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
一、我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1、学制规定与教学计划弹性不足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均宣布弹性学制,但都是3-6年,教学计划按照四年制定,三年能够毕业的极少。最长不能超过6年,弹性学制根本谈不起来。而对应的国外有的大学不是这样,例如剑桥大学学生进校没有“专业”,只有所属学院,学生可以跨院学习,并可获多个学位。美国是完全学分制,学员每成功修毕一项课程便得到若干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修业期是没有一定限制,学员可以在三四年间取得学位资格,亦可于十年内完成其大学课程。
2、教学管理秩序混乱
学分制的运行比学年制的运行复杂得多,每学期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要按照自己的课表进行选课,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工作量很大。由于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选课程,容易发生碰撞现象,有时遇到以班为单位的集中进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活动时,这些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在此期间选择其他课程,加上选修课程科目多,学生上课的流动性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再加上学校的成绩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一些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
3、选修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素是开设出一定质量和较大数量的选修课,而要开设出一定质量和较大数量的选修课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因此,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必须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从目前来看,有些高校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近人意,主要表现在:选修课开设少,而且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方法论等有助于提高思想、开拓知识面的课程开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质量。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的现象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学生也认为选修课容易考及格,从而放松学习,最终导致选修课程质量有所下降。
4、教学经费欠缺与配套制度不健全
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学经费做后盾,而教育经费的投入欠缺使得一些学校学分制改革后劲不足。因为良好的服务设施(如计算机选课系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硬件支持系统)和教学条件的提供、相应的师资配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报酬的提高、重修和重读条件的创造、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增加、后勤系统的保障等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有的学校虽然实施了学分制,但是教师的课时费没有变化,上多上少差别不大,致使教师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的实施不是孤立的,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有些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和很不完善,如教学指导文件、选课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内部改革居于被动地位,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后,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其他部门没有配套制度和配套措施,结果使学分制不够完善,多方面受到制约。
二、改革我国学分制的措施
1、加强基础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及比重。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真正给学生提供选修课的选择权。
2、实行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和双专业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分制的特色。
3、保留必要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不能完全丢掉课程计划,任学生自学或完全自行安排课程,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4、加强选课制与导师制的结合,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5、加大学校社会化的进程,尽快甩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为学分制的真正实行提供环境支持。
6、加强校际合作,实现“学分互换”。我国各个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直以来就颇为欠缺,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每所著名大学都有其办学理念、人文特色和强势专业,加强校际互访可以把一所学校文化和精神的东西带到各所大学,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7、制定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如选修、重修、考核、学籍管理、科学确定学分计算方法等,这些都是和学分制配套执行的,是学分制贯彻实施的保障。
学分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行学分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而是使教学计划拥有较大的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下,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实行尽可能完善的学分制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要摆脱许多羁绊,但学分制不能坐等一切条件成熟而顺水推舟,而是要在发展中引发变革,在变革中逐步完善。
作者:张玉萍 闫玮 张玉春 袁合静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二)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潜在的问题
1、受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高校的教学管理观念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普通的管理方法策略,是管理观念支配管理主体,它决定了管理质量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随意性的管理理论比较散漫,在这个时候,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应运而生,被广大管理者接受。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受到一些潜在的传统影响,一些家长作风的行政管理还经常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树立管理者的人本主义的理念。
2、在高校固有的管理模式中,行政的干预性、倾向性比较严重。在当代管理理论的引导下,个别高校并没有完全采用科学化的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育管理者凭借经验进行管理,还有一些管理经常收到行政的干预,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探究其中的原因,无外乎四个方面。意思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程度比较低,并没有完全投入进来。一直以来,很多高校一直延续着行政管理的模式,教学管理中经常支配教学,逐渐成为主体。他们运用行政上的权力,对所有的工作都采取行政干预。无论是针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和教学过程的督导,或者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都会一不留神的渗透进去。这种行为,只能使教学管理工作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而是有些教学方法过于强调军事化,过于追求统一性。由于工作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一些柔韧性的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会大打折扣。三是太过于重视管理,而对学生的激励疏导做的不够。如果学生一直处在高压状态,就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到时候,很难进行相应的约束。四是过度重视行政管理,就会放松对学术上的管理,如果影响到学术的积极性,在科技创新及课题开发商,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3、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的重视性不够。他们潜在的意识中,以为教学管理就是给老师安排好课,做好学生的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安排好考试任务,定期对课程教学进行检查。管理者很容易把这些事情看做例行公事,做成表面文章,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申报晋级、校园建设等硬性建设上面,没有抽出多余的精力和人手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4、个别民办高校,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的不是太合理。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学绩效考核的内容不很全面,过于偏向工作量,而对质的方面过于忽视。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如果片面强调满足教师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容易让广大教学管理者寒心。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批懒汉。
5、个别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还有上升的空间。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在政治、业务上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日常教学管理中,繁杂琐事太多,很少涉及对理论性的研究,缺少了对教学管理的思想升华,这种落后的情况,很难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慢慢就会落伍。
二、创新教学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1、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想方设法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培养许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只要是通过完善的教育完成的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必须要把这些放在首要位置。其实,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还有很多,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更好的促进高校安定和谐稳定,蓬勃发展。
2、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创新。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扩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只有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为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巨大的力量。
三、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1、提高认识,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设。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与集中体现,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都必须对学生负责。因此,各高校应统一思想,提高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努力培养机遇意识、挑战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切实将教学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重点抓好落实。
2、内强素质,外引人才,扎实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能力水平。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与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发展速度。高校应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原则,一方面,整合优化现有管理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管理人才的优势与潜力,稳住队伍,本着“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发展留人”的原则,留住人才,推陈出新,以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按照“立足高校,提高为主,多种方式,按需培训”的思想,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管理人员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倡导管理人员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提高中工作”的思路,建立起一支精于研究、善于创造、敬业爱岗、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严把人才关,按照合理的师生比例引进一定数量的管理人才,以补充现有管理人员的不足,增加管理人员的总体数量。
3、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基础,机制完善是关键。各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进管理人员的激励与人文关怀制度,学术评价与监督制度,领导下课堂听课等制度的完善,并继续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监督体制,督导组反馈等机制,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及时总结经验,找出管理运行中的不足与漏洞,不断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规范其管理,齐抓共管,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模式。
4、增加教学管理工作投入,大力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各高校应努力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内容、目标、形式等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进行修订、完善和革新,注重过程管理和量化控制,突出管理手段跟得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跟上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要的形势。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部门都应给予教学管理充分的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加大对教学管理的投入,用于创设教学管理手段改革,及时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力争使教学管理手段更加多元化、科学化、信息化。
四、小结
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高等学校要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转变,对于传统的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是一项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校、院(系)管理人员和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只有形成人人关心教学管理,人人参与教学管理,校、院(系)师生三层联动的舆论氛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魏彬 单位:商丘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