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学管理中的思考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管理中的思考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学管理中的思考3篇

(一)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普招生,也有来自中职院校、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参加自主招生的三校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相差较大,自我管理、我约束能力也有很大差别。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没有足够的认识,仅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重要的课程学一学,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程毫无兴趣。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大小。

3.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强

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目前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有着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都在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新想法,不愿意将时间更多地用在课堂学习,不愿意听教师按照教材讲解枯燥的知识点。

4.教师的职业责任心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学生实践技能,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个别教师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和教育热情,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需求,不能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也没有研究,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时,完全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无法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风采,无法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课程中来,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5.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足

另外,还有个别教师自我要求过低,对于要传授给学生的职业技能,自身没有提前掌握,导致在课堂教学时只能空谈理论,无法实际操作。对于这样的教师,学生更多的是鄙视,无法“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就丧失殆尽。

6.监管机制不足

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出台了很多的措施与奖惩办法,但落实不到位,缺乏监管,无法在学生中形成威慑力,久而久之,这些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形势下高职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路

1.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主导因素。教师要对课堂运作过程进行有序地调控,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益地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讲课,置学生于不闻不问状态。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从以下几点做起。

(1)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在每一次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这次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要做好充分准备,对于授课所用到的实例要提前验证,准备好相应的环境,对于课堂中要求学生做的练习要提前安排好。此外,教师还要对一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提前进行一个规划和时间分配,做到心中有数。

(2)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部分可以由教师先演示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也可以根据情况,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进行演示教学,再由学生进行评价和自主练习。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心理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要转变思想,改变课堂教学只是讲授知识和技能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很多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学习做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课堂讨论、小组协作、专题辩论、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人师表,树立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实践操作、技能指导、师生互动交流而形成的。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师生之间更加注重平等与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遵守师德校纪,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一个值得尊敬与信赖的人。

2.学生方面

学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约束也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只是讲授课本知识,而缺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管理,对学生的行为听之任之,必将对教学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只有在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之下,教学内容才能较为有效地被学生接受。具体有以下几点:

(1)加强课堂教学纪律,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次课时就向学生讲明本课程的纪律要求,学习方法和成绩构成,让学生了解情况。随后,在每一次课程时,教师均应按时到岗,严格考勤,按照学院的规章制度办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遵章守纪意识,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步。

(2)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一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行为的自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使学生由“被人管、被遵守”的被动行为变为“管自己、要遵守”的主动行为。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高专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对学习兴趣不大,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还要讲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导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管理部门方面

课堂教学管理的中心是教师和学生,但是,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也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就课堂教学管理达成共识,以便更好地协调工作,形成高效顺畅的管理运行机制。其次,各部门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并对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第三,要形成长期的严格管理机制,避免课堂教学管理的“三分钟热度”,使得课堂教学管理成为教师、学生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习惯,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小结

对于高职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任重而道远。教师、学生、相关教学管理部门是这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最大化的教学合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吕阿璐 梅创社

(二)

一、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1.1忽略工科院校背景文化

工科院校在艺术类专业办学中,容易大幅度参照传统艺术院校的办学宗旨。但是工科院校中却不具备传统艺术院校那样的支撑背景与人文底蕴,因此工科院校的艺术办学往往很难在学科交叉上与工科大平台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格格不入等现象。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教师办学也只是疲于应对各种教学常规、职业守则和教师职责等基本素质的开展而已。再者,部分工科院校开设专业类别不合理,有些院校开设纯艺术学科,既没自己的特点也拼不过传统艺术院校纯艺术,无法做到扬长避短。

1.2师资引进不合理

由于工科院校所开设的艺术专业应用性较强,而工科院校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学历,招聘要求多为博士学位,而具备博士学位的艺术人才大多偏向理论方向,且缺少应用实践环节的相关能力。无法胜任艺术专业办学中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三维艺术表现、数字化虚拟现实、材料工艺、计算机作曲等诸多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课程。因此在办学中很难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这个层面上,体现工科背景的大好优势,培养不出迎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1.3教学忽略实践

目前,国内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办学体系尚不完善,由于课程内涵、目标不清,上课随意性较大,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减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办学课程比较孤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缺少贯通衔接。教学过程往往忽略实践,导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然而面对这些办学缺点,很多教师却缺少客观的全面认识。只是一味认为高校艺术办学只是培养学生艺术理念与创意的摇篮,至于技术层面则是职业技术院校所培养的方向。而实践则是学生在实际工作才需要进行训练的。然后,这样的认识完全忽视了实践是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若学生在大学里缺少实践操作的常识,缺乏动手应用能力,那么走上社会会感到学非所用,不能迅速融入复杂的社会实践中。

