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学下韩军阅读教学观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语文教育观是特级老师韩军对我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思考和研究下的产物。语文阅读教学是韩军新语文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领域。由于语文学科特殊的审美特性,使得审美与语文,尤其是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尤为密切。将韩军阅读教学观置于美学视域下,将阅读上升到审美层面,去探讨韩军阅读教学的规律与方法论,可以发现:韩军阅读教学观以纯正的审美态度对待阅读,强调阅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在其阅读教学观中呈现出了以下美学价值取向,即注重审美感知、强调审美意识、珍视审美情趣,强化审美创造力。只有关注、坚持语文之美,强调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由公话到私语的转变,才能实现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的价值转向。
【关键词】美学;阅读教学观;审美
一、强调主体性——注重审美感知的培养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这不仅揭示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为阅读审美奠定了学理依据,即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世界,读者与作品主动建构的过程,阅读越主动,学生的收获就越大。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缺乏深思与个性的解读,依然是一股畸形发展的“潮流”。文本的解读只是服务于应试的需要,服务于所谓普遍真理的权威。应试教育下的解读只是停留在:“作品宣扬了……的伟大精神,批判了……的丑恶罪行”的他者解读层面,而在这背后缺乏的是人们个性化的深思。或者说这种文本的解读,他只承认解读结果的正确性、合法性,而视其他结果为错误。这必然导致文本思想的变形与文本理解的扭曲,同时也压抑了其他解读的产生。在此背景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主体感悟与体验。在审美视域下,接受美学更是认为,审美客体是进行审美的前提,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的核心。而韩军呼吁个性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原因在于: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他提倡反对伪圣化,张扬个性化理解,注重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真实阅读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解读,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千古不移的法则会束缚、消解异样声音的存在。普遍真理导致文本思想扭曲,普世性解读压抑个性深思,已经是语文阅读教育的大患。将韩军个性化阅读置于美学视域下,不难发现,阅读审美活动是认识、思维、情感的全方位参与,而读者作为阅读活动的发动者,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直观的、独特的、自由自觉的、真实的感知之后,才会形成对这一审美客体的认识。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将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搭建起来的桥梁是审美感知。而作家作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秘书”,他所写的文学作品必然描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俗史、心灵史。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他者解读层面以及量的积累之上,也不能只停留在张扬公共话语,压抑精神自由上,而是将“知”变“智”,形成自我解读。从这一角度来说,韩军倡导的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的转变,在美学视域下,阅读的实质就是新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的实质就是新的意义的主动生产者,而非被动意义的消费者。
二、强调无功利性——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世纪末乃至当下,中国语文教育正出现“功利化”的倾向,这种功利化是后现代的商业化的文化冲击带来的。后现代的商业化的社会文化氛围,钳制、充塞着语文教育的外在环境。面对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韩军发出了像护卫母亲和生命一样护卫语文教育的呐喊,提出了警惕伪圣化、警惕技术化、警惕萎靡化,弘扬文化精神、弘扬人文精神的无功利性的新语文教育理念。韩军阅读教学观作为新语文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阅读的审美简单来说就是个体通过阅读以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审美情趣,最后培养审美创造力为价值取向的阅读类型。摆脱功利性,以纯粹的审美的眼光对待阅读,是审美阅读的基本特征和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也是韩军阅读教学观最核心的价值取向。韩军认为语文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体验,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培养只会假崇高、伪圣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中,韩军提出: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语文(阅读)本身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借由语言文字(汉字)本身所传达出来的精确性、形象性、审美性。他提倡的着意于精神,着意语言,用语言立个性之人,主体之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审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点,正是实现无功利性的重要途径。只有摆脱了功利性,才能平抚浮心,踢出躁气,从纷纭、喧哗与浮躁中抬起头来,才能将自身独特的审美感知思维化,形成审美意识。
三、强调体验性——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
