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专本科衔接教学改革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专本科衔接教学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专本科衔接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适应互联网、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与创新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建设。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中本衔接;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中本衔接指的是近几年来各地普遍实行的本科学校对口招收中专生直接读本科的办学模式。中本衔接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中本衔接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广西2013年正式启动本科学校对口招收中专生,迄今为止已招收三届。从这三届的教育培养现状看,中本衔接发展很快,成绩也很突出,但实际问题很多,课程衔接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具体问题。就“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突出问题是: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岗位需求衔接问题,教学内容中专本科分层提升、有机统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教学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影响到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笔者拟结合梧州财经学校和梧州学院财会类专业中专本科衔接的实际情况,联系笔者本人教学实际,就中专本科衔接背景下中专阶段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探索。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使用基础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1]87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指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融合发展,表现为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发展与创新。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建设,对于当前深化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培养质量,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目前无论是电算化软件还是电算化教学都适应不了企业和时代的要求。

(一)电算化软件发展滞后

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大融合特征越来越明显。新的时代特征要求各行各业的财会业务越来越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我国电算化软件发展起步较晚,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算化软件发展要求。一是企业财会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人才、资金等原因,财会业务还没有完全实现数据化、网络化、电算化,甚至没有采用电算化软件,有的电算化水平还停留在模拟手工记账的初始阶段,更遑论智能化。二是电算化软件兼容性不足和系统复杂性过度,操作难度较大。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会计软件有很多,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达200多种”[1]88,比较普遍的是用友和金蝶软件。目前国内市场的会计软件虽然种类多,但功能大同小异,大多缺乏关键性的管理功能,操作系统兼容性不足,从不同软件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由于缺乏兼容性,无论是操作界面还是路径抑或是会计账务处理均存在较大差异。安装电算化软件,需要匹配相应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甚至是相应的计算机型号。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要求相应的电算化软件跟着升级。另外安装和维护电算化系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无论是企业还是教学机构都需要不断投资并改善。三是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隐患多。计算机系统经常受硬件设备或者是网络黑客的影响,出现死机或者其他故障。在电算化系统操作过程中,计算机是必备的硬件设备。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互联网的普及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也带来企业财务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四是电算化人才紧缺。我国电算化事业发展起步晚于世界发达国家,精通计算机电脑、网络、财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能够不断研发升级并完全掌握电算化软件的高级人才少之又少。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电算化操作大部分只是取代手工入账这一块,在软件管理、信息共享及其综合运用及分析管理方面使用较少。广西会计电算化发展起步晚于全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管理缺位,专业人才缺乏,会计软件不完善。[2]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快速发展迫在眉睫。

(二)电算化教学滞后

电算化事业发展需要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自1979年起已有36年的发展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发展缓慢,特别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与电算化教学课程的融合发展进展缓慢,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与专业师资短缺。基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多样性和高校这方面专业教师不足等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和地方用人单位对电算化师资的培养,普遍根据使用单位对电算化软件的需要组织短期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餐式”培训后立即上岗。二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比较零乱。目前,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五花八门,多是开发商为了某项产品开发使用而配套的系列教材教具,不具有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专业教材,甚至出现中专生、高专生、本科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三是电算化教学知识片面,普遍采用的是对某一个电算化软件进行理论授课和上机操作,无法兼顾不同软件。四是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单调,满足不了培养复合人才的需要,电算化类专业授课课程内容需要融合财会类、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但目前的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或限于某一类别技术,或某个类别机械拼凑,缺少多学科知识融合、多行业技术整合。五是中专、高专、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衔接缺乏科学性,人才培养规格、层次模糊,不同规格、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较多。

二、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

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4]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系列重要精神,提高职业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是关键,就中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而言,关键是改革和创新课程知识模块和技术技能模块。