1.4缺少教学监督力度

工科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在教学监督的模式上大多参照工科专业监督体系,即通过院、校两级监督制度、学生评估制度来进行监督教学。其中在院校两级监督中,工科院校往往会对督导人员的定位在教务处行政人员及老专家、老教授身上,这套体系如用在工科专业上,无疑是经过多年反复实践论证的必然结果。但用在艺术类专业上,往往失得其反。其中原因便是工科院校办艺术专业,时间跨度短,艺术专业又是极需新鲜创意与思维更新较快的专业类别。老专家,老教授也许通过课堂秩序、氛围上观察,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一定的判断,但是在教学的知识结构方面,尤其是一些新型思维,新技术层面上难以做出全面的分析。因为艺术类专业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不断迎合时尚,不断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艺术做出新诠释,时代节奏感颇快。再者,缺少教学监督力度还体现在艺术类办学监督中,没有一套完善优胜劣汰的监督机制。让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安逸感且难以与时俱进。

二、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2.1明确专业设置

工科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不能再走传统艺术院校老套路,应密切结合工科院校的背景文化与整体氛围,确立自己的专业设置,探索自己的办学路线,争取做到另辟溪径。而不是一味模仿传统艺术院校。同时需要牢记在工科院校办艺术专业,其优势是工科背景,劣势也是工科背景。因此必须走出一条科学与艺术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新路线。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该充分利用院校整体优势,创办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例如建筑类工科院校可开设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机械类工科院校可开设工业造型、产品装置等专业,信息工程类工科院校可以开设数码动画,虚拟现实、计算机作曲、新闻传媒等专业。

2.2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问题一直是办学中的重点,教育水平的高低实际上是师资实力的体现。优秀的学术与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素质而定。目前,国内工科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时间较短,教育水平与国外同类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利用好现有条件,采用多渠道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

1)在专业队伍中挑选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根据历年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选拔一批优秀教师,通过重点培养,在专业素质的深度与广度上进行全面提高。并通过他们进步带动整个专业团队形成更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使整个学科建设在协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2)组织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或引进国外知名院校留学人才。在办学中,部分应用型艺术专业知识体系更新较快,需要开阔新眼界,吸收新知识。这就需要组织一些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出国接受培训,从而充实自身专业素养,力争做到与国际同步。同时也可以吸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表演、电影等专业很多国外知名院校的教育地位有目共睹,这些留学人才因为有了一定留学经历,在专业水平、艺术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对比国内艺术院校人才而言是有很大的优势。

3)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吸引业界人才任教。对于工科院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艺术专业,不仅需要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份子同时也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业界成果的人才,如设计师、工程师等。因为他们长期接触一线项目,对市场动态、行业标准、以及科研过程的种种方式方法,了如指掌,这正弥补了大多高校教学中缺少实践指导方面的缺陷。同时也能加强艺术类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促进专业建设长足发展,合理丰富师资配置。专业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专业建设合理融入业界人才会给院校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平台。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工科院校艺术类办学要体现自身特色,尤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需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也能更好的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对未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因此在专业教学中需要做到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

1)提倡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科院校艺术办学,应用性较强。那么在课程设计中,需要避免封闭教学,应当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项目、市场实践紧密的结合。可以从任课教师实际科研项目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也可以校企结合的形式提供学生到公司、企业中进行培训,了解一线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进行适当的培训与操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也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专业水准与市场定位是否脱节。学生学习不再是通过教师的作业分数才能了解到自己学习水平,而是通过更广阔的业界对比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真正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式锻炼专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校与任课教师应当在课程设计中,适当考虑给学生按照专业类别进行相应的市场实践。

2)提倡市场意识的培养。培养市场意识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在压力之下产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知道在专业学习上需要实实在在的主攻哪些科目。提高学生的抗风险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预见市场发展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这些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艺术专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由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比如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前几年业界停留在手绘制图的阶段,但现在就必须掌握好计算机辅助才能进行设计。再比如游戏专业,前几年只需要做到三维技术熟练就可以胜任工作岗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戏在三维的基础上,在向虚拟交互与现实技术过渡,那就需要业界人员改变旧观点,学习新知识,适当进行专业转变,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因此,在专业学习中,任课教师必须提倡学生对市场意识的培养。

