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挑战浅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本质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重构课堂面授与网络学习的组织关系。目前,在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供给与需求错位、重复建设严重、权责利尚未统一等问题,推进继续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需要将“线上”与“线下”同等重要的理念融入继续教育办学实践,统筹合力、多方同责联动,优化经费投入机制,构建线上平台,建设企业参与供给的有利环境,让“线上”教育参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是实现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转型;突破
目前,在信息化教育时代,我国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线下课堂面授与线上网络教育的不协调现象依旧突出,学生学习需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继续教育提供的有限性成为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线上教学、课堂面授、课外自学的脱节是导致继续教育质量较难提升的重要因素。由此,深化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助力“线上”服务供给改革,已经是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行之路。国家政策层面已经作出部署,如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计划》,明确指出要从教育理念层面确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的融合,要从线上线下两不同教学模式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推进传统模式与新技术的融合。[1]本文对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所面临的困难作出分析后,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以推动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一、继续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中的应用也是遍地开花,继续教育也必然要跟上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各教学单位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随着继续教育多种教育模式的出现,继续教育网络服务已经遭遇标准不一、质量不齐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进程,主要表现为:
1.继续教育网络供给与实际需求错位
当前,在继续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提供方与使用方缺少有效的对接渠道和沟通机制,市场调节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向各类继续教育供给优秀教育服务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如信息不对称等。人们期待继续教育能够提供灵活、优质、个性化、终生的教育,而现在的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更多的是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按专业班级的、供给驱动的服务方式。从网络技术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总量来看,继续教育领域已基本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在结构方面却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及时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限制了许多优质的网络继续教育服务供给。继续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技术供给有一定的滞后性,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就逐渐产生了。一方面,传统的只能机械地看视频、听讲解等功能较固定网络教育服务供给明显已经过剩,如各类学习资源只能在某一固定的平台上使用,或者只能在某一终端使用,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已经明显呈现。与此同时,高质量、多元化、新功能和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继续教育网络服务供给不足,如既符合继续教育学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又可以适应继续教育教学要求的“线上”学习资源严重不足。继续教育网络供给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2]继续教育网络化服务的供需脱节会影响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实现。
2.平台重复建设严重,课程精品率低
截至2019年初,我国的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已达20123万人。[3]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离不开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好充足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学习。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采用的线上平台有的是自主开发的项目,也有的通过定制开发或者直接购买的系统,还有的是直接依托公共服务体系的既有平台。现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所有平台的建设、运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在众多的平台建设中,存在着大量功能相近、资源相似的问题,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亟须进行合理的整合,如各平台通过谈判、交流达成合作协议,淘态多余的平台,集中技术、资金共同研发,可以大大提升平台的利用效率。通过合理安排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规划各个平台的功能,最大程度减少相同或相近的平台运行,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可以大大减轻学习者奔波适应多个平台的劳累。虽然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课程的数量很庞大,但是分享利用率低。同时精品课程非常稀少,占课程总数的比重还不到百分之一,亟须进行资源整合。
3.各参与主体权责利尚未统一
从现有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实践来看,有几种共同的观点:第一,“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一定是有明显差异的,是两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的模式,所以完全意义上的线上线下融合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第二,“线上线下”融合要想真正实现,必须探索技术、经费甚至管理层面的问题,即怎样将“线上线下”融合理念融入继续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第三,“线上线下”融合有众多的参与方,各方都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是重点。因此,从教育需求立场出发,学校天然地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保障学校在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中的权益。企业是继续教育线上技术的主要提供方,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会认为自己是继续教育线上学习供应的主体,提供着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所需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及运营维护服务等。政府部门作为继续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承担着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的职责,有较大的政策话语权。在这多方博弈的过程中,每一方都能够影响其他参与者的行动或战略。在博弈论看来,每一个利益主体在获取一定利益的时候,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策略,同时依赖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每一过程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网络平台建设企业行为的投机性倾向使线上线下融合有时难以触及人才培养层面。
二、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内涵
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是相对于单纯课堂面授而言的。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呈互补的状态,双方都不能被对方替代。线下课堂面授是指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培养方案,结合受教育者的需求,通过课堂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完成知识的传递,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互动等最终达成培养目标。线下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本人,主要关注点就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要求学习者需要善于利用数字时代多样的学习方式,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综合技能,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的挑战。未来学习将通过内容与技术相互赋能与深度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而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方式将进一步拓展教育场景,降低教育成本,提升学习效率,逐渐积累并打通学习数据,满足高层次个性化教育需求。学生参加各类继续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传递的过程,知识从授课者到学习者“流动”的过程中会经过很多的渠道和方式,也有很多的交汇点。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线上平台提供企业、学校(继续教育部门)及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等。此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育大环境,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舆论等。本文所指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就是线下支持线上、线上反馈线下,实现二者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通过非面对面的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线下课堂面授教育跟“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两者主要区别在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不同,表明不同的教育途径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及主要特点,并不是要严格区分教育模式。并且两种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传递知识。实际上,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的区别在于“教”与“学”的重新定义。这意味着教学观念和学习行为的转变,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从教学流程上讲,主要的目标都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从而保障教与学的有效性。同时,教与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探讨,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我们对“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研究,其主要价值就是通过剖析不同教育方式的表象,认识知识传递的过程,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与“学”的方式变更,能更充分地发挥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成效。为了能更清晰地比较课堂面授与“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笔者试用下面简表进行归纳。当然归纳仅限在继续教育领域。