(一)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模块,

实现会计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与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知识一体化融合当前中专电算化课程系列教材普遍采用金蝶或者用友软件为蓝本展开电算化知识授课,其中60%内容授课为金蝶或用友系统操作知识。电算化课程内容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电算化简介,占10%;第二部分是某款电算化软件的操作知识,占60%;第三部分是办公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运用,占30%。这种课程知识模块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做账的过程,随着经济、科技及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这种课程知识模块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模拟手工记账的初步探索阶段、与其他业务相结合的推广发展阶段、引入会计专业分析的渗透融合阶段、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目前,会计电算化正向管理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发展,会计工作无论是核算还是监督,甚至是所有流程都能够全智能一体化轻轻松松完成。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创新会计电算化知识模块。可考虑增加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篇,弥补单一软件知识的不足,同时将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块中的第三部分内容办公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运用放到实践教学大模块中去。调整后的知识模块可分以下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内涵、特点及发展等基本知识,占15%;第二模块为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电算化软件内涵、特点、功能及发展等基本知识,占25%;第三模块为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的基本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的方法及技巧,占60%。这样的知识板块较好地体现了会计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与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知识一体化融合,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在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本质,还为中专毕业后升入本科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软件使用一体化

1.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技能虚拟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它涵盖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教学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多种技术,通过三维实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并参与环境互动的高科技技术仿真系统,类似于年轻人喜欢玩的网络游戏。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创造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全过程,甚至是公司运营过程的情景模式,设立相关关卡,学生犹如在游戏中,不断升级闯关,通过闯关升级学习掌握更高层次的电算化软件及操作流程知识及技能技巧,或者是学习掌握更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这种教学将娱乐与教育结合,寓技术技能教育于娱乐之中,为学生创造快乐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游戏和虚拟仿真情景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体验电算化软件的实际操作,符合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2.规范整合电算化软件技术教学,

提高学生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学科融合是当前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反映在会计电算化行业的突出表现是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度融合。适应这一时代和行业特点,必须教育培养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据此,中专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必须整合电算化软件技术,规范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整体统一。不仅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而且不同的电算化软件、不同的电脑软硬件配置、不同的网络设施,均有不同的具体功能和实际操作技术技能要求,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的专业会计电算师,最低要求是比较熟练掌握市场最常见最通用的几款电算化软件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并能较熟练地操作。但毕竟是会计电算化的中专毕业生,无论是单独的还是整合的电算化软件技术、电脑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都仅仅是初步的、初级的,这就有个“度”的准确界定与把握。在中专本科衔接背景下,中专阶段要立足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着眼于应用本科或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整合电算化软件技术,提高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能上机操作、能进行日常维护就行,至于故障排除、软件维修研发创新等高端或较高端技术则是进入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层次的事。

3.加强电算化操作安全教育与培训,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在互联网+时代,资源数据共享将越来越普遍,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一个单位的会计电算系统,无论是对内(企业、学校等)、对外(管理机构如税务局等)都能方便接入,即使不同的系统也可以直接使用,这在资源数据共享方面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也存在泄密的风险。企业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商业机密,为了确保信息安全,需要完善电算化系统安全技术设施,完善系统操作权限,严格明确岗位权限,设置良好的监管系统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到位。这就要求把电算化操作安全教育与培训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要完善电算化操作制度,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防止泄密。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

改革的关键是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系列职称和会计电算化行业资格或技术职务的教师。教育以教师为本,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相关文件均反复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专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问题是“先天没跟上,后天拉更远”。从来源上看,中专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本科或大专毕业生,少部分来自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形式整体好像是“双师型”结构,实质则不然,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真实情况是:多数有教师系列职称的专任教师不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更谈不上行业资格证或行业技术职称;来自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学历低,基本上没有教师系列职称,有的连教师资格证也没有,甚至连行业资格证都没有。更为严重的是,中专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严重滞后,在知识技术爆炸式发展的新时代,许多教师吃老本,他们面对新设备、新科技,不知所措,甚至不能运用日新月异的PPT课件。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从广西和梧州财经学校、梧州职业学院实际情况看,当前要特别强调落实和完善公办教师的编制制度、福利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企业实践制度、专业带头人制度、业绩考评制度,等等。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激励教师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教师继续教育重点是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学习培训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晓庆.浅谈会计电算化发展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1(35).

[2]张帆.加快广西会计电算化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53):96.

[3]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作者:邓玉婷 单位:广西梧州财经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