日记、实际讨论、学生反馈等反思方法做到每课一思,每日一思,每学期一思。

关键词:青年医学教师;温病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刘海英等[1]通过问卷,调查45岁以下的270名青年医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现状、影响教学能力提升因素及提升教学能力需求的自我认识等部分,同时结合教学管理者、督导专家深度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有20%~25%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磨炼。青年医学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由此可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教学能力提升,促进医教研结合,共同提升。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本校温病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8学时(主要为医案讨论),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温病学课程安排于大三下学期前9周,平均1周4节课,每节课2学时,在及时复习和预习下,可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提高阅读和研究古典医籍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作为青年医学教师,通过两轮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教学后,以教学设计为核心,采用反思日记、实际讨论、学生反馈等反思方法,形成教学后反思,具体从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与课程考核3个方面进行总结。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温病学属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对温病学概念、辨证方法、治疗等的总体论述,对各类温病的详细把握,以及温病学著作的选读等,在第一轮教学中笔者未深入思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案,仅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课后反思发现课程缺乏指导理念及恰当的教学方法。经过文献学习及集体备课,第二轮教学中笔者主要以“三位一体”[2]作为基本教学理念,即“看、练、做”三位,将学生和教学效果融为“一体”[3]。学生的学习具有阶段特征和具体特点,教师选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对学生学习要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反馈则是二者如何融合的重要参考,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关系。“一体”即要求“三位”应为教学效果这一核心内容服务[4]。(1)看:作为基本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知识框架,解释名词术语,指出概念差异。此部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知识框架法、导入问题法、情景模拟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①将温病的辨证方法罗列知识框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②以过去的知识为问题切入点,思考温病相关问题。③将教师病案讨论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应用在温病学教学中,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练:在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温病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医案讨论里,教学中既选取古代名家验案,也选取临床真实医案,以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症状体征特点,概括出证候表现,分析病机变化,并拟出治法和方药,这部分教学可让学生温故知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感悟中医临床魅力。古代名家验案主要选择《温病学派医案》作为参考书籍,此套丛书是将吴瑭《吴鞠通医案》及雷丰《时病论》中医案按照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顺序归类整理。(3)做:主要体现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在医案学习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医案还原和讨论,结合现代医疗流程,从接诊问诊到辨证用方,不仅考察学生基本知识,还融入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通识课程知识,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医疗现象融入到知识的学习和回顾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观察、沟通、思辨等综合能力。同时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利用雨课堂进行线上小测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与填空题,对记忆型知识点进行及时回顾。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3大部分。两轮教学实践中笔者教授内容主要为上篇总论部分及中篇各论部分内容,中篇其余内容及下篇均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上篇重点讨论温病学沿革、辨证方法及诊断要点等,学生以掌握相关概念及诊断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总论部分内容与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有交叉,在教学前笔者进行学情分析(利用雨课堂进行基础知识测试和学生自我评价)时发现,学生们普遍自认为对中医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故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适当将基础知识与温病学知识前后联系,突出重难点,如: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均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课程部分内容重合且有所深化,故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复习和回顾重合部分,教学内容以深化部分为重点,授课过程中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没有困难。但学生反馈具有主观性,考虑在后期教学研究中通过分析期末试卷各篇得分情况,或适当增加阶段考核,客观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判断是否完成各章节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目标的反思中,笔者深刻意识到两轮授课均缺乏情感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中医相关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是增加文化自信的途径,但内涵颇深,如在绪论部分,各个阶段温病的发展均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杰出医家的探索与奉献,并可结合“非典”“新冠”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温病学的深入探讨,故在后期教学中,笔者拟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促进教学情感目标的探索与实施。

3形成性评价与课程考核

笔者参与第一轮温病学教学形成性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包括条文背诵、课堂提问、思维导图和章节测试,共占课程考核的40%,其中条文背诵占比15%,课堂提问占比5%,思维导图和章节测试各占10%,①条文背诵是中医经典学习避无可避的学习方式,通过背诵经典条文,对于传承中医经典和理解经典内容有重要的作用。②课堂提问重在回顾知识和引入新知识,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方式,可促进学生系统性把握温病学各章节知识,且作为复习资料可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联系前后知识,建立知识框架。但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未接触过思维导图,错将课堂笔记作为思维导图,更有学生在网络上寻找相关内容,应付了事。笔者反思,在下一轮教学中一是在教学中更早地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方法,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合适的监督作用,使学生做,用心做,有收获地做。③章节测试主要使用雨课堂进行测试,题型多为选择和填空题,缺乏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题型,故反思在下一轮教学中应改进。且在第一轮温病学教学中缺乏多方位评价、开放式评价和发展性评价[5],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待加强。第二轮温病学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包括测验、思维导图和小组汇报。①测验将既往雨课堂形式改为纸质版测验,测验包括了条文记忆和知识理解。在过程中可发现每位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教师可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②思维导图采用纸质版,一章节一收取,同样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③小组汇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评价包括教师针对小组总体效果评价,也包括学生自评和组员依据各自承担内容多少和质量高低进行互评,此项形成性评价较前增加多方位评价,使教师的评价不再唯一,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在汇报准备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丰富了学习的形式,提高了学习兴趣。课程考核主要以形成性评价+终末考核(闭卷考试),经过反思笔者发现,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是可阶段性给予学生学习反馈,但形成性评价的分值和占比还有待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讨论,终末考核为传统考试方式,在题型设计方面还有待加强。

4小结

经过两轮温病学教学,笔者反思了教学成功之处,如:教学团队的建立,教学形式和形成性评价的改进,也反思了教学不足之处,以及评价的完善和教学方式的实施。但缺乏团队反思和教学机智等内容,在接下来的温病学教学中将重点总结教学机制,以每次集体备课为契机,及时进行团队反思,为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创新方面注意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补充和完善教学材料。此外,注意完成再教设计,及时记下教学得失,进行必要地归类与取舍,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增加青年医学教师教学经验,磨练教学技能,解决温病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注重临床思维的训练,促进医教研结合,使青年医学教师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海英,郭若杉,王艳萍.医学青年医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3):40-42

[2]苏中昊,叶进,孙祝美,等.“看、练、做”三位一体教学法在中医经典导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教育,2015,34(1):32-34

[3]解飞厚,刘旭.论“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及人性发展:兼与姜国钧先生商榷[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1-15

[4]韩鹤友,肖湘平,王运,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6):74-76

[5]李紫微,刘燕铭.浅谈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促进[J].新课程研究,2019(5):61-63

作者:梁心愿 马玉梅 黄刚 单位:新疆第二医学院 新疆医科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