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语教育教学观当代价值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语教育教学观当代价值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语教育教学观当代价值探究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十分丰富和系统,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包括尊师爱生、德育为先、培养学习乐趣、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学以致用六个方面。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教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面对春秋末期社会剧变的情境,面对礼坏乐崩社会文化秩序的解体,他兴办私学,周游列国,教育学生以“仁”为基点,“仁”者爱人,孝悌是根本,强调人的个体品德修养,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达至整个社会共同体,重建春秋的思想、社会文化的新秩序,恢复当时社会之礼,使天下无道变为天下有道。

1尊师爱生

孔子兴办私学,不论富贵、贫贱,广招弟子,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孔子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他的学生颜回评价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孔子对于颜回也给予了“仁”和“贤”的最高评价,从孔子与颜回的师生情,可见大教育家孔子的伟大人格魅力,可见孔子教育学生注重“仁”德教育。“仁”德是孔子思想核心,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理想君子人格,是为人的最高境界。时过今日,人们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美好品德的初衷没有变。

2德育为先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文、行、忠、信”四项,文是文化知识,行、忠、信三项都是仁德修养,行是实践,忠是尽职尽责,信是诚信,可见孔子以德为依据,重视德育教育。孔子教育弟子以仁德教育为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孔子以亲子之爱为起点的孝与悌当做“仁”的根本,由家庭情感团契推及大众,泛爱众,以此“克己而复礼”,协调社会的伦理秩序,以便更好维护“礼”,以仁爱思想为标准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亲近有仁德的人,要求弟子努力成为修己安人、志于道的君子。教育遵循教育育人规律,要以仁德为先,要先教育学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再去学习文化知识。然而,现实教育大多都是直接从学习文化知识入手,而且只重视文化知识,这种强行管教的做法,没有遵循德育在先原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人的教育成了一大难题。生活中暴力犯罪等恶劣行为的频发以及年龄的下降趋势,让整个社会震惊,确实应该引起人们思考。

3培养学习乐趣

学习乐趣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一种心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内心快乐的源泉,这样学生就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此,教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是一条重要教学规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境界。知之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效果不好,就像现在很多人为了考试而学习;好之,喜欢它才去学习,这样才能学有所成;乐之,以它为乐,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这样必有大成。教学实践中,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不足而努力学习,教师发现教学局限而加强学习,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达到学习为乐最高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习他人比自己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作为借鉴加以改正。孔子这种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这充分表明他对学习和再学习的终身提倡。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学习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孔子教育学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仁”、“知”、“勇”三种品德,都是士君子追求的品德。孔子强调“士志于道”,道即仁道,教育学生成为仁人志士,担当社会重任,为家为国尽忠尽责。但都以好学为前提,如果不好学,这三种品德就失去根基,反而会衍生三种弊端。可见,人的一生中学习是何等重要。

4因材施教

大教育家孔子因人各异的教育是针对弟子不同的个性而定的,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特长等因人各异进行教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弟子仲由和冉求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因为冉求总是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约束他,孔子就是因人因个性性格特征不同进行教育。“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学生个性有差异,各有性格特点,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2021年第5期现代农村科技教育园地偏激,仲由鲁莽,都不合中行,教学教学中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人的智力有差别,可以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讲授高深的学问,不可以给中等水平以下的人讲高深的学问。志向也有不同,有“为政”、“从教”、“经商”等。特长各有所长,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孔子的教学,根据不同学生实施恰如其分教育,各因其才,达到人尽其才。

5启发教育

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孔子在学生思考困惑的时候,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这类似于今天的点拨法,可见启发教导学生,要在思考关键处对关键词语进行点拨,可以起高度概括作用。只读书不思考,只能是知识的堆砌;只空想而不读书,只能是虚妄的空想。孔子主张学习时学思并重,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6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技能、仁德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如果不能运用到实践中,不身体力行,那就是空谈。孔子反对巧言令色,强调君子慎于言,要先行后言,要在符合仁义的基础上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孔子强调教师衡量学生的道德标准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篇》),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我国教育长期存在“唯分数”、“高分低能”现象,值得深思。其实孔子早有论述: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意思是交给行政不能办好,搞外交也不能应对自如,即使读书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所学知识要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要活学活用。学得多、学得好,不能应用于实践,所学无用。《论语》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我们要从中吸取孔子的教育教学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有利于我们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常彦.孔子的十大教育智慧[J].甘肃高师学报,2018(6):71~75.

作者:王彦昌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