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从写作知识观到写作教学观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从写作知识观到写作教学观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写作知识观到写作教学观探究

摘要:初中写作教学“知识先行,训练后进”的惯性依然没有改变,所讲的写作知识多数还是静态知识,所练的写作任务多数还是非情境任务。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归纳写作知识类型,更新写作教学观念,有利于创造性地开展写作教学。

关键词:写作知识观;写作教学观

语文教材的更替往往反映着教学改革新浪潮的到来,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对写作知识的更新,虽已悄悄地在写作园地生根发芽,却仍不尽如人意。为了优化初中写作教学,笔者从写作知识的角度阐述写作教学取向的变化,以见教于方家。

一、除旧布新的写作知识观

统编教材中“写作板块”与“阅读板块”是紧密相关的,每个单元的写作内容是紧跟阅读内容的。这种编撰方式体现了教材的“阅读本位”取向,也秉持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⑴以七年级上册为例,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写作训练点依次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这与该册教科书的阅读重点“朗读:品味精彩语句”“朗读:把握作者的情感”“默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默读:理清作者的思路”“默读:概括文章的中心”“快速阅读:发挥联想和想象”高度一致,可见阅读重点是自成逻辑的,写作训练则是跟随阅读重点来安排的,反映了统编教材写作屈居于阅读之下的事实。尽管如此,统编教材的“写作板块”还是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统编教材对写作训练点的设置虽是没有科学的序列,但这并不妨碍写作能力的生成。章熊先生认为,写作在技能方面是有序可循的,但是,这个序列却不是严密的逻辑序列[2]它更像武术中的‘散打’而不像‘套路’,管用,却未必系统”m。统编教材不追求严密的体系,但是顾及了基本的文体。总体而言,七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八年级以写说明文为主,九年级以写议论文为主。更为重要的是,统编教材在“写作知识”上展现了新意。从微观看,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点由知识短文、写作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形成了“知识+训练”的结构,表现出一课一得的特征。知识短文从“如何写”的角度,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写作实践从“写什么”的角度提供作文题,给写作训练以选择的空间。从宏观看,统编教材的写作训练点带有不同的写作功能,这些写作功能体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2据此,笔者将这些写作训练点分为三大类:一是写作学知识,侧重于“学会做某一件事”,属于程序性知识。写作学知识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类:一是侧重于“学会写某一种文体的文章”,如“学写故事”“学写传记”“学写游记”“新闻写作”“撰写演讲稿”“学写读后感”“尝试创作(现代诗)”;二是侧重于“学会某一项写作技能”,如“学会记事”“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学习描写景物”“说明的顺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评议(演出)”。二是文章学知识,侧重于“能够认识一篇文章”,或者说“知道好文章应该是怎样的”,属于陈述性知识。譬如“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观点要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三是语用学知识,侧重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属于策略性知识。臂如“文从字顺”“语言(要)简明”“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学习仿写”“学习缩写”“学习改写”“学习扩写”“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这些写作训练点之间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序列,却具有写作训练框架的功能。以上三大类别的划分,对丰富与完善教师的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写作训练点,彼此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力度作用于学生写作能力的生成。这三大类写作训练点,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或强或弱,或大或小。从写作能力构成看,青少年写作能力主要由驾驭语言能力、确定中心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叙述事实能力、择用方法能力等组成,而写作能力是由相应的写作知识来达成的,可见写作学知识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知识处于次要地位。从写作能力生成看,写作学知识是主体,文章学知识、语用学知识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些写作训练点,有的着眼于整体,要求写整篇文章;有的着眼于局部,主要写一个或若干个段落即可。这样一种以动态的写作知识为主体的训练框架,超越了原先以静态的文章学知识为主体的状况,是巨大的进步。以前,作文教学独霸天下,可是“‘作文’教学不是帮助学生表达个人对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实认识,而是让学生获得适应主流话语方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获得公共思维和公共话语能力”“教师只能用文章模式和范文作为驱动力和矫正标准”w8“使写作彻底丧失生活品格,沦为炮制不食人间烟火的无聊文字的游戏”w9。如今,写作教学重视引导学生真诚地去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强化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依照实际需要展现自己的思想,调整自己的话语。从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的转移,预示着从作文教学向写作教学的回归,尽管这种回归依然十分艰难。

