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思政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1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改革迎来了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生源更加多样化。育人先育德,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把思政教育的理念有机地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这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创新教学方式,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和审美情操的教育熏陶,使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风土人情、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审美品位、文化建构等精神内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气质形成,伴随着其心灵成长历程。同时,“大学语文”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诚实守信、乐观豁达、积极进取,提升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尽管如此,不少高职院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职业院校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的同时,往往忽视“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忽视“大学语文”底蕴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养成的作用。事实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这与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同样重要。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没有深入领略“大学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长此以往,其综合素质将严重缺失。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本身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其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价值、理想信念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教师只有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从而有效激发其自豪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不断涵养自己的气质修养,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培育健康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大学语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要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开足课时,鼓励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好示范作用。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把思政教育自觉地融入日常生活及教学全过程,自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缘起、生发和传播进程,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上同时发力,充分发挥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把隐性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行为示范,发挥好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言传不如身教”。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更要熟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能够用最恰当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想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个人的人格魅力与课程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史料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诚实守信、爱国敬业的精神品质与内涵,看到一代代优秀杰出人物的精神成长,增加认同感;联系专业实际,开展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行为,涵养气质,锤炼良好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品行正的教师;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开展主题化教学,融合相关思政内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自己的深切领悟和践行体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身边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故事。如引导学生辩证理解《老子》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将《晏子论“和”与“同”》中传达的“和”的精神,与当下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领悟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原则,等等。教师以此帮助学生们形成明辨是非、崇尚真善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有为、勤俭廉政等品质,为学生步入社会后保持良好的职业情操和高尚的行为品格奠定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际,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具有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和涵养气质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文学以及应用文写作等内容,教师需要精心选取代表性较强的篇目,深入挖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元素,联系当下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意蕴与传统文化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如《三字经》的“历史”部分,教师可从中分析历代兴衰、王朝更替、是非善恶的道理,让学生从历史掌故中习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及经验,实现鉴古知今。在赏析杜甫、韩愈、李商隐等的诗作时,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注重文本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厚重河南,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这些优秀诗人及其作品所折射出的智慧与情怀,能够丰富学生学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美的热情。同时,教师要提升综合配置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搜索与探讨具有思政教育内涵的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勇于进行个性化表达,在提升学生鉴赏和分析解读能力的同时,升华其精神文化境界。
(四)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健康、丰富的课程实践活动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学生形成优良品质、高尚人格、高雅志趣至关重要。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语文教学,都不能仅限于字、词、句等内容的讲解,教师一定要创造环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美妙,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关门授课,要与学校的非遗社团、汉服社团、演讲与口才社团等文化类学生社团组织合作,结合传统节日习俗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内涵与价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构筑书香校园文化,提升校园软实力,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坚持课程思政的观点与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进而为培养更多具有大学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和实用性,开创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涵养学生性情,使其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能够有坚定的信念去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身先示范、转变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实际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王晓燕 李光远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