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创新学生职业认知平台,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专业内涵,明确学习目标,探索职业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认知;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1前言
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离不开高素质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往往局限于“闭关教技能”的单一思路,特色不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开发出一批项目化课程及教材,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进行改革。即便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新式的教学改革,也仅是侧重从学校、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没有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拓展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就必须改变教师在教室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生“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变革学习的方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来职业院校之前,缺乏职业启蒙教育,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面向哪个或哪些职业不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迷茫状态,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认知活动、了解专业内涵及专业目标,对于明确专业的整体学习方向,确立学习子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重要意义。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风自然就会有所好转,就可以从学生这一侧推动职教变革。
2.1让学生认知职业
根据职业的内涵,从岗位、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入手,通过设计学生工作过程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收集、研究一大批人类职业研究的成果,自己行动起来开展职业认知活动,创新构建学生职业认知平台,变学生被动职业认知为学生主动探索职业认知,让学生主动研究职业标准及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工作过程知识竞赛以巧妙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自己专业的岗位、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了解专业课程的构建路径,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最后以规范的Word文档和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进行演讲和答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竞赛的职业认知活动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杀手锏,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效果显著。
2.2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内容、方法、条件与保障等的描述和设计,是师生共同行动的依据和纲领。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使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行动的“指南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3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课程标准
学生熟悉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便有了学习的方向,但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沿着该方向每前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让学生熟悉课程标准,不是简单地一个一个介绍,而是将所有的课程标准连同人才培养方案一起进行认知训练,学生一旦对每个课程标准都熟悉了,则他们每前进一步的信心和愿望就很容易树立。
3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焕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之后,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学习什么内容,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打造个性化的学习路线。
3.1基本思路
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正以指数形态加速更替,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在庞大的知识海洋里,每个人学习的时间显得越来越少,如何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限的大脑存储空间来接收无穷无尽的信息和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认知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认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革新,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或是教学方法等都应随之发生改变。思考如何同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变化同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是职业教育的职责与使命。
3.2教学内容重构
3.2.1构建“技能+技术+素质”多维度课程体系国家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把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通过课堂的教学实施来落实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精准对接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加强专业、课程与企业转型的融合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始终立足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沿。联合行业内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根据专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专业融合的技能,卓越的学习和动手技能”新要求,对专业群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根据“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原则,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体系,构建以专业群共享基础课程为支撑,以各专业依据不同培养目标精细化专业核心能力制定的技术、技能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导向的“技能+技术+素质”多维度课程体系。3.2.2开发综合素质拓展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说课堂是学生智慧发展的第一空间,那么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第二和第三空间,“三维空间”相互支撑,形成学生智慧发展的实体环境。由于第一课堂课时有限,知识的整合、拓展、体验需通过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由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育方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竞赛、核心素养提升读书竞赛等各种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向学生精准供给《Triz创新方法》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结合企业技术项目与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开发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构建实现通识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平台,扩大学生跨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身心素质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3教学模式重组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自身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即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只关注教师是否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讲授完教材里的内容。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及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使高职教学必须更有效关注个体,只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充足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调动学生、激活课堂,废除注入式的“满堂灌”,推行研究性、互动式学习。通过提供在线开放式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课程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云端课堂,推倒传统课堂教学的“围墙”,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让学生“多学”,老师“少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善于启发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学习活动的空间权、学生提问的权利、学生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而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智慧和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4教学改革成效
随着“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针对智能制造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工艺多样、专业技术呈现复杂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及全能型技术技能人才难以培养的现实情况,通过整合校企资源,持续性的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认知规律的教学改革,学生更快地认识了专业、了解了专业,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好;将职业标准融入第一、第二课堂,并采用“开放式”课堂、“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效。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试点”,以企业或校内具体项目为载体,由各组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通过项目导师制推动“试点”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升。2017年,在综合了众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国家级一类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分获“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安装与调试”“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2个赛项的一等奖。该赛项主要考核选手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涵盖了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制造工业网络架构技术、可视化系统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技术、智能制造系统仿真技术等诸多现代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要是没有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认知规律的教学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如此多的技术并能灵活应用。
5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通过嵌入综合素质拓展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共享资源,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职业道路个性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2]徐涌金,郑磊.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5-109.
[3]李青云.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2):149-150.
作者:苏茜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