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胡适读写教学观语文教学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立足胡适的读写教学观,文章从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创设灵活开放的课堂氛围以及督促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鼓励学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外练笔等方面探索轻松、高效的小学读写教学方法。
关键词:胡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学实践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割裂开来。一方面,阅读教学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积累素材,树立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写作教学无疑存在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感悟能力。对此,胡适认为读写有着重要的联系:一方面,阅读是吸收思想,写作是发表思想。吸收来的知识如果不做一番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就算不得自己的东西,读书就难有成效。另一方面,发表思想要以深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写作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遇到了一些问题,二者往往被割裂开来,阅读成了单纯的技巧性训练,却忽视了其重要的素材储备以及情志塑造功能;写作成了应付教学、考试的程式化训练,忽略了真情实感的表达以及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而胡适的读写教学观以杜威教育思想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从自身的经验积累出发,注重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现状分析
(一)认识程度提高,但缺乏深入理解
读写结合教学对一线教师来说已不再陌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课堂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大多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读写结合的理论学习,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导致在课堂上的应用仅停留在表面,甚至没有主动设计读写结合课堂环节的意识。究其原因,小学语文老师大都更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课堂实践的探索,较少在教学理论方面进行自我充电。另外,学校在这方面的相关培训也比较欠缺。
(二)运用频率提高,但方式单一
从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有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或多或少有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在阅读课中。但大部分老师在实践中要么侧重于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么侧重于对学生写作方法的训练,很少能将二者融合起来。
(三)读写结合流于形式,与学生生活脱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老师已经能够在课堂上自如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形式上,表现得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看似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起到了触动,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小游戏、图片、音视频等印象深刻之外,对文本的感悟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是极其贫乏的,这样的阅读课不仅没有达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激情的触发,就连积累好词佳句、培养阅读兴趣的目的都没有达到。
(四)读写结合忽视学科融合,缺乏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读写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建立“大语文”学习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老师限于学科融合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少能运用学科融合知识进行备课和读写教学。综合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大部分教师忙于一线教学,比较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仅备教材、很少做到备学生,或者有做到备学生,但对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把握是不全面的,导致读写结合中的“读”和“写”不能很少地结合起来。第三,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把握。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使用读写结合方法,但是所使用的手段并没有服务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导致读写结合成了一句空话。
二、胡适读写教学观概述
(一)胡适的阅读教学观
关于阅读教学,胡适特别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训练。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其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方法训练上,他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了读书有两个要素:(1)精;(2)博。“精”就是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博”就是“开卷有益”。胡适指出,“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1]也就是说,阅读一本书,或许其中有很多盲点,读的书多了,才能对这本书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精”和“博”的良好读书习惯,是胡适阅读教学观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上,胡适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修能力。他认为,“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1]不得不说,这种观点对于改革陈旧落后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此外,胡适主张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形成开放灵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质疑,以文本和社会问题等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观点与当前流行的情境教育部分观点不谋而合,李吉林指出,“儿童会因好奇、因美感、因探究、因与经验相关、因情感共鸣……形成一种关注、探究的心理而要学。”[2]
(二)胡适的写作教学观
关于写作教学,胡适以灵活、开放的态度指导写作教学。在题目制定、内容表达、课程作文的训练方式等方面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具体来说,他主张写作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不先求辞藻、文字之华丽,而应发出自己的心声。叶圣陶对胡适的这一观点也是十分赞同的,他说,“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3]可见,叶圣陶也认为写作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没有思想感情,就还是不要写作了。第二,题目拟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题目符合学生特点,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做到情感的真实表达,杂志文章、长篇通信、系统笔记等是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这类文章比硬着头皮写的作文要好无数倍。第四,将演说、辩论作为写作的重要方法。他认为,“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做文章的第一个条件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4]。第五,日记要记思想和心得,而非日常小事。胡适认为写日记要“多记个人思想和学术心得,不应专记小事!”[5]
三、胡适读写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胡适提出了读书要“精”“博”,要求学生在读书时不仅要涉猎广泛,还要有所侧重,对于重点内容要深挖细琢,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新课改将“阅读本位”改为“读写互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时要学会做记录,做笔记,记下心得体会,摘抄好词佳句,以促进写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中的阅读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讲”,很少有自主阅读,自主理解的机会。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比较小,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繁重,课后时间有限,老师阅读的书目虽然推荐了一大堆,但很少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大部分是不自觉的,要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引导才能有效开展。而迫于功利性阅读,老师在课后的阅读指导上,大部分是缺位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调整:第一,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孩子们在自读中感悟,在自悟中陶冶情操,并能在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记录好词佳句,记录感悟启发,于无意间为习作积累了素材。第二,在课外阅读方面,联系单元目标,联系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们在每个阶段、每个单元推荐阅读书目,力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好摘抄和记录,每单元结束后进行阅读展示,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将课外阅读从布置到实施都落到实处。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第一,在阅读文本时,对于一些疑难或趣味性文本,以音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直观感悟,比如三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里面有些字词的意义学生比较难懂,我们就通过视频的方式把整个故事呈现出来,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各个词语的意思、整个文本的意义,故事的哲理等都已经了然于心了。第二,情境造势,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泉,带动学生的情感融入。比如在上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时,我们制作了雪孩子前后变化的动漫视频,当学生看到雪孩子遇热融化时,心里顿时充满了对雪孩子的敬意,这时再让他们写对雪孩子想说的话,他们的语言一定是真情实感的表露,与此同时,心灵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第三,在习作中,鼓励孩子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一人一句的形式在班级作文展示台进行合作写作,这种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也让他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渴望和别人进行交流,渴望自己的文章成为全班最“靓”的那一篇。
(三)创设灵活开放的课堂氛围
第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提问、课堂讨论,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创设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对于写作教学,在题目选定上,我们可以推荐一些题目,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好的题目,全班讨论决定。第二,对于口语交际课,采取多种形式,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发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又是一次重新整理、加工。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先对学生的基本立场进行摸底,之后根据摸底情况分好正反方,再让学生课后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以辩论赛的形式展示出来。课堂上,我们发现在双方激烈的辩论下,连好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都勇于发言,急于发言,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一次小练笔,当天孩子们就交上了作业,可见这样的课堂形式,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学生将口语交际、作文当作自我表达的途径。
(四)鼓励结合生活的课外练笔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也可以说是落脚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一单元一次的作文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文都是命题作文,孩子们有时候并没有对这些命题的了解,也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这就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他们只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最后呈现出的结果当然是不容乐观的。这样的作文写得多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没了,写作文也就成了应付差事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以为可以在平时给孩子们多创造一些练笔的机会,并对他们的练笔进行定期检查,讲评,展示。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每当有重大节日、重要事宜、趣味课文时我们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进行与之相关的课外小练笔,可以是感言、笔记,也可以是启发等等。字数,形式不限,只求真情实感,有思想。一个月后进行检查,并评出“最佳写手”。这种多样化的小练笔看似与单元作文、考试作文毫无联系,实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结语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既受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而,语文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所以借鉴与开拓应该成为推进新课改的两重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守正出新,如何让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而不乱,如何让学生轻松有效地掌握语文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胡适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法在当时提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他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为依据,倡导以“儿童为中心”,以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为根本指导,提出了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阅读教学法和提倡自由开放、多种课外练笔的写作教学法,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适,著,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吉林.情境教育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4]胡适.胡适文集(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唐德刚.胡适杂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赵艳 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