3)加强合作研讨与交流。在工科院校的艺术专业办学中需要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研讨交流。可以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的形式,与知名院校进行专业文化交流。通过了解不同院校相同艺术专业的办学模式、专业体系、知识结构,加强自身院校的学习与进步。既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多了解其它院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利用院校之间的合作研讨与交流从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4完善教学督导体系

目前,工科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在教学的同时不注重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就不能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根据社会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科院校办艺术类专业不但需要对教学不断摸索,还需要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合理强化教学督导组。首先,无论是深化教学,还是深化教学管理的督导体系,都需要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督导组。目前,大多工科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督导人员在选择模式上都是参照工科院校共同的标准,即教务处行政人员或学院党政领导干部与具有正高职称的老专家、老教授等组成。这样的组合在针对艺术类专业教学督导而言,存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单一性。看似领导管理层与高职称教师俱在,但在教学督导的过程中,这样的团队难以针对应用程度较高的艺术类专业进行准确的教学评判,原因有两点:一是缺少青年教师,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本观点并不意味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老教师全面,而是想表明艺术类专业是一门不断根据社会主流意识需要不断更新与创新的学科类别,在理解新时尚元素或接受新信息、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相对比老教师接受的信息量要大。因此在教学督导人员搭配的层面上,除了安排老教师作为教学督导人员以外,应适当补充部分青年教师来完善与强化教学督导力度,同时也提高对教学质量评判的准确性;二是缺少业内人士督导,高校办学不仅是为了高校培养人才,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教学督导的过程中,如果全部选择在校人员作为督导成员,那么这种督导的评判标准只局限于学校内部。教学的内容是否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出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市场。这些答案如果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再来验证那为时已晚。因此高校在督导人员的选择上,可以适当考虑聘请一些业界人士配合学校共同督导教学,同时也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发展。

2)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合理的教学督导体系除了设置督导人员以外,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引入优胜劣汰机制,这也是国内教学督导机制的大势所趋。对当今国家所大力提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促进。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办学中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并据此建立一套开放性的课程管理标准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一门专业课程能否开设,不再由一个既定计划做决定,而是由审定课程的督导组成员和选择课程的学生来共同决定。同样一门已开设多年的课程是否能继续开设,也应遵循以上原则。督导组衡量课程的可行性主要是根据学科标准评判,而学生选择课程的依据主要是依托社会适应性和现实的需求。以上两方面是决定一门艺术类专业课程是否可持续开设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引入该机制,可以不断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教师所教知识只会让学生更加学以致用。

作者:汪浩文 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三)

一、当前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国内众多学者纷纷指出俄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导致了大学精神的缺失,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是这样描述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学生自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等原则都是被世界著名大学实践证明了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显然,我国目前的大学离这种精神还相距甚远。”〔‘〕而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加之长期实行的行政权力主导管理模式导致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理念主要仍体现为“以学校为本’“以管理者为本’“以集权控制为主”的特征科层制、官本位意识严重。而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以人为本’“教授治学’‘柔性管理”等理念往往成为口号或停留在形式上并未真正落实到教学与管理的实际当中。

(二)学术权力被边缘化

高校内部学术权力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教学管理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大至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至教师批改试卷的签名都有行政权力干涉的影子。尽管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等名目繁多的专家委员会,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这些委员会只是某项重要制度或决策通过时程序上的一个象征性环节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专家决策、教授治学的作用。而在行政权力主导下的一些教学管理决策中,出现不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三)教学管理缺乏弹性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沮历经多年改革进展不大。以选课为例很多高校学生在课程的自由选择上仍受到各种限制,更别说自由选择专业或老师等,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开展及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汕头大学王伟廉教授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得出结论:我们逐渐发现,阻碍我们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所依据的管理手段的整体运行机制的过分刚性。这种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也很难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无法跟上当代各国都大力提倡的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发展的步伐。王教授还从学生所学内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师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这种刚性管理制度的弊端。这与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不谋而合爱访的教师和学生都对这种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表现出不满和反感。所以压教授认为改变这种刚性运行机制的紧迫性甚至不亚于我们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创新。

(四)管理重心高,管理不到位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权限和资源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即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手中,是一种集权式、过程型管理模式。表现为校级职能部门既承担宏观的规划和决策职能,又要负责大量的事务性管理工作。这种模式在办学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河以起到规范教学过程、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学扩招在当前动辄过万甚至几万在校生规模的情况下这种管理重心在学校一级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校级职能部门精力不济,出现日常管理不到位、教学改革无力、配套建设跟不上的后果。即便很多高校努力推行二级管理但由于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往往出现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下放,而相应的权力和利益则仍未改变或改变不大,导致基层管理单位责、权、利不对等从而很难激发其主动管理的积极性,这也会造成教学管理的不到位。

