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社区管理服务专业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重视理论教学、专业设置不科学等现象。提高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水平,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搭建信息资源平台,优化师资团队,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目标;现状;措施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背景

(一)人才供求状况分析

1.人才需求状况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工作形式。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承担起了社会稳定、社会整合及社会服务等功能,社区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势在必行。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就有2~2.5名社会工作者,其中美国的注册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2‰,日本占总人口的5‰,加拿大占总人口的2.2‰[1]。社会工作者在这些国家的地位都很高,被誉为“社会医疗师”。按照这个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260~325万人。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社区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但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的学习[1]。

2.人才供给状况我国社区专业人员的培养起步较晚。198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增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并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期间,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也都相继开设了此专业。1993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首个系级专业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有20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每年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1],但从数量上讲,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加之现有的在岗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专业技能普遍缺乏,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现状

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面对日益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广阔的市场前景,该专业的发展十分迅速。随着专业的高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目前,一些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在教学计划中,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有些院校甚至直接将实践教学简化。这种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导致培养出一批只会教条理解理论而无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2.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应该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2],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有从业经历的专家型教师。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师,多是在高校从事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缺乏有相关从业经历的行业专家型教师。行业专家型教师的短缺不仅无法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掌握实用技能,也不利于学生进行实习。由于教师缺乏相关从业经历和实践技能,因此只能闭门造车,这样不但无法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实习过程也往往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也无法与实习社区进行有效互动,不利于校社合作的开展。

4.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式单一,内容呆板,不仅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建设目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岗位主要有:政府机构及下属职能部门、街道或城镇等机构社区信息、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管理工作岗位;某个行业或产业的社会调查师。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高专“五对接”的要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建设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社区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掌握社区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具备社区事务综合管理、服务提供、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能力,能够胜任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及各类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3]。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改革措施

(一)深化校社合作,积极推进校社对接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学校与社区“双主体”运行机制;引进社区资源,实施满足高端技能型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情境、校社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和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会、模拟招聘、就业指导等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社区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2.改革课程体系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要求与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对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及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

与省内中职院校合作,探索中、高级职业学校社区管理与服务等对口专业直接对接的有效途径。指导中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中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得到延续与衔接,保障中职社区类学生继续学习的系统性和知识内容、技能要求的衔接。明确中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升本专业课程培训,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提供条件,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多家品牌社区合作,营造具有职场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开拓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将实训课堂搬到真实的社区中,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加强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建立健全校社合作协同管理的实习实训制度。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教学一体化的模式。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搭建人才评价与就业跟踪管理开发平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适应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搭建校社互动网络课堂,实现校社联合教学。

(五)优化师资团队,提升团队素质

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行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任职、双向交流、双向培养的机制。聘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管理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社区管理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到社区参加工作实践,参与社区的实际工作。学校与社区共建名师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技术服务和课题开发。

(六)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质量、就业质量、专业技能及社会活动质量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加强与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及家长的信息沟通,虚心听取第三方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学”的教学评价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彦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4).

[2]李华.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学理论,2012(34).

[5]卢子敏.基于职业能力构建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

作者:冯可可 单位:山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