体验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文章中所涉及的场景画面,在头脑中模拟再现,以图景思维的方式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二是体验真实的阅读过程,这与韩军强调的由强塞“公话”到张扬“私语”的价值转向不谋而合。在韩军看来,文字本身是肉做的,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而“五四”后,尚西术,破传统,痴迷西术与数理解剖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大患。面对语文教育的大患,韩军有其自己的思考。首先,举三反一作为韩军语文阅读观的操作论,即通过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言语范式培养学生的语感,从不同文章的不同语句中揣摩语言的艺术,使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从本质上讲,举三反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美学视域下,也就是说,只有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本真,才能培养学生真实的审美情趣。而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韩军更是直接加强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其次,美读吟诵作为韩军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之一,更重视读者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韩军提倡的平和、自然、质朴和生活化的诵读,其实也就是用“心”来说话,用“心”来阅读。而当诵读人之心(学生/读者)与文本之心共鸣,就会产生个体独特的审美情趣,即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的交流,不仅是读者与作者对话,更是读者与文本对话。阅读的美感在于感知,但更在于体验,个体只有亲自参与体验才能进入阅读的世界。我们说理论出自实践,这不容否认,但更多程度上,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由此可见,只有博识宽广,增强鉴赏能力,才能指导实践。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韩军老师提出举三反一语文阅读观的操作论和美读吟诵的方法论。只有在学生亲自体验、亲身实践中去感受文章之美,阅读之美,才能与文章有生命的、动感的互动。试想一下,教师对一篇课文没有审美能力,那么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同样,如果一篇课文学生接受的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存在“异样”声音存在,学生经过老师的审美实践后,形成的都是老师现成化的观念并确信无疑,这未必是一件好事。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这也就告诉我们,知识在更新,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在改变,只有个体亲身实践,加强体验,才能形成审美情趣,从而实现与作者、作品、世界之间的对话。
四、强调创造性——注重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是审美活动的最高目标。而创造性,也是走进语文内部,走进人的心灵世界,走进文本的必然要求。学生与文本、作者、世界、自我之间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界限的创造性对话,而不是简单的交流沟通。换言之,超时空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在韩军看来,服务于应试教育而张扬公话、主张极左的公共思维的解读,必然会把学生带上伪圣化的歧路。韩军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为了审美,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具有美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一味地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重成绩轻过程,重结论轻质量,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学生思考,只需条件反射地听讲与记忆,是没有美可言的,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与抹杀。语文教学,语文审美的实现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是老师引导美,更是学生探索美,认识美,体会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韩军主张,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抒展、灵魂生长是最最重要的。诚然,韩军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自由言语、自由精神的抒发,那么阅读过程既然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审美过程,一定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它必然拒绝固定、唯一、标准的答案,必然拒绝极左色彩的公共话语、公共意识、公共思维强迫学生放弃人的精神自由与真实。作品是有生命的,阅读的美学价值就在于读者生命体的创造性参与,从而使作品的生命熠熠生辉。韩军认为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就是能够“读出自己的声音”,读者(学生)总能够从一个文本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这样做的同时留给其他读者再次解读的空间。在韩军课堂实录《药》中,学生判断刽子手和康大叔并非一个人就是创造性解读。而在他的作文课中,学生认为扑克的花色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也是创造性解读。阅读活动本质是一种创造,个体的人是阅读的主体,更是发现美、享受美的主体,同时也是创造美的主体。而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及其所特有的思想性、情意性都需要人的审美来发现。因此,阅读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本身就是超越个体的有限性而走向无限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阅读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人生的意义。在美学视域下探究韩军阅读教学观的价值取向,就是把语文作为语言艺术,回归人文与生活之本。在阅读教学中审美的实现基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交融。阅读审美过程,其实是一种移情的过程,审美主体居于主导,有意识地对审美客体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获得体验。美是生活,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会,语文教学实践便是通过学生的体会、参与,去发现美、享受美。如果说在阅读审美中,审美感知是“知”的层面,那么审美意识就是“觉”的层面,只有先“知”才能后“觉”。换句话说,只有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审美感知,才能形成无功利性的审美意识,而当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发生交互作用时,便会形成审美情趣。一个完整的阅读审美如果没有审美情趣这一环节,很难达到审美目标的实现。但阅读审美活动同时也是创造美的活动,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为了发现美,感受美,最后创造美。因此,也正是有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我们才有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媛.孟子文学批评新解[J].才智,2014(16):301.
[2]袁学军.语文课程改革与人文教育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11(5):1.
作者:牛宏程 王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