(五)师生及社会参与度低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施行者掌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肚会是高校“产品”(即学生)的接受者,且与高校有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正常来说这几方力量应该在教学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的调研却发现,在传统的行政主导管理模式下,他们却往往扮演着被管理者或无关者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很低,即便有时候学校在进行某些重要的决策或通过某些重要文件时,会象征性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但经常是走形式居多,他们的意愿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调研过程中俄们也发现师生表现出了希望更为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当中的强烈意愿。

二、构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治理模式的思路

(一)转变管理理念

但凡改革理念先行,要推进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治理模式的改革首先要转变不符合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旧管理理念,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切实树立起以下几个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汉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以人为本”即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即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应该摒弃旧观念教学管理要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以教师为本”就是要“还原”教师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地位,赋予教师相应的自主权力,保障其教学上的真正自由。

2.“教授治学”的理念“教授治学”同样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成为行政化管理模式下的附庸。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学术性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教授都是处于主体地位渗与大学学术决策正是他们享有学术权力的体现。‘教授治学”在尊重学术规律与学术组织特性的原则中该模式赋予教授群体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这对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有积极作用。所以“教授治学”的真义还不仅仅是指具有教授身份的人来治学而是要让学术决策和管理更符合科学规律。

3.“柔性管理”的理念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利于多样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要转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的理念。王伟廉教授认为教学运行的柔性机制是为适应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灵活性和高质量方面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配套管理制度的总和。

4.“共同治理”的理念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规代大学制度要求高校的内部教学管理也要根据大学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能力、责任感和意愿等,创造相应的平台和机制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得其所洛行其责实现“共同治理”。

(二)推动行政放权

改革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关键就是要科学界定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校级权力与二级院部权力的边界,推动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并将管理重心转移到服务一线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涉及学术教学事务的决策及管理权真正还给学术委员会或教学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赴真正懂的人管其该管之事。二是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二级院部能做好的工作下放,并要把相应权力利益也下放,做到责权利的对等,激发二级院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职能部门则只需做好相应的指导及监管工作。三是将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一线及涉及全校的改革建设上面研究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如何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焙养出更多优秀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二级院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落实教授治学

以学术委员会为首的专家型机构不应成为摆设或行政的附庸,而要真正运转起来,各类专家型机构应对学术、教学等专业性事务具备决策及管理的权限。这就要求高校要切实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学术权力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来保障“教授治学”落实到位。就以学术委员会为例必须通过学校的章程或专门的规章制度,对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组织架构、人员配备、遴选程序、考核机制、更替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监督机制、独立性评估机制等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学术委员会的高效规范运行和决策管理水平并防止重新出现行政权力干涉或学术委员会内部的独断专行。应该说泪前我国高校在以学术委员会为首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设、有关的研究及实践还相当薄弱加何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制度及机制来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摸索。

(四)推行柔性管理

刚性过强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压制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自由和自主性更招来了师生的强烈反感以致消极应对。大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学术性的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不以追求直接的功利为目的。大学活动的文化特性要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更多地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以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必要环境。等级森严、整齐划一、约束过度的管理制度不仅会禁锢师生思想的开放还会扼杀大学教师的学术创造力和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要体现柔性管理的原则,从而保障“教”和‘学”的自由。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是其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是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保障学生学习自由,就是要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籍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弹性和个性。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就是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以及通过改革与教师相关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当前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建立起更为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教师营造开放、自由、协调的制度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上追求个性化,激发其创造性教学的欲望。而一旦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起来柯患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不起来?

(五)实现共同治理

众多学者认为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并纷纷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大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李福华教授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的密切程度不同肥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校友和财政拔款者;第三层次是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第四层次是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而作为利益相关者他们自然有权力要求更全面地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当中高校应该创造条件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寻求一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和相互制衡的机制。而且在大学规模普遍庞大、管理事务日益繁多、人才培养要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实现共同治理,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将更有利于取得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作为大学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到教学管理方面就是要通过大学章程或一定的制度机制,让教师、学生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利益相关者组织,更为充分地参与到相关的重要决策、管理和监督事务当中。

作者:黄泽龙 单位:广东药学院医药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