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部教育援建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部教育援建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部教育援建思路

一、援助项目的本质: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

西部贫困地区设立教育援助项目,主要是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援助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援助对象和援助领域也可以是不同的,但所有的援助必须有一个共同性的区别就在于,开发性援助的目标在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制造一种“造血”机制,而扶贫性援助只是一种“输血”行为。就教育项目而言,西部教育援助的本质,应该就是加强西部地区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同时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教育自主运行发展的新机制。对此,已经实施的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一200()年合作周期“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援助项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1996年起,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我国西部地区12省区(包括内蒙古)的10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了“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项目”,项目主要是配合我国政府“两基”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与其他项目一样,该项目也有资金的援助,主要用于为这些项目县提供少量的设备和用于开展项目的活动,如为培训班和研讨会提供适当的资助等。从过去几年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一直比较难以处理好的问题就是,年度的项目资金使用分配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不仅中方项目人员与联合国儿童基兔会官员之间有分歧,而且中方内部中央项目人员与地方项目人员之间也有分歧。事实上,这种有关资金使用分配方面的分歧,只是表面性的,根源问题就在于大家对援助项目的本质缺乏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地方人员,对“扶贫性援助”与“开发性援助”之间的区别认识不足。由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组成的国家项目领导小组,在专家的参与下,自1996年项目实施以后,始终坚持通过项目的有效管理而建立项目运行机制和提高项目地区人员的能力,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经过两年的项目实施以后,1998年云南和甘肃两省实行省级项目独立运作,1999年又增加了青海、宁夏、贵州和广西等四个项目省区实行项目的省级自主运行。就未试行省级项目独立体制的项目省而言,1998年一些项目省县也纷纷设计和实施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项目活动,大大改变了原先由中央项目机构统一制订和实施相同的省级/县级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现象,从而也使项目活动更好地反应了地方特点。由此,可以表明,经过几年的项目实践,省级项目机构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项目活动内容的地方适切性也得到了有力的改善。与此同时,在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加强和协调各项目执行具体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援助项目。在贵州,省教委基础教育处、师范处和贵阳师范学校(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共同开展了“送教下乡”巡回现场培训的项目活动。这种合作的趋向是项目工作一直提倡和鼓励的,也正是形成教育运行新机制的表现。因此可以认为,该项目在形成开展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工作新机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从省级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项目活动设计来看,一些项目地区仍过多地将以往开展过的项目活动在本地区进行重复开展,在活动内容的制订与活动形成的选择上,有突破但仍显不够,省级项目活动的年度计划有雷同的迹象。所以,在创新性开展教育援助项目活动上,目前省县级机构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种提高,一方面仍要借助于发挥国家级有关机构在项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明确在西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援助项目的本质即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适合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和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行政机构的能力。这一点,仍将是未来西部教育援助项目开展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未来西部教育援助项目的执行机构可能是国家的,也可能是省县级,但建立省县级项目独立运行的机制,并不意味着国家机构作用的下降,事实上更要加强中央级有关机构的管理与指导,以促进地方的项目工作形成特色,走人创新。在未来,中央部门在西部教育援助项目方面的工作方向应该是:令组织开展高层次的研讨和交流活动,开阔省县人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地方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由此带动地方工作的开展;令帮助与指导地方人员确立活动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地方援助方案计划和实施的具体指导与技术咨询,进一步提高地方项目活动的适切性,使项目工作融入到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整体中;令进一步加强对援助项目的过程监测与效果评估,促使援助项目进人良性运行;同时,教育援肋项目的自主管理,意味要求项目省县的项目人员在项目工作中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投人;令将质量与效益视为项目工作与项目活动的核心;令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情况,设计和实施最符合需要的项目活动;令将项目工作与常规的行政工作区分出来,逐步形成项目工作的运行方式;只有这样,西部地区教育援助的本质即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才能实现,西部教育的发展才能迈人自主发展之路。