三、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突破
继续教育中纯面授和纯网络教育方式,很明显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各自劣势。只有从制度设计、经费投入、舆论环境等方面融合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切实转变观念,才能更好地提高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
1.统筹合力、多方同责联动
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继续教育机构、相关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和继续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在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政府多方面都会起到主导作用,如政策制定导向、人员组织管理、启动资金的分配和投入。政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相关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是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职能指导部门,承担着推动融合统筹规划的职责。继续教育机构在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过程中扮演了建设者、运营者与管理者的角色。相关企业作为“线上”技术的供应主体,提供着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所需的数据库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后续运营服务,同时,相关企业也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一定程度上企业还具有资金优势,也是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资金投入的来源之一。在推动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众多的技术创新,尤其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如课程数据、学习数据、管理数据、招生数据等等。建立起使用方便多样、功能齐全可选,在线课堂流畅的平台,才能实现精准有效的线上教育。继续教育机构(包括各类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是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最终实施者和用户主体。教师、各类学生和管理人员是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际参与者,对于教师来说,要防止线上线下“融而不合”,技术和教学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作为管理者要把“线上”“线下”如何衔接作为重点,如何“互融”作为难点,因为“线上线下”的融合意味着两者都是平行关系,没有主次之分。要从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进度安排、学习形式互补、制度规范保障等方面实现组织层面的结合。各主体承担的角色不同,但在推动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这个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参与过程中要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协调和推动各类继续教育政府层面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线上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在众多学校、企业、机构自建的继续教育平台中设立一定的平台建设标准,又要体现各自的特色。
2.优化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经费投入
机制经费始终是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因素,因为经费投入与项目的进展直接相关。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会循序渐进,每一阶段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并且资金的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增强内在动力。由于“线上线下”融合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改变和创新,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从“技术主导”向“应用主导”转变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建立以应用为中心、多元投入的建设思路,资金投入也需围绕这一原则,同时要考虑资金投入的效益问题,兼顾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政府作为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引导者,在前期一定是经费投入的重要渠道。目前,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多种资金下拨模式。如政府网络建设专项拨款、各类基金会出资、地方财政支持、各类学校共同出资的模式,企业投资,政府和学校共同偿还的模式等。线上教育平台建设企业主要有两种投资模式:一是通过需求分析按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创建联合线上平台形式;二是直接向学校免费提供平台,先引流后收费的模式,各继续教育学校也通过学费收入等自筹一部分资金用于自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教育价值角度考虑,各类资金的投入,其成败或者是否有效,应该体现在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提升学习积极性,既能使学生利用更多的碎片时间学习更多知识,又能保证学生的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增强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可以改变教师以往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给予其更大的发挥空间。优化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经费投入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要以教师与学生的需求为轴心。充分发挥政府相关经费的主体性和指引性的作用,同时,建立和盘活以应用导向为需求的多元投入机制,激励和组织各类投资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在各自擅长的方向进行投资,形成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投资新格局。
3.构建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有利环境
据预测,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3862亿元。[4]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也占据很大的份额。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建设,需要有更强的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到高质量的、有吸引力的和成本可控的继续教育线上资源建设中,这是一种双赢的进程。在建设和提供继续教育线上服务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更好的发展。构建信息技术企业(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参与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有利环境需着力于以下方面:其一,构建有利的政策环境,明确“线上”服务企业在所有供给流程中的位置。随着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入,技术和服务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一定需要有政策性的指导和引导,否则容易导致无序和众多的重复投资。政策的导向需明确和稳定,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政策出台应该解决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教与学的便利性、教与学的质量和教与学的成本费用。“线上线下”通过重新设计教育流程,使增加学习便利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总体成本控制之间变得更加协调。同时参与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各类机构也必须确立自身优势,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其二,构建有利的舆论环境。从发展角度看,舆论环境对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积极的正向舆论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参与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要有一定的容错度,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目标。这既是满足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理念传播的需要,也是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加强对参与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过程中,其师生的舆情的研究,了解学生、教师对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方面的想法、满意度、意见建议以及最期待的东西,根本目的在于使舆论环境的建设和引导是有的放矢,是基于基层的研究,这种研究反过来能有效促进参与机构的改进。其三,构建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创新创业合作。实践中不少创客、相应的教师甚至学生都能开发出独特的网络学习课件或者是网络学习的优化程序。应放低参与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建设的门槛,营造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继续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建设的氛围。此外,专注线上教育技术的企业也应积极与各类实践者以及继续教育师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为优秀的团队提供融资甚至一定的股份,以利于优质教学实践无缝转换成可应用的线上教育产品。
【参考文献】
[1]史利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解析[J].教育研究,2018(10):147.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0.
[3]郭璨,陈恩伦.我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的多源流理论阐释[J].教育研究,2019(5):154.
[4]2017—202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OL].[2018-05-28].
作者:傅昌盛 朱旭光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