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学观内涵主体及在改革中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观内涵主体及在改革中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学观内涵主体及在改革中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与学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是否能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教学观息息相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教学观的概念、教学观的主体以及课程改革中教学观的最新体现对近年关于教师教学观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教学观;课程改革;学生教学观

1教学观的内涵

教学观就是关于教学的观念。“教学观念”的概念界定,在教学领域相对较为统一,即指教师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在国际上,教学观念(conceptionofteaching)研究的代表人物Larsson(1983)、Pratt(1992)和Kember(1997)认为教师从实践和经验中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就是教师的教学观;Richards则认为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将教师对工作单位和他们在其中的角色理解也是教师教学观的一部分。由于国外教学观的研究兴起较早,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对教学观的界定与国外学者的理解是一致的。将教学观界定为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及其教学过程的基本认识;或是教师对教学及教学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教学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少数研究者也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积累中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本质理解的逐渐深化,是对教学究竟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是最好的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是说,教师针对教学本身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观点和想法都可以作为教学观念。它既可以是理论层面的关于教学自身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实践层面中教学流程涉及的具体步骤。因此,教学观的概念界定在教学观念的研究中的界定大致一致,即指教师对教学本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相关要素的一般性看法和认识。

2教学观的主体

教学观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如一个学校不仅学校里的老师各自有教学观念,整个学校也有自己的教学观念,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有导向作用,并且对个体教学观也有影响。

2.1教师的教学观

一直以来,教师教育关于教师教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三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四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发展。虽然是从四个角度研究教师发展问题,但都落脚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在相关研究者中,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重中之重。毕竟教师教学观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业成绩。观念影响行为,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强调以技能为主的目标导向进行转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的现实诉求。因此,对于教师的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关注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发展,也要试图了解并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培训应该传扬先进的正确的教学观念,引导教师改变原有的传统的观念进而让教师主动自愿的学习新的教学方式与行为,从观念上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因为培训如果不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出发,那么无论多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都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明白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随时在变。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也要跟着学生共同成长,跟着时代一起发展努力做到终身学习。

2.2学生的教学观

既然观念人人都有,那么任何对于教学有所了解的人都有教学观。教学观并不是教师的独有的观念,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在被教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对于教学的独有见解。也会形成学生的教学观。代沟不是年龄的距离,而是观念之间的区别。因此在研究教师教学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教学观。只有了解学生教学观与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一致,了解两者之间观念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学生,从而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与开展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福克斯(Fox)在对教学观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教学观念出现分歧与差异,会导致产生两个问题:一种是学生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而教师仍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另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观变得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可是学生仍执着于教师中心的观念(Fox,1983)。举例说明,某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教学过程缺少互动与趣味性。而该教师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有所进步。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所影响,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兴趣。而如果教师讲课以发现法为主,喜欢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而其学生却已经习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认为教学就应该是教师直接将知识告诉学生。这时教师的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尽人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缓慢地进行,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教学观,教师可以有选择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过程,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之前,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者。教学方式讲授法与题海战术为主,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教学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学生无权置喙。教学评价是较为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分数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平均分高,教师教学就是高效优秀的教学,学生分数低,教师课堂就是低效失败的教学,教学缺少针对性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与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忽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与核心素养。这些课堂教学现状都侧面反映教师教学观的落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以探究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学内容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脱离学生经验等。而教学过程转变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对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促进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3.1师生角色

教师对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定位会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否平等。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在教师眼里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是接受者,并且认为学生由于年纪小,涉世未深,所以没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一切事物都需要教师与家长决定,在他们眼里学生没有自主性,并不被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教学即教师的教,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不在意学生的看法;后来教学的含义变为教学生学,即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再然后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从教学含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重要,强调学生与教师地位越来越平等,这其实就是教学观念的变化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才真正代表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地位的平等才能带来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对话。

3.2教学内容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对两种教学观和教学实施方式的概括。但现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大部分还处在“教教材”,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甚至大部分教师照搬教材,这样容易与学生生活脱节,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任何一节课是一模一样。因为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一样,每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不一样。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不顾生活实际,一味照搬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主要依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经验,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教学的旁观者与背诵者。并且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本学科,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教师要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为了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教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育人。

3.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手段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手段,是师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选择哪种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的情况。通常说在某种情况下采用某种教学方法,那只是说某种方法在某种情况下,对解决某个基本教学任务起主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决不能把各种教学方法割裂开来,而孤立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尽管时代变迁仍然有可以借鉴的价值。如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问答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认识、自我探索。这些教学方法其实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会运用经典的教学方法,也要适时的配合信息技术的使用,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电子屏、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当然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要明白多媒体设备知识教学过程的辅助,不是主体。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灵活变通,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以求更好地展现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会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者:马玉林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