二、援助项目的关键:从需求出发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资源供给不足、文化传统不利、地理环境恶劣、内部效率低下和外部效益不明显等种种因素。教育援助项目的领域是有限的,因此,实施西部教育援助项目,必须确立优先的重点领域。而确立优先重点领域的关键,就是从西部地区的实际要求出发。自80年代初起,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已经在我国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援助项目,国内也开展了诸多教育援助项目。同时,在近20年的时间内,我国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即使在贫困的西部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8年底,全国基本实现“普九”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73%;在“三片”地区也达成到了42.26%。从适龄儿童人学率看,在实施“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项目”的102个项目县中,1998年底有3/4的项目超过了95%,只有少数的少数民族县适龄人学率偏低。在这种背景下,在西部地区继续实施教育援助项目必须有新的优先战略重点,这种重点的选择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而确立和实行不断的调整。这就要求援助项目的科学设立必须基于目前西部教育发展的客观状况。从调查来看,至1999年,“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项目”在项目县的实施的活动内容重心仍是“宣传和社会动员”,这类项目活动的数量占了所有项目活动总数的60.10%。这类“宣传和社会动员”主要就是向社区和群众宣传儿童人学的意义、实施义务教育的必要性、社区与家庭等各方面支持学校建设的方式方法以及实施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的重大性等。在项目初期即项目没有形成影响,或者适龄儿童人学率较低的情况下,开展以“宣传和社会动员”为主的项目活动是必要的恰当的;但是,在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后期阶段,而且适龄儿童人学率已有很大改观的情况下,仍开展以“宣传和社会动员”为主的项目活动,则反映出项目活动的战略重心存在问题,至少是脱离了项目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就受援地区而言,援助活动应为该地区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援助活动而言,既要质量,又要数量;活动必须围绕解决项目地区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与困难展开,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援助活动的数量才重要。因此,在未来实施西部教育援助项目,必须制订一个适合地区教育发展进展水平和符合实际需求的重点领域。由此,必须加强教育援助项目的前期立项调查与研究,真正使援助项成为推动西部教育发展的西部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就要求项目援助者或者项目制订者必须明确西部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状况,坚持以受援助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使项目活动融人到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而不是成为西部教育工作者的另一种额外负担。当然,这也要求受援助的西部地区人员有一种积极参与项目的主人翁感,而不是受施惠的无所谓态度。例如,与下文观点紧密联系的就是,为贫困地区开展教师培训,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最恰当的培训?这首先需要对贫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现有能力与水平有一个科学的估计。19%年,我们曾通过实地观察,对西部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进行了估计,并提供了项目师资培训的重点需求。当时,我们提出“两条最基本要求”,即“课堂教育的重点符合学科教学大纲的分年级要求”与“教师不传授错误的知识,即不犯知识性错误”来评价这些地区小学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同时提出了评价课堂教学的“三条进一步要求”,即“多数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面向全体学生,能适当照顾程度较低的学生”。这些观点得到了所有项目地区人员的一致认可。但是,在目前如果仍然用上述标准来评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确立相应的培训需求,则显然是不恰当的。在经这5年的发展以后,我们又必须重新来审视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需求。仍就小学教师而言,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水平状况是:令语文、数学、自然及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师,对教材有及大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具有比较规范的教学技能,有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较强能力,能够按照基本的教学程序开展课堂教学;令教师注意到了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方法包括一些教学技术的应用,但缺乏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有效组合的能力;令教师在课堂过多注重了完成“教”的任务,还没有对学生“学”的实际效果引起足够的重视;令音乐、体育和美术的教学明显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为开展有效的教育援助项目增添了困难。同时,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性差异,也是西部教育援助项目必须面临的客观问题,这种区域内的差异性涉及了经济、地理、文化、宗教和人口等众多因素,所以,未来西部教育援助项目的设立必须加强项目的前期调查与研究,努力增强项目的地区适切性,为制订能产生效率效益最大化教育援助项目奠定基础。

