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昆虫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整合并优化昆虫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通过以上方面的改革,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趣,提高非生物专业大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生物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昆虫文化;教学改革
昆虫起源于大约4.79亿年前的早奥陶世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进化,最终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类群,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祖先与自然界中的昆虫联系最为紧密,通过实践发现可利用的昆虫资源,从而为生产生活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直到1980年,才被美国学者Hogue正式提出并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新学科———文化昆虫学(culturalentomology)[1]。昆虫文化是很多农林类院校常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也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综合性教育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辨析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增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力。首先,课程目标不明确,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其次,课程内容不系统,教学方式单一。在申报选修课时把专业课删减一些,再增加部分与社会热门话题相关的知识点,拼凑构成一门公共选修课,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多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代替讲解,缺乏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最后,评价方式不科学,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无论学不学都可以轻松获得学分,助长了混学分的风气。同时,学生专业背景差别较大,在选课时缺乏兴趣和动力,将名字好听,内容简单,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作为首选。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都对公选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考验。针对上述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作者对《昆虫文化》这门公选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完善教学目标
将昆虫学与艺术、文学、哲学、民俗等多学科进行融合,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跨学科视野和艺术欣赏能力;最终建立以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主的通识教学目标。
2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调整
选修昆虫文化课程的学生大多为非生物类专业,对昆虫的了解几乎空白,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筛选和调整,降低专业知识的学习比例,增加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形成一套符合大部分选课学生需求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昆虫学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什么是昆虫及其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最新的昆虫分类系统、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昆虫兴盛的原因、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等。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昆虫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能够明确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能被称之为昆虫,消除部分学生对虫的恐惧心理。
2.2昆虫与艺术
通过美丽的犀金龟和锹甲艺术品了解雌雄异形;透过昆虫艺术创作者克里斯托弗马利的作品,欣赏昆虫独特的色彩与斑纹;通过梵高的帝王蛾画作了解天蚕蛾科的特征以及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介绍蝉、蟋蟀、螽斯、金钟等鸣虫,了解我国深厚的鸣虫文化。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了解昆虫多变的外形、体色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对昆虫产生兴趣,发现昆虫的奇妙之处。
2.3昆虫与文学
从昆虫的学名源于拉丁语或希腊语入手,拓展讲解为何拉丁语被称为死了的语言;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昆虫意象,如《卫风•硕人》中用昆虫的外形来形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有朱熹的《诗集传》中:“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而作声,一生九十九子。”以螽斯来形容多子的意蕴;通过了解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金蝉脱壳、飞蛾扑火、朝生暮死等一个个典故,学习不同昆虫的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态学知识。
2.4昆虫与哲学
通过对原料昆虫、科研昆虫及鳞翅目昆虫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昆虫于人类而言,并不能简单以“益虫”和“害虫”来区分,需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例如,有些蚜虫危害植物,造成巨大损失,但五倍子蚜形成的虫瘿是重要的药材;还有果蝇可以造成酿酒的发酵麦芽变质,但是它却是重要的科研昆虫;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昆虫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深入思考、辩证地看问题。
2.5昆虫与民俗
从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入手,例如,与中国历史悠久的种桑养蚕息息相关的“嫘祖”的神话传说;澳大利亚从我国引进中华蜣螂处理草原上的牛粪,此外蜣螂还被古埃及人称为“圣甲虫”,象征着生命不朽和强健有力,并被作为辟邪的护身符,在埃及随处可见它的图腾和饰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昆虫已经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3优化教学方式
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过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昆虫;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注重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采用课堂分组做专题的方式,让每组同学挑选某一感兴趣的专题或是寻找昆虫与自己专业的结合点,在课下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分组讲解,组与组之间提问讨论回答,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所学的知识也在讲解讨论中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昆虫同自身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了相关的科普公众号,用来回答同学们的疑问。
4多元化考核评价
公选课由于选课人数较多,专业背景差别较大,如不严抓考勤,混学分和跟风逃课的情况就会愈演愈烈。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出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课中提问互动或是课中作业的考勤方式。课中提问是指在教学时,讲到某一曾经讲过的知识点,随机点一位同学来回答,一方面可以考察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回答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中作业则是根据教学环节随机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贴合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简短的书写后上交,以此加强考勤管理。如“飞蛾为什么扑火?”“夏天买的水果放置久了会有一种小虫在水果附近飞来飞去,这是什么虫呢?”“有哪些仪器设备是利用昆虫的特点设计的?”“还有哪些昆虫可以开发为食用昆虫”等等。这些灵活的问题,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上交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通过这种考勤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考核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侧重考核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等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湘祁,魏书敏,夏丹凤.高校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116-118.
[2]别敦荣,齐恬雨.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8,1:4-12.
作者:钱昱含 王戌勃 和秋菊 李巧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