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温病学教学改革中问题设计初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围绕问题设计,从问题设计的关键点和作用两方面进行论述,并以温病学教学病案为例,进行问题设计示例,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运用于温病学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问题设计;温病学
问题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以问题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理解知识等大有裨益[2,3]。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培养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组探讨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运用到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的教学中,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掌握发现和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中医悟性打下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下面就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学教学改革之“问题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问题设计的关键点
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是整个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学教学改革研究的主线。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温病原著,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资料,理解问题,讨论问题,辨析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中,问题的设计尤其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有4点:①问题要恰到好处;②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吻合学生兴趣点;③问题能有效推进课堂,接续教学进程;④该问题还能继续深入拓展发散出其他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卫分证的治法时,叶天士《温热论》认为“在卫汗之可也”,而吴鞠通《温病条辨》则言“温病忌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老师就可针对这两句原文抛出提问:①究竟卫分能不能汗;②叶天士和吴鞠通的说法是否真的矛盾。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并且可以使问题定向到卫分证到底该如何治疗上,有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同时,上述问题解决后,该问题还可继续拓展,即所谓“发展”问题。比如上述卫分证究竟能不能汗的问题,可进一步拓展为“温病初起卫分证是不是只能辛凉解表”“能不能使用辛温之品”等。
2问题设计的作用
从上面举例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质量,关乎问题教学法的成败。具体而言,问题设计具有以下作用:①可以自然地引出教师课堂需要讲的知识点;②可以启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教师上课提到的某个问题,学生课后可以就该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学习;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变被动填鸭式学习为主动思考,实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学生更有体会和收获,即参与了、思考了、体会了、收获了,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问题设计示例
下面以风温蒲辅周经典案为例,对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病案讲解过程进行展示。(1)第一步:给出病案、四诊情况,由学生进行分析。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天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素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问题设计。问题1:本案属于哪种温病,诊断依据是什么(备注:通过病案,学生可以感受到风温是什么样的,并领会风温的诊断依据);问题2:本案辨证是什么证型,辨证依据是什么(备注:通过练习,学生可进一步理解卫气营血辨证,以及各阶段分别的辨证要点);问题3:本案的治则和处方分别是什么(备注:通过练习,学生可形成完整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临床思维)。(2)第二步:揭晓原案的治疗。(本案)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3g,苇根15g,竹叶6g,葱白三寸。共进2剂。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5g,桑皮3g,黄芩2.5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再服1剂。微汗续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两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处方:冬瓜仁12g,杏仁6g,苡仁12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服2剂而诸证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问题设计。问题1:患儿高热,为何不用白虎汤退热,或者用柴胡剂退热(备注:通过学习,学生可体会到不能陷入一见发热就想到退热的观点中,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且温病学家吴又可说过:但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问题2:患儿为腺病毒肺炎,为何不用肺炎常用方麻杏石甘汤(备注:通过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不能拘泥于病本身,关键还在于证);问题3:本案治疗用的是桑菊饮,为何不用银翘散(备注:通过学习,学生可体会银翘散和桑菊饮的区别)。(3)第三步:交代本医案的来源。本案为蒲辅周医案。问题设计:请问有同学知道蒲辅周先生吗?在此基础上,简介近代中医名家蒲辅周先生。并推荐学生可课外阅读《蒲辅周医案》(备注:通过简介,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近代中医名家,从情感上对名家有钦佩敬仰之情,进一步坚定学习好中医的信念)。(4)第四步:课后启发讨论。问题设计:您觉得本案对您有何启发。可引导学生临床关注以下内容:①关注患者的年龄,幼儿是特殊群体,注意用药轻灵;②注意卫气营血的阶段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③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不是空话,是可以这样落到实处的。按:通过本案的学习,教会学生熟悉学习名家医案的方法,便于今后自己独立阅读医案,领会医案,如何发现医案中有价值的学习点,学会如何思考,以及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怎么看待处理,三因制宜等。(5)第五步:老师小结。此病为风温,证属风温犯肺,西医诊断为腺病毒肺炎。叶天士谓“风温上受,首先犯肺”,故以桑菊饮轻清辛凉之剂,宣肺以散上受之风,透卫以清在表之热。两剂即得微汗,再剂即身热已退。慎勿见其为腺病毒肺炎,初起即投以苦寒重剂,药过病所,失去轻清透达之机,则反伤阳气,易使轻者重,重者危。本案既体现了叶天士所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也体现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思想。
4结语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温病学教学改革研究是以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为线索,在改革实践过程中,首先要选定温病学中适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其次要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实施,进行教学实践。要做好本项改革,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本研究组将继续深入探讨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讲授逐步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改革,“以问启思”,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学会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平,孙立力,胡雪原,等.问题教学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62-363.
[2]孙兆芬,郭建华.问题教学法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以“平均变化率”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18):29-31.
[3]冯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念的“问题教学”新探[J].教学研究,2017,40(4):58-62.
作者:郑秀丽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