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温病学教学改革中问题设计初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温病学教学改革中问题设计初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温病学教学改革中问题设计初探

摘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围绕问题设计,从问题设计的关键点和作用两方面进行论述,并以温病学教学病案为例,进行问题设计示例,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运用于温病学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问题设计;温病学

问题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以问题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理解知识等大有裨益[2,3]。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培养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组探讨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运用到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的教学中,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掌握发现和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中医悟性打下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下面就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学教学改革之“问题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问题设计的关键点

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是整个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学教学改革研究的主线。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温病原著,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资料,理解问题,讨论问题,辨析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中,问题的设计尤其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有4点:①问题要恰到好处;②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吻合学生兴趣点;③问题能有效推进课堂,接续教学进程;④该问题还能继续深入拓展发散出其他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卫分证的治法时,叶天士《温热论》认为“在卫汗之可也”,而吴鞠通《温病条辨》则言“温病忌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老师就可针对这两句原文抛出提问:①究竟卫分能不能汗;②叶天士和吴鞠通的说法是否真的矛盾。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并且可以使问题定向到卫分证到底该如何治疗上,有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同时,上述问题解决后,该问题还可继续拓展,即所谓“发展”问题。比如上述卫分证究竟能不能汗的问题,可进一步拓展为“温病初起卫分证是不是只能辛凉解表”“能不能使用辛温之品”等。

2问题设计的作用

从上面举例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质量,关乎问题教学法的成败。具体而言,问题设计具有以下作用:①可以自然地引出教师课堂需要讲的知识点;②可以启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教师上课提到的某个问题,学生课后可以就该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学习;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变被动填鸭式学习为主动思考,实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学生更有体会和收获,即参与了、思考了、体会了、收获了,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问题设计示例

下面以风温蒲辅周经典案为例,对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病案讲解过程进行展示。(1)第一步:给出病案、四诊情况,由学生进行分析。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天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素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问题设计。问题1:本案属于哪种温病,诊断依据是什么(备注:通过病案,学生可以感受到风温是什么样的,并领会风温的诊断依据);问题2:本案辨证是什么证型,辨证依据是什么(备注:通过练习,学生可进一步理解卫气营血辨证,以及各阶段分别的辨证要点);问题3:本案的治则和处方分别是什么(备注:通过练习,学生可形成完整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临床思维)。(2)第二步:揭晓原案的治疗。(本案)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3g,苇根15g,竹叶6g,葱白三寸。共进2剂。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5g,桑皮3g,黄芩2.5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再服1剂。微汗续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两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处方:冬瓜仁12g,杏仁6g,苡仁12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服2剂而诸证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问题设计。问题1:患儿高热,为何不用白虎汤退热,或者用柴胡剂退热(备注:通过学习,学生可体会到不能陷入一见发热就想到退热的观点中,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且温病学家吴又可说过:但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问题2:患儿为腺病毒肺炎,为何不用肺炎常用方麻杏石甘汤(备注:通过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不能拘泥于病本身,关键还在于证);问题3:本案治疗用的是桑菊饮,为何不用银翘散(备注:通过学习,学生可体会银翘散和桑菊饮的区别)。(3)第三步:交代本医案的来源。本案为蒲辅周医案。问题设计:请问有同学知道蒲辅周先生吗?在此基础上,简介近代中医名家蒲辅周先生。并推荐学生可课外阅读《蒲辅周医案》(备注:通过简介,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近代中医名家,从情感上对名家有钦佩敬仰之情,进一步坚定学习好中医的信念)。(4)第四步:课后启发讨论。问题设计:您觉得本案对您有何启发。可引导学生临床关注以下内容:①关注患者的年龄,幼儿是特殊群体,注意用药轻灵;②注意卫气营血的阶段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③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不是空话,是可以这样落到实处的。按:通过本案的学习,教会学生熟悉学习名家医案的方法,便于今后自己独立阅读医案,领会医案,如何发现医案中有价值的学习点,学会如何思考,以及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怎么看待处理,三因制宜等。(5)第五步:老师小结。此病为风温,证属风温犯肺,西医诊断为腺病毒肺炎。叶天士谓“风温上受,首先犯肺”,故以桑菊饮轻清辛凉之剂,宣肺以散上受之风,透卫以清在表之热。两剂即得微汗,再剂即身热已退。慎勿见其为腺病毒肺炎,初起即投以苦寒重剂,药过病所,失去轻清透达之机,则反伤阳气,易使轻者重,重者危。本案既体现了叶天士所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也体现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思想。

4结语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学教学改革研究是以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为线索,在改革实践过程中,首先要选定温病学中适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其次要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实施,进行教学实践。要做好本项改革,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本研究组将继续深入探讨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讲授逐步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改革,“以问启思”,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学会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平,孙立力,胡雪原,等.问题教学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62-363.

[2]孙兆芬,郭建华.问题教学法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以“平均变化率”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18):29-31.

[3]冯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念的“问题教学”新探[J].教学研究,2017,40(4):58-62.

作者:郑秀丽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