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健身专业教学管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追随时代进程不断进行变化,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这也无形之中对从业体育健身产业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作为处于体育健身产业链上游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培养以服务好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型人才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高职院校在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专业;教学管理
进入新时代,国民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健身市场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之势。有机遇也会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就是我国健身产业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健身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最应该,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1]。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该专业设立到目前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高职院校也都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不断摸索,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方案相似、专业口径过大、对口就业困扰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和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各大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目前健身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和改进,以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尤其在新形势下,市场对于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无形之间把压力传递到了高职院校身上,他们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更加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深入、透彻地研究健身产业市场存在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为健身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1高职院校在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师队伍素质不能紧跟市场经济需求潮流
巨大的社会体育健身产业市场缺口,也让教师们肩负着更加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们不仅要掌握充分的体育基础知识理论还要为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更加恰当的实践经验[2]。但现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素质存在参差不齐,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比较老化。部分老师甚至开始出现满足于现状的情况,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来进行教学,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自己的思维和学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会导致所教授的学生跟不上时展的潮流。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是高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有着扎实的健身指导和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水平,但他们一出校门就步入工作岗位,缺乏实战经验。所以说,他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更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即使有实践教学,他们的经验来源也是书本及之前的一些项目积累,并不能随着市场对健身产业的最新需求及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1.2培养目标模糊缺乏就业针对性
高职院校健身专业教学的意义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一批能够一毕业就能够上岗创造社会价值的应用型健身人才。高职院校培养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大大提升还能够大大减轻用人单位培养员工的成本压力。而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几乎同时存在培养目标模糊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率不高,过分侧重竞技类内容,导致学生就业受限。当前我们国家虽然把全民健身战略摆在了一个重要位置,但部分高职院校依旧在思想上和投入上向竞技体育倾斜,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所学的健身内容基本上都是国家为各个健身项目所设置的成套的动作,而且好多动作难度更侧重于专业水平,强度偏大,在全民健身的市场浪潮下,这种训练模式很难向普通大众进行普及和推广。人才培养与市场衔接不够顺畅[3]。目前从事健身产业的人员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士,究其原因是学校跟市场之间的互通性还不够完善,一些相对稳定的岗位,一般都没有设置编制,而是由其他岗位的人员进行兼职,对一些单位和机构来说,他们的健身人才也是比较匮乏。
1.3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学生创造性不足
国家对健身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规范,在遵从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所处地域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调剂课程设置。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存在主观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很好地平衡必修课与选修课,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会有一定的偏颇,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导致技术课程偏少。高职院校的学时是固定的,如果理论课程安排较多的话,相应的技术课程所占的课时就会比较少一些。所学课程不够细化,导致学员就业受限。选修课程设置少,学生自主发挥余地少。部分学校不重视选修课程的设置,把选修课的学时尽可能地压缩,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1.4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培养
越来越多的就业调查显示表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也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学生也能够为新时代的健身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但从目前的教学方式来说,虽然高职院校照之前已有很大改观,但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市场适应度差。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相对单一化,采取的惯有模式也是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对学生进行示范,再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训练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大锅饭,缺乏对学生个体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另一方面,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不懂得利用社会资源。现在部分学校的培养机制比较死板,仅仅固化在狭隘的空间里办学而游离于社会之外,不能有效利用校企合作以及与社会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外界的声音,以及外界对于他们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
2就业导向视域下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提升路径
2.1提升师资队伍满足培养专业人才需求
(1)发挥内外优势,共促教师队伍提升。首先,在发挥内部优势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选择贴近市场、更新健身教育知识快的教师,让他们站上讲堂,为其他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开讲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听课老师在过程中找差距,补短板,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其次,在发挥外部优势方面,采用“引进来”发展战略,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职健身从业者或者是健身方向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现场授课,或者是把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吸收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成果,进而更好地指导教学[5]。(2)制定规章制度,形成以学促教的良好风气。在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督导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树立正确目标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高职院校定位一个正确的培养目标是一个深刻而又相当重要的问题,不仅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析而且还需要经过深入、透彻的市场调研。其实,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符合社会需要。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应该树立的培养目标即是对准商业健身产业服务为主,兼顾培养健身专业指导者和管理员。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投资者来说,都把眼光瞄准了健身市场,目前各种健身场所对体育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但目前专业人才市场缺口依旧很大。因此,各大院校应该看准这一时机,在培养专业健身教练、健身专业咨询上下大力量。
2.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时长度,合理安排课业进程,尽量做到专业基础课程要学牢学实、专业技术课程学精学活、专业选修课程灵活掌握,最大限度延伸。一是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长。专业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技术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把理论学深悟透的一个重要渠道。适度调整专业技术的教学时长,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技术的专业度和职业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且能够把所学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当中,获取更高的回报和收益。二是细化专业课程模块。从横向上来说,设置符合商业化的流行健身课程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纵向上来说,设置多级化的结构,即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特点进行定制化的设计。三是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能够拓宽选修学生的知识面和接触面,也能进一步扩大健身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缓解就业压力[6]。
2.4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达成合作双赢的目的,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工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对接市场的机会,让学生的在校价值得到最大限度体现。二是增长专业实习时间。实习是一个学生短时间提升自己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习,在健身俱乐部、健身房或者是其他健身场所对自己的综合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均有显著提升[7]。三是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学校要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健身产业的创新论坛,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健身产业创新项目,希望学生能够走出一条就业与创业并重的思维模式。举办创业交流会,邀请从该校毕业的成功健身产业创业者回校讲经历、讲经验,通过交流会的形式,使思想上形成共鸣、行动上形成共振,促使学生不断获得创业启发。
参考文献
[1]吴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趋势[J].智库时代,2019(3):168-170.
[2]陈静.《“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53-56.
[3]张海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84-85.
[4]刘军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369.
[5]王京国.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对策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310-312.
[6]代永胜.湖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12):55-57.
[7]李志刚.文化意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7(9):124-125.
作者:王冬生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