二、推陈出新的写作教学观

毋庸讳言,统编教材写作板块的一大缺憾,就是写作情境的缺失。写作教学不是学习孤立的写作知识,而是在情境中运用写作知识。由于情境具有连接心灵与生活的作用,学生的心灵一旦从情境中得以触发,在共情的作用下,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在情境的导引与催促下开展写作活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新闻写作”“撰写演讲稿”“尝试创作(现代诗)”“评议(演出)”等写作实践,统编教材将其融合于“活动?探究”之中,就更需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了。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知识先行”大行其道。教师总是先传授“知识短文”,然后选择一个作文题进行“写作实践”,最后学生生搬硬套,完成习作,走的是“演绎”的路径。由于写作是十分复杂的过程,也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先行的写作知识未必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写作环节产生作用,因此这种路径的教学效率是不高的。如果换一种思路,在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中,师生一起围绕写作任务,先讨论“写什么”,再讨论“怎么写”,效果会更佳,这就是“意在笔先”的道理。学生先有了“意”,再到“知识短文”或其他地方寻找方法性知识,为写作提供支援,最后再提笔成文,更符合写作的逻辑。这种以任务驱动为基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路径就是归纳的路径。显然,归纳的路径比演绎的路径更加贴近写作的实际情况。根据统编教材的写作知识框架,我们大体上可以确定三种“情境化写作”的教学取向:

(―)指向写作学知识的写作训练

这种写作训练着眼于写作行为,是一种关注写作过程的写作训练。指向写作学知识的写作训练主要是回答“怎么写”这个问题,属于形成性课程内容。指向写作学知识的写作训练最好是写整篇文章。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写故事”为例,笔者用新的作文题替换教材中的作文题:学校橱窗里张贴着《校园文学》征文大赛的启事:我们在海边捡石头,最后把捡到的石头,又通通留在海边。那些心爱的石头,有的会被海浪卷走,有的会被别人“卷”走,有的会永远留在原地。每一颗小小石头,都有悲欢离合的命运。请以“一颗小石头”为题,以石头的口吻、独白的形式讲述故事,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参赛文章。这是一个情境化写作任务,创设了一个情境,体现了交际性。写前指导时,教师重在构思能力、行文能力的训练,即“运思”能力的训练。写故事如何“运思”?写出一个好故事,关键看能否写好“冲突”。一个人遇到难题(冲突),他就必须努力奋斗,采取行动,这时,冲突开始推动事情发生,故事也就发生了变化。冲突一旦解决,故事就结束了[5]。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故事“运思”的公式:渴望——障碍——行动——结局。教师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之后,适时提供故事写作的知识。“被海浪卷走”的石头从沙滩来到冲浪板上,经历了惊涛骇浪,然而中途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故”,直到遇到了一个解救自己的好心人,这个故事类似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就是探险故事模型被别人‘卷’走”的石头时刻遵循当初“不接触陌生人”的警告,但还是不小心落人陌生人的手里,不久就遭遇了危险,需要营救,故事结尾又回到最初的警告,这就是警告故事模型;“永远留在原地”的石头每天看着浩瀚的大海,梦想着能够变成力大无穷的“招潮蟹”,有一天居然梦想成真,招来了史无前例的潮水,历经了一次劫难,这就是变形故事模型。学生写完习作,教师批改时应该采用写作学视角,主要聚焦三个维度: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作文讲评也应当如此,以故事的创意为中心,关键看故事构思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再就是命题炼意、聚材取事、谋篇布局、定体选技等方面的能力。

