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推出了工作室培训与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体系,开创了工作室培训与学校教职员工培训相结合的先例,它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工作室式教学模式是我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实践采用的模式是导师制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了一批有关数字媒体技术与综合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导师制;数字媒体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是智慧科技急速发展进步的一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们踏上新的征程。新工科以德才、文化为导向,注重培养多样化人才创新。数字化媒体技术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学科领域。实践课程在数字媒体学生中属于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需要实践教学在本科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大学导师制的寄宿制学校教育体系将“全人教育”的经验延伸到全日制。教师可以经常以更多元化的维度参与和见证学生的成长,能够给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品格等多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老师们经常与学生们在一起,他们会尽最大努力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在科技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它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是学生实现专业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实践课训练技能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队意识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专业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想培养优质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就要将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到综合实践教学中,实抓实践教学,优化教学质量。然而,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缺点。其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需要。因此,许多高校的综合实践教学亟待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研究背景
英国牛津大学最先开始使用本科生导师制,其次就是哈佛大学,最后美国的其他大学都开始引用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导师担任几名本科生的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兴趣等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因材施教。导师和学生都是双向选择,导师不会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结束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导师会做书面报告,学生同样也能依据老师的教学情况给予导师评价。通过实践可以得知,本科生导师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多层次培养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有效弥补学分制的缺陷,避免“一锅”教育模式的弊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各界不同人才的需求。第二,本科生导师制贯彻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高等教育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主角是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保护学生在教育中一切合法权益。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采用工作室教学与正式教学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开创了工作室教学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先例,迄今为止,它对世界应用型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积极开展工作室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培养了一批数字媒体技术与综合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三、研究内容
以学生工作室为基础的主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实现了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育设计与实践。中心是学生,教学主体是导师与企业导师、开创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学生第三学期前两学期学习文化和Photoshop,进入导师制课堂,自主选择一门方向课程(UI设计与制作、电影剪辑、影视广告综合应用等)学习。在第四至第五学期,老师挑选优秀学生跟随学习。同时,鼓励教学与竞赛、教学与创新、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自主创业。引进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创新培训和技能教学辅导等形式。在第六学期就开始给学生推荐实习的企业。学校和企业的导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会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在企业表现非常优秀的毕业生会通过“高师计划”和灵活引进的方法变成学弟学妹们的导师,构成一门封闭的人才培养计划。学校的导师和企业的导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师傅”的角色,学生是“学徒”的角色。学校主要是进行有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而企业的导师则是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当他们进入企业管理模式后,就会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管理素质。现代导师制和学徒制的载体就是学生工作室。
四、研究目标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导师制定位的调整
应用型大学实行导师制,其定位应与学分制相分离。导师制就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学生自由学习和发展的满足和补充。处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并不是非常成熟,所以本科教育不能适应研究生导师制。另外,不应该让导师担任理应属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教育任务。导师就是一名指导员,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导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导师制和普通教学的工作相同。还要把工作成果与升职评奖挂钩,从认识、行动、待遇等方面激发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因此,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需要纳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相应学分,才能真正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育评价监督机制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导师制更好实施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学奖惩机制是当前很多应用型的大学都没有的。高校必须有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经费统筹分配机制、师生双向交流机制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以学生为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发展主体,监督导师的指导过程,评价指导方法,评价指导效果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鼓励导师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设计。
(三)创新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
由于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高校中师生比例失衡的问题,必须在导师制科学定位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模式。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对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研究项目选择学习和实践,积极探索、发现和体验生活中的学习活动。在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学会收集、分析、判断信息,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对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意识进行培养。在实践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当学生参与了导师的项目后,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增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更好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竞赛项目的质量也会提高,找寻具有高层次科研能力的大学生平台,为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参考。另外,高校还需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地方上经济建设层面的需求,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
(四)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工程建设中,“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和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改善“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有许多的应用型大学都在这方面存在缺陷。专业课教师通常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经验不足,加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导致专业课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创业与创新”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高校教师对“创业创新”的概念认识不透彻,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能力培养,使“创业创新”教育流于形式。
(五)改进双向选择模式
双向选择是本科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障,要求本科生入学时,学校应明确告知学生选择导师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通常在第三学期才会实施导师制,当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后才会实施导师制。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教学信息、科研成果都充分了解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导师还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学生。导师和学生都是双向选择,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有助于提高本科学生的素质。
五、导师制度影响因素
我国很多本科高校在21世纪后就开始在教学中实行学分制。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的实施学分制,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也引入了导师制。纵观实施十多年来,虽然导师制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导师制的实施一直存在问题。
(一)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导师制培养目标存在一些误区和概念不清。无论导师制是一种教学制度,还是一种管理教育制度,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认识。定位不够清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导师制被混淆。而且,很多教师都没有把对学生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二)师生比例过大,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本科生导师制被国外的大学应用,有5~10个学生被同一个导师所指导。在有些高校内,本科生的辅导员是兼职的,这些兼职多的辅导员有可能是专职的辅导员,也有可能是党政管理干部。这种现象脱离了专业教学和因材施教的主题。当高校师生的比例一定时,本科生导师制呈现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
(三)缺乏完善的运行、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
导师和学生都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主体。高校往往对导师指导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要求粗放,对导师工作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没有建立完善的导师管理评价体系;在导师指导过程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学生成绩和任务完成的定性和定量管理体系,缺乏对学生的考核机制。
(四)教师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在学生的发展中教师的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学术态度都非常重要。有的导师一学期指导学生几次,与学生交流很少,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导师的修养和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
六、结语
本文从课程的实际出发,对比以往的练习模式,总结出了实践课的组合优化模式,以及具体的分数分成,收到了一些实践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将教学和实际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完整性得到提高,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现代教学与导师制的结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力保障。在现代学徒制培训的背景下,导师制的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实际教学过程,落实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江霞.“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创作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12):266-267.
[2]高天寒,郭楠.面向能力跃升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J].计算机教育,2014(23):93-95.
[3]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三峡高教研究,2014(3):4-8.
作者:许梅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