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目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并从“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出发,在树立开放式的管理理念、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机制、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教学管理创新的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制定了“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等,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并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双主体”“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这些模式都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特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创新强校工程的带动下,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印刷技术等8个专业中率先推行。所谓“学产服用一体”是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育人过程,将教学、生产、服务、应用(简称“学产服用”)结合起来,尤其注重根据行业标准及企业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行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本文着重探讨“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管理的特征
高职教学管理是管理者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及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实施决策、组织、协调和监控的过程。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高职教学管理除具有传统的规范性、繁杂性、服务性外,更应凸显以下特征:
第一,系统性。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功能最多、要素最为复杂的综合管理体系。其管理层次包括学校、教务、系部、教研室、课程团队等;管理内容涉及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教学基本建设等;管理流程有规划决策、组织实施、指导协调、监控反馈等环节。各层次、各环节、各要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制约,不可分割。因此,只有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建立一个完整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教学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第二,科学性。教学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职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机制,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弹性学分制,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可以打破规范的学年制、标准的开课模式、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采用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方式。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开放性。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的开放性。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和中高本衔接的育人模式。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与二级教学单位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学管理及信息沟通呈现开放性特征,各合作学校及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共同实施教学评价。
第四,技术性。教学管理工作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智慧化数字校园的建设及云计算技术的普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也面临巨大挑战。它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拥有教务管理系统,但信息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多停留在排课、学籍及成绩管理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及教学平台的建设开展,教学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也迫在眉睫。同时,在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管理的同时,还需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发现隐性的教学规律和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工作。
二、目前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种特征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要勇于创新,树立多元、开放的管理理念。但是,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抱着求安稳的心态,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秩序的稳定上,过分强调对于教学过程的严格控制,强行要求各系部、教研室和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不太合理的规定。这种太过刚性和封闭式的管理理念,既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导致教务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检查、课时计算、成绩管理等烦琐的事务管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学籍管理、师资培养及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逐渐出现新的问题,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体系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在教学管理方面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和应对,未能及时有效地出台相应的措施来指导和规范,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例如,不能根据校企协同育人的需要灵活安排上课地点和教学时间;不能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与今后工作内容不相吻合的问题;不能较好地实施弹性学分和学分互换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等。
第三,教学管理部门职能不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除了原有的教务处和教学系部管理部门外,还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增设了校企合作办、实训中心等教学管理部门,但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教学管理行政部门的职责不够明晰,造成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影响工作效率;二是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系部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未能较好地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统管得太死,过分强调共性管理,管理重心未能下移,制约了教学系部在教学管理中主动性的发挥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积极性的发挥,成为影响学校创新发展的管理瓶颈。第四,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工作复杂烦琐,相对辛苦,再加上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比较困难,工作付出与回报不相称,造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沟通不主动,服务不到位。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配置未设置任何门槛,随意性较大,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是科班出身,未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又缺乏教学经历,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缺乏深入研究,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和要求,更不能运用专业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能来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三、“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对策
“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征,它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创新教学管理的工作思路,建立与“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以人为本,树立开放式的管理理念
在“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场所,课程教学视课程性质的不同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理论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与企业岗位实践交替进行,教学过程呈现出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学管理人员树立创新的、开放性的教学管理新理念,引导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同时,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监控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生、企业及学生家长的作用,多方参与,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较大,形式多样,有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因而尤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在实践教学实施阶段,特别是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实施主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和管理上的同步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这也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开放的态度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拓展教学的时空,从而实现开放式教学管理的转变。在高职教学管理中既要有制度的约束,又要展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更多体现在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高职教学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既要充分考虑师生的诉求,保证师生对教学管理事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得到师生的认同,又要努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努力投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勇于创新,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机制
柔性化管理是针对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重视管理的权威,习惯于教学管理的高度统一性,注重共性;而柔性化的管理则更注重个性和服务,要求根据教学的需求及时、灵活地调整对师生和教学资源的管理,以保证“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具体来说,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机制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推行四级教学管理模式。“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政校行企互动、学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大加强,这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校内外紧密结合,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多方联动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来统筹调度。笔者认为,可以推行“学产服用”工作管理委员会、教务处、各系部、各专业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模式,并明确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由学校、社会、行业、企业人士组成的“学产服用”工作管理委员会,旨在确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统筹规划和指导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专业建设、教学评价等,侧重于校内外的协调和信息沟通,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教务处作为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应简政放权,工作重心放在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监控、协调和服务上。各系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实体,要在“学产服用”工作管理委员会和教务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实施从专业设置到学生就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及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和推进等。专业教研室是具体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最基层单位。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才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构建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职院校按照“就业导向、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总体思路,会同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灵活选择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能够根据产业结构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开设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限制,按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进行模块式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选课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实现个性的发展。
3.形成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由于“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诸如企业业务、工作周期、订单数量等因素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打破传统的较为固定的教学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双方的具体实际,既遵循教学规律,又与企业的需求对接,灵活调整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及方式、教学地点及教学方法等,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学习领域的需要。在学籍管理方面,要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建立柔性化的学籍管理机制。一方面应实施弹性学分制、学分互换互认和多证书制等;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建立沟通协调、追踪预警和信息等学籍管理运行机制,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进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基于“学产服用”的教学监控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各项制度,实现“学产服用”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实行教学对象、用人单位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建立“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学校就业部门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实习学生、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教学活动中,以便调整和促进“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三)多措并举,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高职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果,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息息相关。“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要求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1.正确认识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与定位。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者、管理者和参谋者,具有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双重身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层面上,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晋升及绩效分配等方面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其职业发展规划,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培训规划,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学习、交流、实践锻炼平台,营造理解、关心、支持和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效能感和幸福感,消除职业倦怠感。在个人层面上,教学管理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学管理工作,以积极的心态认可自我价值,要有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要在服务中历练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现代化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
2.加强学习和交流,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自主学习及交流,加强高职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学习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熟悉制订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建设、指挥教学运行、协调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等教学管理工作内容,熟悉教学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工作环节,明确“管什么”和“怎么管”。面对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教学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从总结工作经验入手,多思考、多研究,培养学术科研意识,通过对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开放课程、实训基地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在更高层次上掌握高职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发展动向,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教学管理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吴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张良.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3]仇美云.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教学管理环节中的渗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谭永平.论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队伍素质要求[J].教育与职业,2012(27).
作者:黄玲青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