(二)指向文章学知识的写作训练

这种写作训练着眼于文章品质,是一种关注写作结果的写作训练。指向文章学知识的写作训练主要回答“应该怎么写”这个问题,属于反思性课程内容。如果说指向写作学知识的写作训练是关注动态的话,那么指向文章学知识的写作训练则是关注静态的。指向文章学知识的写作训练以篇章写作为主。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由于统编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没有对象与目的,学生在说明时难以精准地抓住特征,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街区风貌出发,重新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化写作任务:千百年来,在这座浙西南的小城里,“精于艺、勤于业”的精神成就着一代代老街人。它不仅是这方水土沉淀下来最具智慧的生活哲理,更是这条千年老街穿越历史沧桑、依旧充满生机的奥秘所在。请以“松阳南直街”为题,选择其中一种对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①向刚到县城生活的农村亲友介绍这条老街。②向曾在松阳师范读书的退休教师介绍这条老街。③向远道而来的外地旅客介绍这条老街。要介绍给特定的对象,也就说明有了读者,这样,写作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写前指导时,教师可以围绕“介绍什么地方”“抓住什么特点”展开。向刚到县城生活的农村亲友介绍这条老街,可以从“风土人情”的角度介绍城里独有的特色小吃,凸显城里的美食生态,表达对精致生活的美好追求;向曾经在松阳师范读书的退休教师介绍这条老街,则可以从“发展变化”的角度介绍这些年街道景观的变化,重点介绍新建筑,以突出时代的变迁;向远道而来的外地旅客介绍这条老街,则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介绍代表性的建筑,如牌坊,突出“耕读传家”的特点。作文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文章学的标准:主题、结构、语言。当然,本次写作训练的重点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应该把这一条当作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其实,要突出事物的特征,就要用合理的结构与准确的语言来配合,还要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来表现,表面上是衡量说明事物是否抓住了特征,实际上牵涉文章学知识的诸多要素。

(三)指向语用学知识的写作训练

这种写作训练着眼于言语表达,是一种关注语用的写作训练。指向语用学知识的写作训练主要回答“怎么写得更好”这个问题,属于技巧性课程内容。指向语用学知识的写作训练以“微作文”为主。从理论上说,一次写作实践对应一个写作训练点,但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因为语言表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非长期坚持不可。比如“文从字顺”,不是一次写作实践就能学会的,需要不断练习、反复修改,才能有所精进。当然,还有一些“写作实践”是需要侧重的,需要在一次次写作实践中定点训练。下面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达要得体”为例,解说指向语用学知识的写作训练。笔者对2018年浙江丽水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进行改编,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化写作任务:5月19曰,我国第一套有声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正式。请你结合下面图片上的信息,得体地向七年级同学推荐这套教材。(不超过150字)这是典型的交际语境写作任务,有作者(我是谁),有读者(写给谁),有话题(写什么),有目的(为什么写),有体式(用什么写)。作为八年级学生写给学弟学妹的推荐语,自然不能骄傲自大甚至盛气凌人,应该把这套有声语文教材以诚恳的语气进行推荐,这就是“得体”的含义。评价的标准自然是语用学的标准: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讲评时要“点面结合”,以本次写作训练为“点”,以语用标准为“面”,力求有效。就本次写作实践而言,“得体”主要体现在称呼、语言、语气等方面,同时也要覆盖语言表达的其他方面,总的来说就是看语言表达是否产生“推荐”之效。在三种写作训练中,指向写作学知识的写作训练理应处于写作教学的主体地位,指向文章学知识的写作训练、指向语用学知识的写作训练则处于辅助地位。总之,指向写作学知识的写作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脑力”,指向文章学知识的写作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眼力”,指向语用学知识的写作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笔力”。三管齐下,假以时日,必能练就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1.

[2]刘欢,荣维东.微型写作:课程、教学和教师的视角[J].中学语文,2014(10):12-15.

[3]章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6.

[4]董承理.“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J].语文教学通讯(B),2007(12).

[5]邓彤.故事写作:写作课程不可或缺的元素[J]_中学语文教学,2016(1):27-33.

作者:林忠港 单位: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