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究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创新型教育基地,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主要在于“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需注重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挖掘其内在潜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对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推动社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对策,希望对以后的学校教学管理实践提供些许帮助或指导。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其管理核心与工作重点主要在于“人本化教学管理”,需将学生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本文笔者收集和总结了以往的教学研究资料,探讨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1革新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当前环境下,我国各大高校需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具体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一所高校的生存根本,若没有学生这一教学对象,学校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主要在于为社会培养高文化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故高校教学管理需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管理重点,并实施一系列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措施,在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教学管理中以教师为本。对于高等院校来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和领导者,是开展和引导各项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需注重和培养教师的人本思想,密切关注其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及时帮助其解决困难,减轻其精神负担,并尽量为教师教学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工作环境,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为高校教学管理贡献自身的力量。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当前环境下,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偏移、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师生互动性差以及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个性发展不相符等多种问题,且人才培养模式固定、单一,整体效果不佳,导致许多学生在结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针对上述这种情况,各高等院校需及时转变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并通过多种人才培养方法,激发其内在潜能与聪明才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围绕“学生中心”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发挥社会与学校的共同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并通过多种不同的运行机制组合,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且该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明确:学生课堂知识学习为基础,素质培养为核心,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素质培养等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学校还需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鼓励社会大众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3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师生行为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首要任务,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引导和约束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为。现阶段,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需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以“公平、公正”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作用。“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故各大高校在建立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时需坚持“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将教师和学生作为最关键的考虑因素,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位教职工以及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保证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同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还需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为其学校学习和日后成才提供必备条件。具体实施对策如下:①高校需逐步下放教学管理权力,将传统的“行政中心”被动管理模式转变为“教学中心”主动管理模式,以激发和调动教职工以及各领域基层组织人员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②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需保障师生的监督权力与职能,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构建监督机制和民主审议机制等,增强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落实其监督与反馈机制。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目前要想在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主要可从革新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力度,规范和引导师生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安卉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