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教学管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学中的要素理论,从劳动力、资本、技术三个角度分析大学生职业特征,并结合大学生素质类型进行关系分析,结合大学生行为特征,找出学校干预学生素质的途径,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经济要素;劳动类型;职业素质;素质干预;教学管理
1.导论
1.1研究价值。大学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进入社会的准备站,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关键影响。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参差不齐,这说明教学不是影响学生社会表现的唯一因素,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因素。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各类影响因素和耦合关系,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1.2理论回顾。(1)国外研究。国外对于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比较早,Holland(1959,1997)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择业理论,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D.T.Hall(1996)年提出了职业生涯的新理念,通常是指易变性职业生涯,易变性职业生涯由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而经常发生改变,这种理论认为雇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主要责任。Hillage和Pol-lard(1998)年提出就业能力是最初就业、保持现有的就业状态以及得到新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就业资产、表现能力、规划能力和环境等因素。Brown和Cinamon(2015)提出和完善了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反映雇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期望、责任心与其性格密切相关,深深影响着雇员的职业生涯发展。(2)国内研究。曾湘泉(2004)认为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综合能力则影响具体的表现情况,从雇主的角度看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同等重要。汪怿(2005)在研究中表示,就业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也非常明显。邹奇清(2005)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调查,得出大学生能力重要性排行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彭树宏(2014)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好坏与专业能力无关,与家庭收入、社会实践、知识和责任心等正相关。邹增丽(2015)提出大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人际能力、实操实践、心理素质等关系着职业发展好坏。(3)研究评述。国外的研究为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大学生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国内的研究认为专业技能及各类综合素质影响着职业选择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其他能力参差不齐的特征,本文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个性品质进行了分类,增加了就业资质、劳动力市场、再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因素。
2.大学生职业生涯影响因素分析
2.1个性品质。本文将个性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品质,一类是社会品质。自然品质是与生俱来及不易改变的,包括体貌、流体智力、性格、气质等;社会品质是学生受后天生活影响(如原生家庭、学校)形成的个性特征,包括品行、爱好、责任心、自我效能感等。
2.2就业资质。在校生的学历水平、专业资格证书、学业成绩等,这类影响因素多是限制性、准入性因素。就业资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劳动力市场选择,以及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
2.3专业技能与再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是学生的实操能力及岗位匹配度,关系职业、岗位选择;再学习能力是在岗学习能力,持续影响职业发展,对非相关专业影响更明显。
2.4社会资源与社会能力。社会资源是指学生因血缘、情谊等所具有的资源,具有人身不可替代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品质是社会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资源的维持和再获取需要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包含品行素养、人际能力、态度、情商等影响社会表现的综合能力,对职业发展影响明显。
2.5劳动力市场。学生作为劳动力要素进入到就业市场中,面临着供求关系的调节。从收入水平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可以把劳动力市场分为四类不同的象限,分别是高质量高收入、低质量高收入、高质量低收入、低质量低收入。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学生的求职以及职业发展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2.6求职能力与信息能力。求职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与甄别、简历制作、沟通能力等方面,其中一部分是大学生个性品质的表现能力,相当于品质系数;另一部分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持续影响着大学生整个职业发展。
3.大学生职业生涯模型构建
3.1就业市场选择。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诸要素中,就业资质、社会资源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象限的前置因素。就业资质起主要影响,社会资源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求职能力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个性品质影响学生的职业偏好和职业态度,进而影响职业发展。
3.2职业素质关系分析。从供应角度,可以把大学生分为简单劳动类、专业技术类和资本类供应主体。简单劳动类的岗位可进一步分为自然类岗位和社会类岗位,自然类岗位是指工作业绩与人际交往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如流水线工人、质检员等,主要是体力劳动;社会类岗位是指主要业绩达成需要人际交往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文员、话务员等。专业技术岗位从岗位性质可以分为自然技术岗位和社会技术岗位两类,从专业匹配可分为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和非相关专业技术岗位。资本类按照投资形式分为参与投资和非参与投资,参与投资需要投资者参与到项目运营中,非参与投资不需要参与经营,如入股或理财等。(1)职业与学业的素质要求不一致。其一是规则发生了变化。学校这个小社会的评价体系是相对单维的,学习成绩是主要的指标,与学生自然品质强相关;职业社会中评价体系是绝对多维的,工作业绩、工作机会、同事关系、环境适应等同样重要,素质要求各异。其二是主体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进入社会后,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需要做出业绩、处理人情世故、承担责任和风险。(2)自然类岗位与社会类岗位素质要求不同。自然技术类岗位对专业技能、自然品质、学习能力等关于人与物的素质要求较高,社会类岗位对于社会品质、社会能力等关于人与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于学校而言,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属性的相关素质培养是较欠缺的。(3)专业技能与相关专业岗位关系密切,再学习能力与技术类岗位,无论是相关专业还是非相关专业,关系都非常密切,与非相关专业技术岗位相关性最强。(4)资本型学生受社会资源和能力、信息能力等影响最为密切。参与投资型学生门槛和要求高,需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成功;非参与型门槛高,要求低。
4.大学生职业素质干预模型
本文根据学生活动范围、接触主体等构建了素质干预模型,学生的社会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是非零基础继续培养;信息能力可以作为技能教育的一部分;再学习能力培养纳入到学生的自学行为和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可以在知识教育、技能教育、非教学活动、学生行为规范和引导等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干预。
5.基于素质干预模型的教学建议
5.1专业技术教育是根本。(1)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学校资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专业技术教育水平,开阔教职工眼界、提高教师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2)合理安排教学。学校要以应用为导向,结合专业特征,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教学中,学校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考核应当科学严谨、切中要害。
5.2素质教育是重心。(1)开拓学生眼界。学校应科学开展各类非教学活动,如比赛、交流、就业指导等,让学生对社会、对职业有更加广阔、深刻、立体的认识,对学生择业和发展意义重大。(2)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应帮助学生构建、修正健康的三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和引导社团活动,开展校级素质教育,侧重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开展针对性实操训练。首先,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加强实操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或指导。再次,学校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劳动、技术、资本型)提供自主拓展空间或条件。
5.3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校园环境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健康的社会行为,学校应注重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在学生社会行为管理方面,应当通过制度进行约束,谨防一些不良的风气从内部滋生。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人员教育、制度建设提升学生管理水平,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2]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3]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4]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6)
作者:张殿峰 单位:东营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