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包含着社会和企业必须的系统化管理知识,是经管类人才必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适应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培养具有创新力和实践力的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和国内外研究资料,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问题、革新策略等展开了详尽的探讨,力图加快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步伐,培养更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课程探索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1.1观念陈旧
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的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很容易存在“时差”,高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革新很难跟上社会对人才日新月异的需求情况,且高校自身的评价体系也有不足之处,以学校综合排名论英雄的情况仍然是择校的主流,导致市场和高校自身都重名次,轻实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高校学生不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系统,难以适应多变的人才需求。
1.2体系僵化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仍然大同小异,人力资源教学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根本性的内容革新,仍然沿袭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很难真正展开创新项目的实践练习,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僵化的体系导致教学不完善,对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1.3教学方式单一
进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教学方式却并未与时俱进。大部分教师仍然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采用单一、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这是因为很多青年教师也面临职称、科研压力,很难对教学工作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教师只求完成学习任务,难以自主对教学活动展开创新性的设计。教学仿佛严格按照程式进行,师生之间也很难产生有效交流。
2人力资源管理学中创新能力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学中,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综合性的,从不同的角度,内涵也会有不同的特征。当前国内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专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与生产体系重新组合,以适应丰富多变的生产情况,确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时刻保持利润的最大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包含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要素,通过对这些综合要素的考察,能够评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从诸多的理论中,我们也许能够一窥创新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内涵: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包括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创新人格意味着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创新思维指的是能够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断进行再思考和再创造,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指导学生展开创新性行动的中心思想。创新技能建立在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之上,是具象化的行动,主要包含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多元整合能力.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德才兼备,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在教育部精神指导下,高校紧跟发展步伐,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逐渐提高,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育影响下,师生都缺乏对人力资源创新性内容的有效学习方法,对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还未能吃透,课程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基于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要从多个角度发掘。人力资源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强操作性课程,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指示,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教育活动将成为人才日常生活学习得以进一步完善、提升的重要动力。要让学生自主自发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创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让学生能够“以万变应万变”,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
4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探索
4.1提升教师素养,全面改进教学理念系统
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学系统,让教师全面提升素养。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疑问和质疑,让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需要树立长久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思想观念,着重培养人力资源课程中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即使脱离了课堂也能够运用创新性的思维模式面对和解决问题。现代人力资源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而非一言堂的教育者。教师应当设置全面、多元的课程教育模式,在教学的内容设计、实施、调控、评价等方面,尽量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对学生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方针和评价模式,并全面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个性,圈定个体差异,分别给学生进行教学的引导、分解、任务等,切实让学生得到发展。
4.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课堂
科学的人力资源教学有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相匹配。当前常见、高效的教学法包括但不限于案例教学、归纳教学、模拟教学等。案例教学指的是结合教材上典型的理论知识,展开一定的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深化理解课程内容,经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学、教师的讨论,总结出问题的发展和解决规律,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创新思维。归纳教学指的是在进行了基础课程讲解后,结合多个章节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整理归纳,找出知识点背后的联系,或把知识点分门别类,再展开深入的探索研究,提升学生逻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模拟教学法指的是模拟社会和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熟悉并掌握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考核、培训、薪酬等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所学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可以轮流扮演情境中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感受不同角色面临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实际课堂上,教学方法是综合运用的,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4.3倡导实践创新教育,培养人力资源多方合作
人力资源课程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新课改要求创造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实践创新教育,关注并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行为,并最大化利用资源,多方合作,让学生处在积极创新的氛围中。首先,教师要结合“创意教育”“创业创新管理”等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与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吸收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吸取前人的经验以更快地应对今后的突发状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了解市场环境,时刻更新教学系统,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内容,必要时可以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专家等内外部资源合作,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性地培养创新人才,或可制定专门性的领域全方位合作,让学生能够树立专业意识,对学习人力资源知识有更实际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为学生开设现实性的专题研究学习内容,根据外部问题,让学生展开专题调研,组成小组群策群力,找出解决对策,以此充实自己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
4.4参考现代评审制度,优化人才评价模式
与传统评审制度相比,现代的评审制度更能科学地反映出人才的真实水平。传统评审制度注重卷面成绩,考题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能在框架内作答。且卷面成绩以理论为主,对学生的考查缺乏实践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当实行期末评价与过程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课业完成情况、实践考察情况等,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力求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教师还应当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如人力资源相关的“劳动经济学”“劳动法”“现代企业管理”“管理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的点和面、深度和广度。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对学生的束缚会大大缩小,也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力。
4.5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科学研究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开展个体性的实验教学,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差异化练习,是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课程理解的重要步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当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不断为学生提出新问题,引出学生的新观点,据此师生合作找出新方法。在新的培养视域下,做到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重。
参考文献
[1]吴怀宇,程光文,丁宇,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34-336.
[2]唐爱民.成人教育及其邻近范畴的逻辑关系摭论[J].教育研究,2017(10):77-82.
作者:李宇翔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