三、援助项目的方向:智力援助

教师培训目前在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困难与办学条件薄弱仍是制约西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西部的许多地区,人们关心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但对教育的质量问题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事实上,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影响义务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则是教师问题。因此,“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项目”的19%年起就紧紧抓住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方面,组织开展一列教师培训活动,为巩固和提高项目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不完全的统计来看,仅在1999年1一10月间,在62个贫困县中就有,县乡人员接受国家级和省级培训132次;县组织培训690次,共有41070人次参加;其中接受培训的小学校长1016人次,小学教师33534人次,幼儿园教师1867人次。平均每县组织了11.13次培训活动,平均每县有“2.42人次参加培训。这些项目县共有小学专任教师101307人,平均受项目培训的比例是33.10%。如果在加上过去几年的培训活动,仅此项目就开展了为数显著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是,我们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些教师培训活动受到普遍欢迎的同时,西部贫困地区对开展进一步广泛而深人的培训有着极为强烈的渴望。接受过项目培训的贫困地区教师说:“在乡下学新的东西比较晚,在培训中心能很快学到新的教育思想、观点,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接受也很快”;“我通过接受‘新材料、新教案、新方法’的项目培训,改变了过去落后的教学方法,过去是教学生怎样记住课文的内容,现在是教学生怎么理解的方法”;“通过培训,我们会用录像机和幻灯机等电教方法开展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成绩也提高了。现在班级学生各科成绩合率达到80%”;“项目培训使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新的理解,这样在教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法与老教材的教法进行比较,而不是还用老教材教的方法”等等。同样,即使对于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县教师培习11机构而言,也希望自身得到培训,以进一步满足基层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和保证培训质量的提高。一个贫困县教育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就说,“尽管本人是特级教师,参与本县培训工作,但是,本人的知识还是比较陈旧的,多年来一直未得到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所以,要提高县级项目的培训韵质量,还必须对我们这种县级培训者先进行培训。’卜所以西部教育发展中必须正视教育的质量问题。质量不仅是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更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动力。在追求普及率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普及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应有的作用。就贫困地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西部教育援助的未来方面应该在智力性援助,更具体说,面向教师,提高他们实施教育的能力与水平。目前我国“希望工程”战略重点的转移,也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贫困地区教育援助正确方向的形成。对于未来的教育援助项目而言,也必须体现这一点。就以教育培训为核心的教育援助而言,必须开展能够加速缩小东西部教师之间能力水平差距的教师培训活动。由此,我们认为,未来西部教师培训援助项目必须做到:令科学评定受援助地区教师培训的需求;令按照素质教育的高要求,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培训教师;令充分调动受培训教师的主动参与性;令将学习学科知识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结合在一起;令保持项目培训的较高层次(省级/县级),在可能的情况下,以集中培训为主;令培训的形式工与方法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知识、能力、实践和经验;令提高地方培训者尤其是县级人员的培训水平,有效提高县乡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令培训要有系统,或者有系列。

四、援助项目的可选形式:教育资源中心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它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性措施。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缩小基础教育地区间差距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结合本文提出的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本质应该是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的观点,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应该建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依托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教育资源中心,这种资源中心将为贫困地区广大中小学学校的教与学提供直接的服务,它们应该是未来西部教育援助的重要形式。“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援助项目”在102个贫困县建立了102个乡镇级教育资源中心,为这些中心各提供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录像机,为项目县提供了一系列供教师培训用的教学录像带。同时在贵阳师范学校和甘肃省教科所建立了2个地区级教育资源中心。实践表明,教育资源中心受到了贫困地区学校和教师的普遍欢迎,并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两个地区级教育资源中心。例如,贵阳师范学校的教育资源中心积极开展了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等培训活动。仅1996至1998的3年间,就开展了省级集中培训活动25次共954人次,其中县项目管理人员183人次、县师训和督导人员143人次,教师629人次。培训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复式教学教师、女童教学教师、盲、聋、哑特殊教育教师、新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自制教具、学校管理与督导、远距离教育管理等各方面。1998、1999年组织6次送教上门活动,参加送教的教师有50余人次,遍及贵州全省12个贫困县,使1万余名小学教师得到受益。该中心利用援助的丰田面包车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累计行程达4600()公里;利用援助的摄录像设备制作教学录像带《小学作文教学》、《小学复式教学》、《小学拼音、写字、识字教学》、《小学阅读教学》、《小学听话、说话教学》、《小学教学活动资料》等6种共180小时,分发给贫困县。此外还利用援助的印刷设备编印有关学科教学、教学方法等培训资料十余多种,为60次项目培训活动提供教材。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好评。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这一教育援助项目所建立的乡镇教育资源中心,以推进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具有十分重大一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这种教育资源中心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和不同内容的,包括省级、地区级、县级、乡镇级和学校级。这些不同层次的资源中心有不同的职能,但相互之间必须形成网络,必须都直接面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学校和广大的教师与学生,为改进贫困地区的教与学的活动而服务。而且,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要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既有不断向前发展的资源供给,又有不断获得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不断更新的服务。这样,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得到有利的保证。西部开发是部大文章,教育发展也是一个深奥的课题。本文只是结合本人多年来参与我国贫困地区教育援助项目实践与研究的一些体验与感受而提出了上述观点,目的是希望在西部开发与援助西部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教育援助项目,并希望这些项目能够取得最佳的实际效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